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07

第7章 巢湖民歌表演者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安徽编号:Ⅱ-6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巢湖市

巢湖市地处皖中,襟江环湖,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境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使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干什么活唱什么歌。巢湖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渔歌、秧歌、茶歌和门歌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朴素自然,优美感人。

巢湖民歌

起源于南宋和元朝的巢湖民歌分为山歌、秧歌、船歌、渔歌、茶歌和小调等多种形式。巢湖渔歌显示了湖上儿女、江涛渔民不畏风浪的粗犷豪情;沿江湖滨圩区的秧歌悠长动听,一人领,众人和,把劳动的疲劳全丢在身后,把丰收的喜悦展现在眼前;巢湖山歌凝聚着开山石工艰难移动的步履和樵夫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追求;巢湖门歌起源于居巢、肥东、含山、全椒四县交界的小黄山地区,灾民在饥荒之年沿街乞讨时辛酸的叫唱,后演变成倾诉情感、憧憬未来的讴歌。在如此美妙的“四歌”之外,还有众多民间小调如旱船调、龙舟调、采茶调、摇篮曲等以及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小刀戏、含弓戏等。

“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农民们非常智慧和风趣,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比如,春夏季节,在水田里插秧时,他们直起身子歇口气,会面对田野歌唱:“十里也,长冲也,好风光呀依也,麦苗青呀,啊咦呀子吆,稻花黄啊,啊咦呀子吆,幸福生活万年长啊”。在劳动中,他们也会嘲讽那些游手好闲之人,看到路上无所事事的闲人,他们会唱:“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闲空站路边,不是黄秧占着手,拎着尾巴扔上天。”把好逸恶劳的人比作偷吃的老鼠之类。

他们也会歌唱自己平凡而有趣的日常生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吵架不记仇,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同枕一个小枕头”。

1949年以后,巢湖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历年来,有关部门共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对花》、《喊秧歌》、《刘姐姐》、《吓老鹰》等。巢湖民歌创作、演唱活动一直持续不断,在全省、全国演出活动中多次获奖,在安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巢湖民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巢湖民歌的价值,追寻巢湖民歌的历史踪迹,研究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安徽民歌史和中国民间音乐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承、弘扬巢湖民歌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