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这位20世纪阿拉伯移民作家的代表人物,以诗、文、画而被称为文坛“三绝”。
他的诗富有哲理。他最关心的文学主题是爱与美。他有这样的发人深省的诗句:“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能看到自己的阴影”。
我把他的这句正题词,用反过来的话来表达:“当你面向太阳的时候,你定会看到自己的希望”。
希望,是面向太阳而产生的内在力量。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把他财产都分给文臣武将而出征前身无钱粮,但他处于困境而不愁,反而信心十足地说:“我最重要的力量是希望!”希望终于使他用战争的交往方式、通过商贸和文化交往渠道,把希腊文明传播到尼罗河至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促成了人类文明史上著名的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死亡,这在人类苦难阴影中居恐怖可怕之首位。我们不妨把思路转向14世纪,当时鼠疫夺去了欧洲1/3人的生命。那时,薄伽丘却在这场毁灭性的灾难来临时,在《十日谈》中,以冷静乐观的态度,来藐视死神的巨大阴影。正因为他心灵面向太阳,因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苦难,伴随着人生。我在《苦难的人生哲学》中写道:“苦难啊苦难,人生如意者二三,不如意者七八,不如意时,自己应开启思想门窗,让阳光照耀自己的心灵”。
面向太阳,显示着健康的心境,体现着向上的精神,表现着脚踏实地的信心,象征着前进的力量。面向太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人生审美观。
审美需要自觉,但自觉不完全来自美学的原理,则主要是来自人生的实际体验和体悟。
事实上美学也不都是纯学理的东西。审美是生活中的文化自觉,是人对社会、人对自然、人对自身的文化自觉。
审美的自觉,从文化生活层面上突出表现为强烈的、持续的、理性的发现意识。发现意识对人的审美自觉至关重要。发现意识是发现美的意识,是在不为人们注意或注意不够之处而加以观察并进行沉思的意识,是一种享受人生美、自然美的乐趣意识。当你用这种意识去面对生活的时候,当你用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的时候,你的心灵阳光就会穿透事物的表层,深入内涵而步入独立精神的生存栖息地。
面向太阳,你就会发现理想之光对现实差距的缩减力量;面向太阳,你就会发现胜利之光排除困难的照射力量;面向太阳,你就会发现人文之光对心灵世界的净化力量;面向太阳,你就会发现科学之光在鼓舞着你前进的步伐,智慧之光在帮助你摆脱自己阴影的纠缠,科学使你感受光源、温源的薰陶和洋溢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探索,是在黑暗和苦涩中行进,它尤其需要面向太阳。17世纪和18世纪的牛顿,是面向太阳的科学家,后人在他的碑上镌刻着下面的文字:“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于是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19世纪和20世纪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则声言:“我属于这类人中的一员,他们认为科学非常美丽……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不仅仅是技术员,也是一个面对自然现象的孩子,自然对他来说,像是一个童话故事。”这些话是多么美的自然情趣啊!这情趣就是心中充满了阳光!
纪伯伦在《笑与泪》这篇优美的散文中写道:“太阳从那些草木葳蕤的花园里收敛起它金色的余辉……这时我注视着沉睡的大自然,细细地察看,于是我发现其中有这样无边无际的东西,一种用金钱也买不到的东西,一种不能为严冬的悲凉所扼杀的东西,一种在瑞士湖畔、意大利的游览胜地所找不到的东西:它是那样坚韧顽强!能挺过严冬,在春天开花生长,在夏天结果繁荣。我发现那东西就是爱情。”
纪伯伦的发现意识是何等热烈而深入!即使在太阳落下与月亮上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他心灵还是面向太阳,在灿烂阳光的炽热照耀下,发现了人生和自然的爱与美!
人的确是渺小的。人比12000公里直径的地球是渺小的,人比120亿公里直径的太阳更是渺小,人比之于宇宙,用沧海一粟来比喻,恐怕还要渺小多少倍。然而生活在地球上的善良人们,面向太阳,仰望太空,便可以胸怀宇宙,心底宽阔,在生活中不为情所困、不为苦所累、不为运所惑、不因失意逆境而灰心失望,从而使世界少一份悲凉,多一份欢乐。据医生讲,太阳光照可以帮助人体钙质的吸收。由此推而至精神世界,人来世界一趟,犹如处在密织的交往之网中,风吹着他,浪打着他,名诱着他,利迷着他,权纵着他,如果时时面向着太阳,增强自己的钙质,在那沉沉浮浮的动荡状态之中,能以心对天、以口问心:你是不是可以稳住自己的灵魂,保住自己的尊严呢?即使人类中那些损人利己者、算计别人者、贪污腐败者、盗窃杀人者、掠城夺国者和制造恐怖而殃及无辜者,也不妨面向太阳,让阳光涤荡自己的灵魂,使世界少一份痛苦灾难,多一份安宁祥和。
人生是美丽的,太阳是美丽的,面向太阳的人生是最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