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中的精彩
15669100000070

第70章 硖石灯彩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美术

地区:浙江编号:Ⅶ-50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宁市

硖石灯彩起源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是当地著名的工艺美术品。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公元879年),硖石灯彩即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硖石灯彩清代乾隆年间,硖石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下东街的“塔灯”、横港桥的“凌云阁”、横头的“梅亭”等灯会层出不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硖石民间制灯、迎灯盛行,灯彩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形态亦有较大突破,出现了“龙舟”、“采莲船”等品种。

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其灯体以宣纸、竹篾、铅丝为主要材料,有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制成后以灯映画,能显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硖石灯彩除了有与各地制作灯彩相同的扎骨架、裱糊、绘画写字、装配等工序外,还要在书画既成的纸面(五层宣纸裱成)上,以极其细致的针刺和铲刻功夫,用刻刀和针把书画图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铲除,针针刺透。其制作之精细,非同凡响,一个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孔,多则要刺百万、千万余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针刺画面,曾有诗写道:“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檀点红娇小,梅妆粉细香。等闲三夕看,消费一年忙。”

硖石灯彩(船彩)

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硖石灯彩结合其他风格,不断对自己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座灯、提灯、壁灯、挂灯和礼品灯五大品种,以至于观赏和收藏价值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很多的人不是很喜欢这个技艺,所以造成了这门独特精湛的制灯工艺濒临失传,现在急需抢救、保护。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海宁市的陈伟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