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云南编号:Ⅱ-31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海菜腔原本的意思是指在“海”上唱的腔,由于当地的异龙湖中有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它是彝族人从事长期的彝族海菜腔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种民歌;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其历史久远,自诞生以来,便在以异龙湖为中心方圆百里的农村、城镇广为流传。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
彝族民歌源于劳动,传播于民间。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发展着。因地而异,各具浓郁的地区特点。“海菜腔”以其动听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即性发挥,顺口而出,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是彝族人民培育出来的民族艺术之花。
明代石屏人袁润曾在军队中供职,后隐居故里,他常进山游玩,听樵夫唱海菜腔,写下五律《礼社渔歌》:礼社渔家乐,风清晚泊舟。
歌怜喉舌巧,出爱水天秋。
唉乃波纹碎,轻肠月影浮。
鱼羹常一饱,不似把人忧。
清初的石屏文人胡瀛,趁月游异龙湖,当即吟道:“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冥蒙里,海菜腔夹醒睡鸥。”
民国年间,石屏的彝家妇女走西头到思茅、普洱一带背运东西,一路上唱海菜腔,跳烟盒舞,劳逸结合,以解困乏。民国《石屏县志》四十卷《奕志》中载:“夷人妇至思茅地,为人负茶至普洱”,每唱“胧匆”调为嬉,又名“跳胧匆”(按:烟盒舞民间也称为“跳胧匆”)。
这些史料中对海菜腔的有关记载,说明了海菜腔渊远流长,是彝族民众传统的歌舞艺术形式。它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
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很少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