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19

第19章 紫阳民歌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陕西编号:Ⅱ-18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紫阳县

紫阳民歌起源于紫阳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是陕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产生并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它歌词朴实、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

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包括今汉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死亡和迁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芜,经济衰落。但是,人口的大迁徙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陕南的民俗风情、民间文艺、方言土语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浓重印记。

因此,以紫阳民歌为典型代表的陕南民歌这种“北地南腔”、“南北融汇”特点的形成,应当说与历史上的移民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紫阳民歌分为“山歌”、“小调”、“风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几个曲种。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劳动号子是紫阳民歌的基础,而船工号子是劳动号子的内核,在紫阳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风格粗犷豪迈,音调、节奏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山歌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区特点的民歌,山歌歌词有很多是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大多是表现爱情的;小调和山歌一样量大面广,歌词较为固定,其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风俗歌曲是流传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是一种即兴创作歌曲,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阳人民生活习俗的歌曲,是紫阳民间举行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时代和新生活的产物,是解放后编创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较浓政治气息的新创紫阳民歌。

紫阳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湘、皖、赣、豫、闽、粤各地来的移民后裔,因而紫阳民歌具有明显的南方印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担》、《十绣》、《倒采茶》等等。

紫阳县民间有“山歌无假戏无真”之说,例如“报路歌”。“报路歌”是有韵无一定调子,自由唱、合的“顺口溜”。它是遇啥事说啥话,或为助兴,或为鼓劲对答。

紫阳的“对歌会”即“赛歌会”更有意思。有同村“对”的,有邻村之间“对”的。对歌会有“日间会”和“夜晚会”两种。对歌者双方事先只约定时间、地点、参加人数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双方除有“歌头”、“参唱”的人而外,还有看热闹、帮阵助威的。

“日间会”多在山坡上,双方各站一个小山包,面对面地“对唱”。或在小河、小溪两边隔水对歌。“对歌”多属“盘歌”,有盘问历史、古人、地理、神话的,也有盘问鸟、兽、花、草的。有盘问当今时事的,也有歌唱幸福生活的。“夜晚歌会”常在冬春时节举行。在古庙或宽敞的“公房”里。对歌双方各燃一堆木炭火,男女老少围火而坐,你唱问,我唱答;你唱个英雄,我唱个好汉;你唱名山,我对大川;你唱《刘海戏金蟾》,我唱《洞宾戏牡丹》。唱对如流,此起彼落,赛歌喉,赛智慧,气氛热烈,经常是通宵达旦,歌声不停。

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以其借喻巧妙的歌词,而成为一种风趣幽默,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艺术瑰宝。它流传至今,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韵味独具;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紫阳民歌的传承直接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紫阳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