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15669900000049

第49章 北周和隋代祆教文化交往二例

祆教在北朝和隋代留下许多文化遗产,流失海外者多。早年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祆教艺术文物,散见于法国吉美、德国科隆、美国波士顿等地博物馆中。如传闻所说,近年山西出土的北齐墓一套石围屏榻板,先至美国,后为日本MIHO博物馆收藏之事,颇令考古、美术界关注。另有1999年和2000年两次出土墓葬艺术品,以其奇妙瑰丽、贴金绘彩及丰厚完整的特征,为波斯与中华两大文明之间交往,增色不少。

1、山西太原近郊王郭村发现隋代虞弘墓葬艺术。1999年7月,此处发现的墓葬主人虞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鳞城人,生于西魏大统元年(535),11岁时(?)奉茹茹国主命使波斯、吐谷浑,后在北齐、北周、隋从政,曾官至射身校尉、并代介三州乡团。最可注意的是,他曾任“检校萨保府”,执掌祆寺及西域诸国事务,是一们祆教文化及西域文明的交往使者。他一生(535——594)的59年间,正是中西陆上交通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年代。

他的墓葬中,白玉石椁(高210、长295、宽220厘米)内外皆雕绘,有三组54幅图像。正面与内壁9幅为主,外壁侧后为侍者画像,椁座有29幅复杂的附属图像。从文明交往的角度看,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这些图像中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出行等生活场面,人物形象上,深目、高鼻、黑发,为欧罗巴高加索人种。②服饰、乐具、花草树木等都有浓郁的波斯中亚风味。③石椁内正中为夫妻二人对坐帐亭平台宴饮图,持瓶盘侍者围侍,侍者均有头光,旁有乐队演奏,画面有花草葡萄及吉祥鸟,主图之下的附图为两狮已吞噬猎人头,而猎人仍以剑刺入狮身。④雕绘图四周为繁丽的忍冬花纹,两边有骑单峰驼、骑象及猎狮场面。还有奉献使者及台人舞人场面,下面附图有马头鱼尾的卡拉鱼、牛头狮,以及羊、鹿、鸟奔飞忙碌图景,画面有万寿果树、石榴、孔雀、吉祥鸟等。主要人物饰有明冠,马则束尾系蹄。⑤下部椁座上有火坛对鸟纹图像,显示祆教文化特征。⑥后椁右面可能是祆教的佐尔文神像。总之,从石椁艺术品反映了波斯文化东传,经中亚(特别是粟特)而至中原的祆教美术的演化过程。

2、西安北郊大明宫乡出土北周安伽墓的石榻围屏。2000年5——7月发掘该墓,可注意者,安伽,北周为同州萨宝,大都督,卒于东魏大象二年(539),应为中亚粟特安国贵族,为同州胡人聚落的祆官。

精美石榻围屏长228、宽103、通高117厘米,自身高68厘米。从祆教文化与中华文化交往看,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图像12幅,为减地贴金、浮雕绘形、细部加阴线,斜刀雕,立体感强,结构好而流动感与圆润感差,其雕刻内容充满出行、狩猎、乐章、宴钦和商旅等生活气息。②人物形象为胡人,门额以祆教祭祀为主题,有人乌合体神像,上有半月与日,佛教的伎乐飞天出现,交往的综汇性鲜明。③楣与门上多处出现波斯金瓶、罐、酒器、武器,以及或圆或方形联珠纹内的动物图。④雕刻底面贴金保存极好,金光灿然。⑤墓室封闭前曾被烈火焚烧过,室内及甬道被薰焦黑,但室内未留燃烧物残余,封墓砖门内有烟炱,门外却无烟无尘,石围屏榻仿若崭新,无丝毫火烧烟烤痕迹。⑥墓主人安伽之尸曾经火烧,股骨焦黑,并未卧榻上,而在榻前甬道蜷缩。⑦安伽墓不似此前北周墓均在咸阳塬上,且无砖墓,而在长安,并以砖漫地,甬道券顶,墓室穹窿皆以砖砌。⑤⑥两点反映此祆教拜火墓葬,曾举行过宗教葬仪,而且火烧工艺室内外、门内外不同的疑问之处,可能就是祆教的文化特征所在。

此祆墓艺术文化内涵有两个演进点:①一般粟特祆教葬俗,是以尸骨喂禽兽后置纳骨瓮中,而虞弘墓和安伽墓以中原石椁、石榻,或砖墓葬,有祆教入华之后的变异衍化的随俗汉化的交融;②在中原的祆教墓葬反映西域胡俗雕画艺术,已超出中国美术史范围而具有波斯安息故地与粟特美术之间的交流。但这二例文明交往既有令人惊喜的人类文明演化的实物,又珍贵而带来了许多神秘难解之谜。新材料带来了新问题,新发现也带来新的科学兴味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