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17

第17章 巴山背二歌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四川编号:Ⅱ-16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巴中市

巴山背二歌系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人们把从事长途背运货物的人称“背老二”或“背二哥”,于是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演唱的山歌便有了“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歌之称,其表现形态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或众人齐唱。

“巴山背二哥”在大巴山区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秦汉时巴中境内从米仓古道、汉壁古道,就是汉中到通江、梁州到巴州的路,这些古道就是“背二哥”背运往来的必经之道,米仓古道有3000年历史,所以背二哥这种背运的劳动方式至少也是3000年历史。现在有准确记载历史就是唐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取回的经书就是背二哥用的这种平肩背夹背起回来的。所以“巴山背二歌”也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了。

巴山背二歌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它是巴山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记录社会发展的活典籍和研究巴山人历史的真实依据,它承载着巴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代表性曲目有《背起背子难上坡》等。

背二歌唱词以七言格律体为主,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衬词常用实词,调式为徵调式,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没有构成起、承、转、合,属天高腔山歌,唱腔高亢悠扬,风格粗犷豪放,结束时为长吁短叹的一声甩腔,极具地域特色。

巴山背二歌的语言诙谐、风趣,均为即兴创作,多用双关语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

“巴山背二歌”在曲牌上有很多种,具体上南江唱的背二歌、通江唱的背二歌曲牌又有点不同。但它整个音乐旋律的大框架都属于大巴山的风格。它只是有些微小的差异,但是背二歌的歌词各地又是不同的,比如,这个巴山背二哥将要走累了,为了想消除疲劳,就唱情歌。比如背二哥走累了,一杵打起,看到河里有个姑娘,他要逗这个小媳妇,他马上打杵就唱:河里涨水沙浪沙,妹过跳凳眼发花,你是哪家的大小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这个女人马上就回答他:对门哥哥你没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我已开花结过果,你没在我身上想办法。大家就笑一伙,力量就恢复了。

舞蹈作品《巴山背二哥》作为一种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动地反映了背二哥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演唱,往往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有歌颂勤劳勇敢、劳苦艰辛为内容的背二歌;有歌唱背运工具,歌唱劳动的背二歌;有反映为消除疲劳而专唱风流歌为内容的背二歌等等。

“巴山背二歌”体现巴山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承载着巴山风土人情、生活习俗,是研究巴人历史的依据,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歌词内容生动形象传神,所表达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不可言;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地域特色浓厚。20世纪60年代初,重庆市歌舞团、四川省歌舞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到巴中采风,曾编排了舞蹈作品《巴山背二哥》和声乐作品《巴山背二歌》,原生态的“巴山背二歌”曾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播。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背运业由原来的长途背运演变为今天的短途背运,且从业人数越来越少,“巴山背二歌”正逐步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濒临危机,急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