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15

第15章 内科常见病的拔罐刮痧法(2)

操作:先刮背部的大椎、定喘、肺俞、脾俞、肾俞;再刮胸部,从天突至膻中穴,再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刮,然后刮上肢部的曲池、尺泽、列缺穴。发作期增加点刺大椎、肺俞、曲池穴,放血少许,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尺泽。

操作:用泻法依次刮上穴,由轻到重,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其中膻中穴用挤痧法,以有痧痕止,然后用麻黄30克,研细末,入白糖30克和匀,用白酒调和,炒热,做成饼状,贴于膻中穴。30分钟后将药饼取下。

注意事项

本病在发作时,应配合其他疗法一同治疗;在缓解期,应坚持巩固治疗,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避免感冒。饮食宜清淡,戒烟酒,节房事。

肺炎

肺炎是肺实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放射线、化学物质、过敏因素等亦能引起肺炎。肺炎可按病因和部位加以分类。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真菌性、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按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泡性)、小叶性(支气管性)、间质性肺炎。以大叶性肺炎为多见,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以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绀及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为主要症状。

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肺热病”、“风温”、“咳喘”的范畴。常因起居不慎,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操劳过度而致邪毒内侵于肺,痰热壅阻所致。病位在肺,病机为邪犯卫表。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身柱、肺俞穴。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选用中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以穴区皮肤红紫为度。每日1次,连续拔3次。

治法二

取穴:肺部听诊时啰音较明显的相应区域,患侧肩胛区及侧胸部稍下端。

操作: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相应区域内,留罐10分钟。每日1次,此法具有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炎症消退的效应。

治法三

取穴:大椎、身柱、肺俞穴。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用梅花针叩刺穴位周围皮肤至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拔出血1毫升左右。每日1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肺俞、膈俞、心俞、风门。配穴:丰隆、定喘。

操作:用刮痧法先刮风门、肺俞,再刮膈俞、心俞;痰多加刮丰隆;喘甚加刮定喘。用泻法,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大椎、风池、肺俞、曲池、丰隆。配穴:少商、委中。

操作:用刮痧法和刺血(放痧)法。先刮背部的大椎、风池、肺俞,再刮上肢部的曲池,然后刮下肢的丰隆穴。同时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委中穴放血少许。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治法三

取穴:大椎、大杼至心俞线、尺泽、外关。热甚配十宣;咳喘甚配定喘、天突。

操作:用刮痧法先刮大椎,再刮两侧大杼至心俞线,然后刮尺泽、外关。用泻法,手法力度宜重,操作范围宜广,以出现痧痕为止。咳嗽甚加刮配穴,热甚用三棱针点刺十宣放血,各出血1或2滴。

注意事项

本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同时配合中西药物治疗。

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胃神经官能症的主要表现之一,两者多同时存在,它是由高级神经紊乱所引起的胃肠功能失调,但无器质性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与不良的精神刺激及饮食失调等有关。此外,恶心、呕吐还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高热、急性胃肠炎、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及内耳疾病等,治疗上应以原发病为主。

恶心、呕吐归属于中医医学的“呕吐”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或忧虚伤脾,脾胃失和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穴。

操作:患者取适宜体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先以三棱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分钟,每日1次。若患者失眠多梦、心悸、自汗等症状明显时,可采用上法加拔心俞穴和神道穴。

治法二

取穴:膻中至肚脐(神阙穴)。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腹部皮肤,采用梅花针从膻中穴至肚脐进行叩刺,轻叩刺3~5遍,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膻中穴上,从上至下进行推拉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再将罐留在中脘、神阙穴,留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治法三

取穴:肝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穴。

操作:患者选适当体位,先用艾条灸各穴10分钟,然后以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灸过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分2组:一为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二为天突、中脘、内关、公孙。

操作:第1组穴用刮痧法,刮至每穴皮区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每日1次,至愈为止。

治法二

取穴:脊柱两侧,上腹部,膝眼下以及脾俞、胃俞、肝俞、内关、足三里穴。

操作: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再刮脾俞、胃俞和上腹部,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膝眼下、内关和足三里,每日1次,至愈为度。

注意事项

本病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精神上的调摄,使心情舒畅,消除顾虑,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累及肠道的称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胃炎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4种。其中糜烂性和化脓性胃炎多是由其他疾病所诱发;腐蚀性胃炎是由吞服强酸、强碱或腐蚀性化学药品所导致。适合用拔罐疗法的类型是单纯性胃炎。

单纯性胃炎患者大多有上中腹部不适、疼痛,严重的可有腹部绞痛、食欲减退、饱胀、恶心、呕吐,呕吐物常为未消化的食物。急性胃肠炎有腹泻症状。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中脘、神阙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①组大椎、上脘、脾俞穴;②组身柱、中脘、胃俞穴。

操作:每次选用1组穴位,2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闪罐法,每日1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合谷、内关、足三里。

操作:先用泻法刮脾俞、大肠俞和足三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中脘、天枢、合谷和内关,每穴3~5分钟,以有较强须气感为度,每日1次。

治法一

取穴:胃俞、大肠俞、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操作:先刮胃俞、大肠俞,点揉天枢、气海,再刮内关、足三里,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穴点揉3~5分钟。每日l或2次。

注意事项

刮痧治疗的同时,必须祛除病因,应卧床休息,大量饮用糖盐水。

轻者可进食流质易消化饮食,重者应禁食,如因吐泻造成脱水、酸中毒者,应及时配合静脉补液和纠正酸中毒,平时应注意讲究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以十二指肠溃疡最为多见。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慢性周期性的上腹痛。典型的胃溃疡,疼痛多发生于饭后1小时左右,之后逐渐缓解;十二指溃疡的疼痛,多发生在夜间或饭前,空腹时,少许进食即可缓解。两者均可伴有反酸,烧心,腹上区胀闷感,以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溃疡并发出血时可出现黑便,其发作常以寒冷、精神紧张、饮食不慎及服用禁忌药品等为诱因。

本病归属于中医医学的“胃脘痛”范畴,又称“心口痛”,其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引起中焦虚损,使胃失和而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穴。

操作:先闪罐后留罐,在穴位上闪罐,每穴20~30次,然后留罐约10分钟,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l~2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

治法二

取穴:①组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穴;②组筋缩、胃俞、中脘穴。

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至微出血为度,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玻璃火罐吸拔在点刺部位,拔出血液3~5毫升,每日1次。

治法三

取穴:①组大椎、脾俞、天枢穴;②组肾俞、胃俞、中脘穴。

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至微出血为度,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玻璃火罐吸拔在点刺部位,罐口应罩住出血部位,留罐10~15分钟,拔出血液3~5毫升即可,不宜太多。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隔日1次。本法用于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脘胀痛连及两肋,胸闷,嗝气,情志不畅时加重,舌苔薄白。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中脘、天枢、内关、合谷、足三里。

操作:先刮背部的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再刮腹部的中脘、天枢,然后刮上肢部的内关、合谷,最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注意事项

溃疡愈合需要6周左右时间,刮痧治疗应长期坚持,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饮食有节,生活规律,戒除烟酒,对已有出血、幽门梗阻、急性穿孔等并发症时,应配合中西医方法或送医院及时治疗。

胃下垂

胃下垂是由于腹脘内脂肪薄弱、腹壁肌肉松弛,导致胃脏低于正常位置站立时胃的下缘,到达盆腔,胃小弯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属胃无力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常伴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满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

本病归属于中医医学的“虚损”范畴,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中脘、气海、脾俞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脾俞、胃俞、气海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坐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表现为上腹部坠胀不适,喜温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三

取穴:梁门穴。

操作:采用留罐法,在穴位处拔罐,留罐10~20分钟,每隔l~2日1次。

治法四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穴。

操作:先闪罐后留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闪罐,每穴20~30下,然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改为1~2日1次。

治法五

取穴:①组大椎、肝俞、脾俞、气海穴;②组筋缩、胃俞、中脘穴。

操作:每次选1组穴位,2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至微出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将玻璃火罐吸拔在穴位上,火罐要罩住出血面,留罐10~15分钟,拔出血液1~2毫升,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每日或隔日1次。本法适用于中气下陷型,表现为上腹部坠胀,疼痛,身体消瘦,倦怠乏力,气短,语音低微。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百会、脾俞、胃俞、中脘、大横、气海、关元、足三里。

操作:先点揉百会,再刮脾俞、胃俞,点揉中脘、大横、气海、关元,然后刮足三里。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穴点揉3~5分钟。用补法,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肝俞、膈俞、脾俞、三焦俞、承满、梁门、足三里、上脘、中脘、关元、气海。

操作: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不必全用),并每日用补法刮配穴1次。

治法三

取穴:天柱、大杼、膏肓、膈俞、脾俞、三焦俞、中脘、气海、足三里。

操作:用补法依次进行刨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并在神阙穴上拔罐10~15分钟,或在中脘、神阙、气海穴上施以温灸。每日1次。

注意事项

应增加饮食营养,少食多餐,进餐后要平卧一段时间,饮后不要跑步、远行或跳跃,平时要适当进行腹肌锻炼。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是夏秋季流行的常见疾患。多因饮食生冷、不洁果菜等食物所致,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病程超过2个月者,即称为慢性菌痢。

本病中医医学归属于“时疫痢”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不洁之物,邪积交阻,损伤肠胃所致。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①组大椎、脾俞、肝俞穴;②组大肠俞、胃俞穴;③组天枢、中脘、关元穴。

操作:每次选l组穴位,3组交替使用,采用刺络拔罐法,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加拔火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脐周。

操作:采用刺络拔罐法,对脐周进行常规消毒,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出血,再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点刺部位,留罐10~15分钟,每日1~2次。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上腹部,脐侧区,膝眼下,膝弯区。

操作: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泛红为度,再将腰骶椎及其两侧重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部(以正中线为重点)、脐侧区及膝眼下、膝弯区。每日1次。

注意事项

慢性及轻症的细菌性痢疾,刮痧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能够控制症状,提高机体抗菌力;中毒性痢疾病情危重,需采取其他有效抢救措施。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指由病毒、药物、营养代谢等原因引起,病程在半年以上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缺乏、腹胀、低热、肝脾大及肝功能损害等。最常见的是慢性乙型肝炎。

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肋痛”、“黄疸”等范畴。其病因、病机由湿毒内侵,酒食不节,情志久郁,劳欲过度等损伤脾胃,而湿浊内生,湿浊毒邪壅阻中焦,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气滞血淤而发病。

拔罐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肝俞、期门、胃俞穴。

操作:患者取适宜体位,消毒穴位皮肤后,用l.5寸毫针刺入穴中,得气后留针,然后采用闪火法将玻璃火罐吸拔在留针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治法二

取穴:身柱、胆俞、肝俞、脾俞穴。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上,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

治法三

取穴:肝俞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先在穴周用双手拇、食指向其中央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用左手拇、食、中指夹紧穴位,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中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出血少许,然后用闪火法拔罐于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甲型肝炎每周吸拔放血1~2次,一般3~4次多可取效;乙型肝炎可吸拔放血7~10次,症状多有明显改善或消失。

治法四

取穴:膈俞至肾俞段穴。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膈俞至肾俞段涂上润滑剂,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膈俞穴,上下推拉施以走罐至皮肤潮红,然后在走罐部位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再用罐吸拔至微出血,隔日一次。此法对消除抗阳性有明显作用。

刮痧部位及方法

治法一

取穴:大椎、至阳、肝俞、胆俞、脾俞、膻中、期门、中脘、阳陵泉、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