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心随舞动
15669200000017

第17章 余杭滚灯

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浙江编号:Ⅲ-16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滚灯,属于汉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流行于浙江省钱塘江畔的余杭、海盐等地区。余杭滚灯源自浙江余杭翁梅一带,流传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具有强烈竞技特点的民间舞蹈。

它用半厘米厚的毛竹片编成,分大、中、小三种,大的直径1米多高,100余斤重;球的中心装一竹编球型小灯,内燃蜡烛,有红、黑之分,红心球称“文灯”,黑心球称“武灯”;传统的滚灯有“霸王举鼎”、“金猴戏桃”、“旭日东升”、“鹁鸪冲天”、“白鹤生蛋”、“蜘蛛吐丝”、“荷花争放”等9套27个动作。它是一种融体育、舞蹈于一体,集力与美于一身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深受群众喜爱。

滚灯历史悠久,南宋时滚灯就已流行。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曾对滚灯作如下描绘:“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

余杭滚灯表演

余杭位于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作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非常盛行。余杭翁梅又临钱塘江北岸,古代盐业兴旺,海盗频频入侵,当地民众以滚灯竞技比武,以示实力强大,海盗不敢侵犯。此后数百年间,余杭民间一直把滚灯作为一种吉祥之物、强体之宝、娱乐之器,每逢元宵或庙会(主要是元帅庙会)必参与表演,因而世代相传。

余杭滚灯是一项汉族古老民间舞蹈,融技巧、力量于一体,集体育、舞蹈、杂技于一身,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的鲜明特征。

庙会活动中,滚灯往往出现在民间艺术踩街队伍的最前面,因其上下左右翻滚,行人避让,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它有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杰出的创造力,对探索古代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缠腰翻滚、金猴戏球、旭日东升、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蜘蛛吐丝等是余杭滚灯基本动作。表演的时候按一定程序进行,结尾必是“开荷花”。男子表演一般用一只黑心大滚灯,表演时,人换灯不换,并伴以锣鼓,在晚上舞动,非常出彩。

中国从解放以来,余杭滚灯经过余杭民间艺术家多次的挖掘、整理。1963年,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余杭县临平区文化站张长工,在对余杭滚灯挖掘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加工,并在临平镇和翁梅乡的田野上表演,场面壮观,可谓万人空巷。

余杭滚灯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文艺多元化的影响,传统庙会大多消失,滚灯活动机会也逐渐减少,还濒临着失传的危险。再者,滚灯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抢救、保护余杭滚灯仍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