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往中,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以保护动物而言,有以下几种理由:(1)保护生物链条和生态平衡,关心人类未来;(2)注意病从口入,关注人类自身存在;(3)与国际保护动物潮流和动物福利贸易接轨。这三条都是生态文明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思维阶梯,但还距保护动物的自觉性相去甚远。以“非典”以来最有力量的说法——滥吃野生动物会危及人的健康这个动物福利的经济福利解释而言,如反问一句,如果不涉及人类利益问题,就可以不考虑保护动物的问题吗?(1)和(3)条也不是可以同样反问吗?生态文明的自觉,表现在保护动物问题上,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尊重生命,是承认任何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人类从内心深处承认物种平等。结束人类以自己为中心的物种偏见,与动物的物我和谐共生的平等观,才能真正确立起来。推而广之,人类这种不平等的偏见在人类之间也有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儿童偏见,偏见导致歧视,不平等观之下的人,也被认为不配享受生命自由与权利。可见,人与自然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一个生命平等观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动物的解放其实是人类自身的解放。亚洲动物基金行政总监谢罗便臣(Jill Robinson)在2003年12月回答《南方窗》记者时,引用了圣雄甘地的话:“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准能够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上看来。”是啊,一个文明的国度,其文明自觉程度应当从生命平等角度对待一切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