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12

第12章 梅州客家山歌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广东编号:Ⅱ-11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

梅州客家山歌表演者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山歌,即民歌中的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梅州客家山歌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传递着时代的心声,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

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晚清黄遵宪、屈大均和当代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梅州客家山歌历来作为民间口头传承。随着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优秀山歌手的相继去世,青少年又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因此山歌演唱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