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魅力
15669000000070

第70章 千山寺庙音乐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辽宁编号:Ⅱ-67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千山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坐落在辽宁省鞍山市东南20公里处,在东北境内,与吉林的长白山齐名,有“东北明珠”之称。据说,此山峦起伏,大小山峰近千,故名千山。

千山为佛、道两教胜地,而千山寺庙音乐分为佛乐和道乐两种。

佛乐是在寺庙举办的各种佛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迄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唐朝中期以来,每逢佛事活动,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等地的僧人纷纷会聚千山,从而为千山佛乐输入了各地的精品,同时,很多佛事活动因为有居士和民间艺人的参与,糅合了民间音乐艺术的精华,使得千山佛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北韵调”。它的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曲调豪放粗犷,感情激昂。而在江西等南方省市的佛教音乐以丝竹等乐器为主,曲调悠扬,所以,千山佛教音乐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千山道教音乐则是康熙年间,从铁刹山刘祖传入无量观。据传说,在百余年前,有阚氏两兄弟原为戏曲演员,因为郁郁不得志来到了千山无量观蓄发为道,两人用毕生的精力,创制了“东北新韵”,它最明显的特色便是将乐句紧密地衔接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之感。相传两兄弟隔着巨石背对而坐唱起东北新韵竟然分毫不差。最终两人因积劳成疾双双累死。在“东北新韵”问世之前,东北地区道教中主要流传的“劳山韵”,据说是由山东传入的,新韵产生之后,很快在东北地区道教中传开,现在东北道教全真教派宫观采用的都是“新韵”。

千山佛乐的演奏,是由笙、管、笛等民族管乐器和鼓、铙、钹、铛子、铪子、铃杵、大磬、小磬、木鱼、撞钟等民族打击乐器、法器所组成,分为铙钹法音、诵唱曲和器乐曲三部分。

千山道乐,是由箫、笛、单(双)管、笙等管乐器和钟鼓、大磬、引磬、铛子、铪子、撞钟、木鱼等打击乐器、法器相结合进行演奏的。

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僧人到营口、长春、哈尔滨建寺,同时把南方韵带到东北,此后,南方韵在寺庙中广泛流传,久而久之,东北各寺院能诵唱传统北方韵的僧人越来越少。北方韵从曲调上可分为赞子和散韵两类,其中散韵部分已基本搜集完备,唯有赞子搜集甚少,估计不下80个,但目前仅搜集了30个左右,如《斗宝·天下同》、《挂金锁》、《五方界》等。千山佛教笙管乐目前仅有几个居士尚能演奏,曲目大部分失传,保留至今的不过20首,如《鸾凤鸣》、《天尊韵》、《三皈依》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山寺庙音乐受到外界及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传承和发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传统的寺庙祭祀活动渐渐变得简化,造成寺庙音乐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十几个乐班一同上阵演奏的场面已经很少了。缺乏展示的平台,再好的音乐形式也会萎靡。而且,一些颇有造诣的寺庙音乐演奏者,有的因为年事已高退出了前台,有的僧人与居士也相继离世,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不能得到及时的传承,对寺庙音乐的流传也是一大冲击。同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对寺庙音乐的兴趣变得淡薄,愿意欣赏的人在减少,可以演奏的人有的也不专注于演出。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对千山寺庙音乐进行深入调研,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来发掘其独特的宗教文化底蕴,彰显其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