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15669900000007

第7章 生活有度

度是生活哲学。人的一生,生活有度最重要,但“度”也最难掌握,然而,又必须掌握。

古波斯哲学家卡布斯从伊斯兰教的角度谈到了生活有度的哲学。他认为不能用下命令的办法,戒掉饮酒的习惯,但他主张:要得到真主和人间两个世界的理解,最好不去饮酒。

在卡布斯看来,青年人不能同酒徒交往,才不会养成嗜酒恶习。“独自一人,胜过交往坏友”。饮酒不成瘾,就要掌握好“度”。他写道:

“不管怎样,假如一定要饮酒的话,就要知道饮酒,因为如果不知道怎样饮酒,酒便是毒药;而若知道怎样饮酒,酒便是防毒剂。实际上不管什么食品和饮料,如果吃喝过量,便成了毒药。”他引用了一句诗:“假如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抗毒剂也会变成毒素。”

卡布斯提倡饮酒的注意之点,如吃饭时可以“饮点酒”;昏礼之后可以饮点酒,即使醉了,也不会生灾;即使饮酒,也不要饮烧酒;永远不要把两三种酒混在一起喝;不论饮什么玉液琼浆,都不可唱醉;不论何时都不可酩酊大醉。总之,“不要贪杯恋盏,要适可而止”。这就是说,饮酒要适度,正像不论吃什么佳馔珍馐都不要过饱的道理一样。劳逸也要适度,一切生活都要适度。适度的要旨,在于戒贪,这适用对待一切事物。

卡布斯举饮酒为例,说明酒在生活中的诱惑力最大,最难掌握度。所以他在“论饮酒的规矩”中劝他的儿子说:“虽然我知道你未必能听得进去这些话,不会因为我的劝说便不再饮酒,但我仍不能不说。”这真是无奈的感慨!

度的掌握,从生活上讲,在于节制,在于管住自己。明代医学家江绮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思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我还可以加上节酒以养肝,节烟以养肺。生命若失去天性,欲望就会膨胀,因此,节制首先要节制欲望。然而节制的关键在于知,即韧性和自觉。宋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性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而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知之愈深,理解得越透,自觉性愈强,也就有了韧性节制的后劲。知是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在生活上,顺应自然规律最重要。过度,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寿世新编·养心说》主张:“未事不可先迎,退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乐,应以自然,此养生之道也。”这些话对生活有度问题的理解,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度,从实质上讲,是和谐平衡的问题。不和谐、不平衡则失度。生活中的劳逸适度、饮食均衡、生活有规律,交往中的言因时而发,事因时而行,都是和谐平衡性问题。度是全面平衡,力戒片面性。瑞士中国友好协会主席谈到中国城市建设时,指出两大缺点:一、片面追求共性而缺乏鲜明个性;二、片面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传统。这两个片面性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而成为弊端。文明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萨顿在科学史研究工作中,认为希腊人智力活动与他们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水准之间的不成比例,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间和相同文明之内的交往发展不平衡问题。平衡——不平衡——平衡,是度在事物发展的逻辑,是度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