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21

第21章 花儿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编号:Ⅱ-20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青海,宁夏

花儿系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名“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

花儿的曲调叫“令”,一般以歌唱时所加衬语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常见的令有“白牡丹令”、“河州大令”、“莲花令”、“保安令”、“撒拉令”、甘肃莲花山花儿会“大眼睛令”等100余种。至于唱词则无法计算,基本定型、大家传唱的约有数千首,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更是不计其数。花儿又分叙事“本子花”和抒情“草花儿”两大类,又有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整花”和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散花”之分。

每年农历六七月间,甘、青、宁、新都要举行盛大的花儿会,吸引着各地花儿爱好者。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

目前能够掌握多首曲目和风格的山花儿唱家已属凤毛麟角,且多已过古稀之年,自然传承纽带已断裂微存,而现代化的冲击使其乡土文化本色特点不断流失,山花儿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