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12

第12章 刮痧工具的选择及操作

1.巧选刮痧板

工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刮痧治病保健的效果。古代用铜钱、汤勺、嫩竹板等作为刮痧工具,用水、麻油、酒作为润滑剂。这些工具虽然取材方便,能起到一些刮痧治疗作用,但因其简陋、本身无药物治疗作用,均被淘汰,已很少应用。现在多选用经过加工的有药物治疗作用又没有不良反应的工具。这样的工具能发挥双重的作用,既能作为刮痧工具来使用,其本身又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明显提高刮痧的疗效。

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工具。目前各种形状的刮痧板、集多种功能的刮痧梳都相继问世,其中有水牛角制品,也有玉制品。水牛角质地坚韧,光滑耐用,药源丰富,加工简便,药性与犀牛角相似,只是药力稍逊,常为犀牛角之代用品。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以发散行气、活血润养,咸能够软坚润下,寒又能清热解毒。因此,水牛角具有发散行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玉性味甘平,入肺经,润心肺,清肺热。

标准的水牛角刮痧板呈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厚的一边为0.5厘米,薄的一边为0.2厘米。四角钝圆,宽侧的一边呈凹形。保健刮痧时用厚的一侧,治疗病症时用薄的一侧刮按。

半凹陷的一侧,用于刮按脊柱部位、四肢的手指、足趾等部位。钝圆的四角则用于压按经脉、穴位、痛敏感点等部位。

水牛角和玉制品的刮痧板,刮拭完毕后可用肥皂水洗净擦干或以酒精擦拭消毒。为防交叉感染,最好固定专人专板使用。水牛角刮板如长时间置于潮湿之地,或浸泡在水中,或长时间暴露于干燥的空气中,均可发生裂纹,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刮板洗净后应立即擦干,最好放在塑料袋或皮套内保存。玉质板在保存时要避免磕碰,以防弄碎。

另外,还有一些民间较常用的刮具。

(1)石器:这大概是最早的刮痧器具,多选用表面光滑无棱角、便于持握的石块作为刮痧器具。

(2)陶器:一般选取边缘光滑无破损的汤匙、瓷碗、瓷杯、瓷盘等,用其边缘进行刮痧。

(3)苎麻:取已成熟的苎麻剥皮晒干,摘去枝叶,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揉成小团作为刮痧器具。

(4)硬币:选取边缘较厚钝而光滑,没有残缺的铜钱、银元、铝币等作为刮痧器具。

(5)木器板:多选用沉香木、檀香木等质地坚实的木材,制成平、弯、有棱角而光滑、精巧适用的刮痧板,用其边缘作为刮痧器具。

(6)其他:如有用适量头发、棉纱线等揉成团使用者。也有用小酒杯、有机玻璃纽扣、药匙、小蚌壳等作为刮痧器具的。

2.认识刮痧介质

刮痧介质作为刮痧工具与人体表面之间的润滑剂,可减少刮痧时的介质阻力,方便刮拭,保护皮肤免受擦伤,一般多选用以下刮痧介质。

(1)冬青膏:以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按1:5的比例混合调匀制成。适用于一切跌打损伤的肿胀、疼痛,以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病症等。

(2)麻油:也可用其他植物油代替。适用于久病劳损、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等。

(3)鸡蛋清:将生鸡蛋的一端磕一个小孔后,悬置于容器上,取渗出的蛋清用。适用于热病、久病后期、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嗝气吐酸等病症。

(4)葱姜汁:取葱白、鲜生姜等量切碎、捣烂,按1∶3的比例浸入95乙醇中,停放3~5日后,取汁液应用。适用于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等症,以及因寒凝气滞而致的脘腹疼痛等(小儿刮痧时多用生姜汁。因为小儿皮肤柔嫩,姜汁十分润滑,刮拭时应用不易擦破皮肤)。

(5)白酒:用浓度较高的粮食白酒或药酒。适用于损伤疼痛日久或麻木不仁、手足拘挛、腰膝酸软、无力及癌肿等病症,对发热的病人尚有降温的作用。

3.刮痧时的常用体位

选择患者体位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充分暴露施术部位,便于施行刮痧术,以取得最佳疗效;二是适合患者的身体状况。举例而言,如果要在患者的背部施行刮痧术,采用坐位或俯卧位都可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方便行术,似乎不用再在坐或卧中做选择。但是,进一步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后,我们可以对身体尚壮实的患者采用端坐位,而对身体较虚弱的患者采用俯坐位,对大病初愈或病情深重的患者采用俯卧位。因此,施术前必须认真确定患者体位,以保证刮痧术的顺利进行,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患者应采取舒适、持久而又便于医者操作的体位。同时,在检查、取穴、施治时,应尽量少变换体位。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体位分述如下。

(1)仰卧位。用于取穴和刮拭头面、胸部、腹部和上肢内侧、前侧、下肢前侧及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2)俯卧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背部、腰骶部和下肢后面及足底部等部位或穴位。

(3)侧卧位。用于取穴和刮拭一侧的面部、肩胛部、四肢的外侧部和章门、环跳、日月等人体体侧诸穴。

(4)仰靠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头面部、颈前等部位或穴位。

(5)侧伏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肩颈部一侧,背部、四肢的外侧等部位或穴位。

(6)俯伏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脊柱两侧、头颈的后面、肩胛部、背部,腰骶部以及臀部等部位或穴位,检查脊柱两侧的体位。

(7)正坐位。用于取穴和刮拭胸部、肋间的前面、腹部的外穴位。

4.刮痧疗法的种类

临床操作时,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刮痧种类,这是达到刮痧治疗效果的关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采用不同的刮痧方法才能发挥刮痧治病的最好治疗作用。

因医者所用刮具不同,故刮痧方法又可分刮痧法(用刮具)、撮痧法(用手指)、挑痧法(用针具)和放痧法(用针具)四大类。

1.刮痧法。

刮痧法是刮痧疗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用刮痧器具蘸刮痧介质后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刮拭,使皮肤出现“痧痕”的一种操作方法。要按顺序刮拭。刮拭时,用力要均匀,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刮拭的力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临床应用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两种。

(1)直接刮法: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病人取坐位或俯伏位,术者先用热毛巾擦洗病人被刮部位的皮肤,均匀地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持刮痧工具,在刮拭部位进行刮拭,以刮出出血点为止。此法以受力重、见效快为特点。多用于体质比较强壮的病人。

(2)间接刮法:指先在病人将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层毛巾或棉布,覆盖在其刮拭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毛巾或棉布上进行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呈现出斑点来,称为间接刮法。此法以受力轻、动作柔为特点。多用于小儿、年老、体弱、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及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撮痧法是指施者用手指代替刮具,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用手指扯、挟、挤、抓至出现红紫痧痕为止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指法和力度又可分为扯法、挟法、挤法和抓法等。

(1)扯痧法。施术者以拇、食指合力提扯撮痧部位,用力较重,使小血管破裂,以扯出痧痕为止,操作时拇、食指对抗用力,将皮肤提起,当提至最高点处,两指做上下或旋转的动作,如此进行3~5遍,至皮肤出现痧痕。此法力度较大,具有发散解表、通经疏郁的功效。但要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扯痧法主要用于头部、颈部、背部、面部的太阳穴和印堂穴。

(2)挟痧法(又称钳痧法、揪痧法)。医者五指屈曲,以食指和中指的第2指节对准撮痧部位,对抗用力,提拧患者表皮(两指用力夹紧并扯起),提至最高处时,两指同时带动夹起之皮肤一同旋转,然后松开,使皮肤恢复原状,如此一提一放,反复进行,此时以能够听到皮肤的弹响,并连连发出“巴巴”声响为最佳。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或7遍,这时被拧起的部位皮肤就会出现“痧痕”。由于揪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引力,所以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使施术部位的皮肤潮红,且稍有疼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就会感到周身舒展。此法多选择在腧穴上,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调和阴阳、引血下行的功效。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部及腹、颈、肩、背等处。

(3)挤痧法。此法多选用体表各个腧穴来操作,一般用于头额部位。

(4)抓痧法。施术者以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对抗用力,在患者撮痧部位体表游走,交替、反复、持续、均匀地提起施治的部位或穴位。被着力的局部在指的不断对合转动下提夹,以手指的自然滑动,使皮肉自指滑行移动,至出现痧痕为止。此法具有疏通经络、健脾和胃、调和气血、行气活血之功效。

3.挑痧法。

是用针具在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刺入皮下挑断纤维丝或挤出点滴瘀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挑痧时,施者先用酒精棉球将挑刺部位消毒,然后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部位,将针横向轻快刺入皮肤,挑破皮肤0.2~0.3厘米,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有白色纤维组织的地方,挑尽为止。如有青筋的地方,每点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瘀血。术后用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此法主要用于头部、颈部、胸部、腰背部和四肢部等。可治疗喑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症。

4.放痧法。

放痧法是刮痧疗法中的一种配合使用疗法。主要用于四肢末端穴位、口腔内穴位、五官部位的部分穴位,以及一些不能施以刮痧法的部位,或是为了增强效果而配合使用。本法刺激性强,具有清泻痧毒、通脉开窍、急救复苏等功效,因此,多用于重症急救,其方法是施术者用消毒好的三棱针快速点刺皮肤血脉,通过放痧可使血流加速、瘀血和痧毒从体内排出。放痧法又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两种。

(1)泻血法。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静脉中1.5~3毫米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泄。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可用以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急性淋巴管炎等病。

(2)点刺法。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的皮肉,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6毫米,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穴、十二井穴或头、面部的太阳穴、印堂穴、攒竹穴、上星穴等。

5.掌握刮痧术的操作规程

(1)首先要向患者作简要解释,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取得信任、合作与配合。

(2)准备齐全刮痧器具与用品。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安全,并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

(3)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与病情,确定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用毛巾擦洗干净。

(4)在刮拭部位均匀地涂抹刮痧介质,用量宜薄不宜厚。

(5)一般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硬质刮具的平面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为宜,切不可成堆、削之势。

(6)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并保持一定的按压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使刮拭的作用力传达到深层组织,而不是在皮肤表面进行摩擦,刮拭面尽量拉长,点、线、面三者兼顾,综合运用,点是刺激穴位,线是循经走络,面是作用皮部。

(7)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应刮完一处之后再刮另一处,不要无序地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8)保健刮痧和头部刮治,可不用刮痧介质,亦可隔衣刮拭,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9)任何病症,宜先刮拭颈项部,再刮其他患处。一般原则是先刮头颈部、背部,再刮胸腹部,最后刮四肢和关节。关节部位应按其结构,采用点揉或挤压手法。

(10)如刮取头、额、肘、腕、膝、踝及小儿皮肤时,可用棉纱线或头发团、八棱麻等刮擦之。腹部柔软处,还可以用食盐以手擦之。

(11)刮拭方向原则按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刮拭。

(12)刮完后,擦干水渍。让病人穿好衣服,休息一会儿,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会感到异常轻松和舒畅。

(13)一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点会逐渐融合成片,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有微微发热,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一般出现的包块样痧或结节样痧在皮肤表面逐渐呈现青紫色或青黑色,消退得也较缓慢。

(14)刮痧时限与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使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度。在刮痧治疗时,汗孔开泄,为了有利于扶正祛邪,防止耗散正气,或祛邪而不伤正,所以每次刮治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太重,不可一味片面强求出痧。第二次应间隔5~7日后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直到患处清平无斑块,病症自然就痊愈了,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日再进行下1个疗程。如果刮试完成两个疗程仍无效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改用其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