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66

第66章 回族民间器乐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宁夏编号:Ⅱ-63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传承了宁夏古代乐器回族器乐口弦子表演和西北边塞乐器及其音乐,并随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间乐器。

在20世纪,我国文史学家考证出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中“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及“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诗句,均是当时亲临古代宁夏灵州后对当地流行器乐的真实记述。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是直至20世纪却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

宁夏回族乐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制作工艺和弹唱艺术。回族乐器“把式”(高手)可以用交叉颤指在高音哇呜上吹出其乐器难以出现的华彩。回族艺人制作的回族乐器似牛头、似小羊,其上装饰着回族的艺术图案、线条,雕刻着阿拉伯文书法等,具有鲜明的回族文化特征。由于它们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故在宁夏回族中世代相传。有些回族乡村无论是年轻姑娘还是白发老人,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尕娃、青年则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目前,头戴盖头、手弹口弦的回族妇女已被公认为宁夏回族的形象大使。

近几十年来,宁夏回族器乐由于受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生存的土壤正在迅速消失,器乐传承遇到了危机。老一辈艺人纷纷改行,许多年轻人已不知口弦、咪咪、哇呜为何物。为了对宁夏回族民间器乐进行有效保护,应尽快建立保护机制和相应体系,加强宣传,争取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