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39

第39章 唢呐艺术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河南,甘肃编号:Ⅱ-37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唢呐演奏

唢呐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俗称“喇叭”。它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在明代正式形成。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

南方吹奏唢呐牌子(包括大部分戏曲伴奏),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

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青、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传统曲目《百鸟朝凤》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

唢呐品种繁多,没有明确的调高概念,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小唢呐,中唢呐和大唢呐。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显示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独特乐种目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