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过:“望远镜终止的地方,是显微镜的开台”。
在《人死观补议》(见本书第八题)中,我从宏观上谈了人死观问题,也从微观上谈到了自杀问题。但只开了头,这里在开始的地方,重新用显微镜从自杀问题,细看一下人死观这个微观的人死观。人死的非自然死亡中,自杀正在我国呈上升趋势,1995——1999年间,每年自杀死亡28.7万,被认为占死亡原因中的第5位,而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死因,占相当人群死亡总数19%。在中国工作了18年的加拿大人费立鹏认为,自杀并不主要是精神卫生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他认为“百分比有时并无价值,一个自杀者,对于他的家人还有亲戚朋友,可能就是全部,就是百分之百。最重要的是关注他们,挽救他们!”因此,他的口号是:“自杀,一个都太多(one is many!)”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彭迈克(Michale Bond)对费立鹏的研究,评定为“世界级水平”,并提出国家干预建议。2002年12月3日,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成立,标志从研究走向干预的转变。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副所长顾宝根从费立鹏研究成果中延伸到农村,他在干预中心成立大会上说:“中国62%的自杀者服用农药和鼠药自杀,而75%服用的毒药来源于家中存放的。”现在政府已采取对鼠药的查处。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这个干预将使许多人免于因自杀而死亡。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为美国预防自杀机构订立的下述信念很有远见:“一旦我们有所了解,我们就会关注处理,而我们一旦开始关注与处理,我们就能改变。”
谁愿意自杀?有许多自杀者决断时悔之晚矣。著名文学家柳青在文革中夫妇双方为表明自己无罪、不愿再受羞辱,为抗议折磨迫害而要自杀了断。他幸而被救,在后悔时还说,如果他再写小说,写到那些因蒙冤而寻短见的人物时,就会能深切体现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那种死前的抑郁苦闷,那种焦躁不安,那种痛苦辗转于生死线上的情感,非一般人所能想像的。生命是宝贵的,救命是医生真正的梦想,愿费立鹏这句名言为轻生者戒:不要等“救命”,而要珍惜生命。既然任何的自杀都是因为缺少爱引起的,那首先就要自爱。
如果从精神障碍导致自杀的中西比例看,中国为63%,而西方高达95%,这就涉及文化背景问题。据费立鹏的意见,与基督教文化相比,现有的证据意味着中国人中存在有一种在文化上允许自杀倾向。但是,台湾、香港地区的自杀率比大陆低很多,这从本质上否定了中国文化允许高度自杀率的观点。因此他认为这中间还有社会经济与心理影响。有七项指标决定自杀目的:解除痛苦、现实抗争、报复他人、威胁他人、减少他人负担、回避责任。其实中国人最爱面子,最怕丢面子,而自杀是最丢面子的事,这种死亡方式的结果是:更大的震惊、悲痛和更强烈的羞耻感与罪疚感。自杀原因的社会经济是多种因素起作用,而且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并且诸因素总是相交互动的。
自杀现象显示了人性中的脆弱性。人类一方面创造了独有的灿烂文明,显示了自身的强大和万物之灵长的地位;人类另一方面在内在基础上说,这种强大其实是十分有限的。人体体质学和生理医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由于现代化增加了社会生活的紧张感,致使人类新生疾病和心理病患出现的速率与形式越来越频繁,而且防不胜防和难以治愈。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什合著的《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译本)一书中,提出提高人类行为的自反性特征,实际上反映了生态文明交往的自觉。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危机昭示了人自身的不足、不完善和有限性。环境即人境。人要关注整体性生存的知、情、意、行的理性和“诗意般栖息”的美德,以减少自杀现象。
斯宾诺沙说过,一个自由的人想得最少的莫过于死亡。想得最少,还是要想。法国哲学家加谬在《西西弗神话》开篇即写道:“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这话虽有些绝对,然而自杀者确应在自杀之前认真进行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以便从自杀教育的心理干预中医治自己的不文明病。在文明交往的人与人、人与自身内部的心灵交往中,对生命的漠视、对交往的疏远,又面临外部社会经济的变动,尤其要观察倾听和思考人生观和人死观的关系问题。
自杀现象显示了人性中的脆弱性。人类一方面创造了独有的灿烂文明,显示了自身的强大和万物之灵长的地位;另一方面,人类在内在基础上这种强大其实是十分有限的。人类体质学和生理医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由于现代化增加了社会生活的紧张感,致使人类新疾病和心理疾患现出现的速率与形式越来越频繁,而且难以治愈和预防。上述自杀事件在许多国家和地方的出现,向人们昭示了自身的不足、不完善和有限性,尤其昭示了人类行为的自反性特征,从而加深了人类认识自身内在特点和实践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的《自反性现代化》(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什著)一书中,说明了生态危机凸现了环境是“人境”的新观念。生态文明交往的目标是改变人与人关系中的恶性竞争的不良交往,从而走向交往文明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的整体生存的知、情、意、行的理性和美德的“诗意段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