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拔罐、刮痧、按摩全集
15671000000005

第5章 拔罐前的准备工作

1.拔罐常用的五种工具

在古代,医者采用拔罐法治疗疾病,多选用动物的犄角做罐具。后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明创造了多种罐具,丰富了本疗法的用具。罐具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竹罐

竹罐的制备,是选用竹身正圆,坚固无损的竹子,截成长6~9厘米的竹管,一端留节为底,另一端作为罐口,口径可选用3厘米、4.5厘米、6厘米等几种,以适合不同部位使用。用刀刮去外皮及内膜,制成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罐口必须平整光滑。

竹罐的特点是轻巧灵便,价格低廉,不易摔碎,但易爆裂、漏气,现常用于煮罐。

2.玻璃罐

玻璃罐是由玻璃加工制成的,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在家庭中亦可用广口瓶(罐头瓶、药瓶)代替。玻璃罐的特点是光滑透明,可观察罐内皮肤充血、淤血的程度,还可用于“走罐法”,但易摔碎。

3.陶罐

由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外展,形同腰鼓。口径的大小不一,口径较小的较短,口径大的则较长。特点是吸力大,但较重,且落地易碎。

4.抽气罐

(1)注射器抽气罐。此罐常用青、链霉素药瓶制作。将瓶底磨掉,制成平滑的罐口,瓶口处的橡皮塞应保持完整,留作抽气用。也可用透明塑料瓶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抽气罐的特点是可随意调节罐内负压,控制吸力,用小瓶制成者,可用于皮薄肉少之处。

(2)空气筒抽气罐。用空气筒连接罐具而成,多为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

(3)橡皮排气球抽气罐。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分成简装式(排气球与罐具均为橡胶制成一体,不可拆开)、精装式(罐具与排气球可以拆开,可根据需要临时选用适当的罐具)、组合式(排气球只在排气时连接罐具,罐具拔住之后,可以随时取下排气球,并可装在其他罐具上继续应用)。

(4)电动抽气罐。即将罐具连接于电动吸引器。如“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等。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调整,且可连接测压仪器,以随时观察负压情况。

5.橡胶罐

用优质的橡胶材料制成,形状可根据临床需要任意设计,口径可大可小,小到可用于耳穴,大到可覆盖人体大部分。橡胶罐采用抽气排气法。优点是消毒方便,不易破损,携带方便,适用于耳、鼻、眼、头、腕、踝部和凹凸不平部位的拔罐;缺点是造价高,不透明,无法观察吸拔部位皮肤的变化。

6.其他

此外,在临床应用中还有铜罐、铁罐等,但由于传热快,易烫伤皮肤,目前很少使用。在民间还可看到一些医生和群众以代用品进行拔罐治疗,如罐头瓶、茶杯、酒杯、广口瓶、小碗、药瓶等。由于这些代用器具取材容易,操作简便而常被采用。

2.罐具准备有学问

拔罐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其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疗效,如有疏忽,还易发生意外。拔罐前的准备包括体位的选择、病变部位或穴位皮肤的清洁消毒、罐具的选用等。

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应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常规用法是,对于较宽平、软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处,宜选用大罐;对于颈部、肩部、上臂、前臂和小腿处,宜选用中罐;对于软组织薄弱、骨骼凸起不平的部位,如关节、头面、前臂远端、手掌背,宜选用小罐。

若拟用闪火法,当多准备罐具,以便在罐口烧热时及时更换。在寒冷季节拔罐时,为避免患者有寒凉感觉,应预先将罐具在火上烘烤(只能烤罐的底部),当罐与皮肤温度相近时再拔罐。此外,还应准备好及时治疗皮肤损伤和晕罐等意外情况的急救药品和器械。

3.拔罐的四大辅助用品

拔罐前,除了根据病情选用所需的罐具外,还要准备一些燃料、棉球、针具、润滑剂等。

一、燃料

1.酒精

火罐是以热作为排气的手段,因此在治疗时,应选用热能高而又挥发快的酒精作为首选燃料,其浓度为75%~95%。在家庭拔罐如无酒精时,可选用高度数的白酒代用。酒精作为燃料的特点是热能高、火力旺,能迅速燃烧排出罐内空气,负压大,吸拔力强,当盖罐后火便速灭,不易烫伤皮肤。

2.油料

在民间拔罐,常以食油作为燃料,但它挥发得慢,又易污染皮肤,现在很少使用。若使用应采取闪火法,以减少皮肤污染。

3.纸片

纸片也是常用的燃料,在应用中应选择质地较薄者,不宜选用厚硬及带色的纸张。因厚硬、带色纸张的燃点低,热力不够,影响排气,还会出现结炭坠落而烫伤皮肤,故一般不宜选用。

二、消毒用品

酒精脱脂棉球,是常用的消毒清洁用品,拔罐前用以清洁皮肤、消毒罐具,拔罐时用以燃火排气。在拔罐过程中,有时会因失误而烫伤皮肤,故在治疗前还需准备一些纱布敷料、医用胶布、龙胆紫、烫伤药膏等,以作应急之用。

三、针具

在拔罐治疗时,因常要选用不同的拔罐法,故需准备一些必要材料,如使用针罐、刺血罐、抽气罐时,针具需要注射器、针头、针灸毫针、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等。

四、润滑剂

润滑剂是在治疗前涂在施治部位和罐口的一种油剂,以加强皮肤与罐口的密接度,保持罐具吸力。一般常选用凡士林、石蜡油、植物油等作为润滑剂。有时用走罐来提高治疗效果,还需选用具有药性的油剂,如红花油、松节油、按摩乳等,以增强活血功能。使用润滑剂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有保护皮肤,避免烫伤的作用。

4.了解常用的拔罐体位

拔罐疗法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疾病来选择不同的体位。原则上要求体位舒适并能持久,便于施治。每次拔罐治疗时间为10~30分钟,时间虽不长,但要求患者相对保持某种姿势,不能大范围活动,否则易发生漏气而掉罐。

l.俯卧位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下肢,有利于吸拔腰背、脊柱两侧及下肢后侧等部位。

2.侧卧位

患者取侧卧位,有利于吸拔胸肋、髋和下肢外侧等部位。

3.仰卧位

仰卧在床上,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

4.俯伏位

俯伏于椅背上,暴露后颈及背部,有利于吸拔颈肩、腰背脊柱两侧及膝部等部位。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求变动体位,医生要扶稳罐子,并协助缓慢变动体位。但在施用留针罐时,切不可变动体位,以免发生意外。

5.拔罐部位的清洗

若吸拔部位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在拔罐前宜用干净温湿毛巾擦拭,以减少漏气和烫伤。

若吸拔部位凹凸不平或有多头痈、溃疡等,宜采用面垫,即用水将面粉调成长约10厘米,粗似粉笔样面棒1根,围成小于罐口的圆圈,用面棒压成内缘小于罐口、外缘大于罐口的面垫圈,垫在应拔部位,拔罐时,罐口迅速地扣在面垫圈上。

若患部因疮疡而干硬的,宜预先用消毒湿热毛巾浸软,可避免拔罐时疼痛,而且吸、拔容易深入、彻底。

如果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部位或毛发附近处拔罐时,应预先剃除毛发,然后在吸拔部位涂适量的凡士林或采用面垫;如果患者不愿剃除毛发或不能剃时,也可用热肥皂水将毛发、皮肤洗净后涂适量的凡士林或贴一块湿布片(或湿纸),以免损伤皮肤。

6.拔罐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症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全身性水肿、血友病、紫癜病、咯血、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性肺结核、妇女月经期、皮肤失却弹性、极度衰弱、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或吸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皮肤病、皮肤破损,或有外伤骨折,孕妇腰骶部和腹部等,均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2.须保暖、避风,操作稳、准、快

拔罐时,室内须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拔罐的基本要求是稳、准、快。吸拔力的大小与扣罐的时机和速度、罐具大小和深度、罐内温度等因素有关。在火力旺时扣罐,扣罐快,罐具深而大,罐内温度高,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吸拔力不足则重新拔,吸拔力过大可重新拔或按照起罐法稍微放进一些空气。

3.掌握宜与不宜拔罐的部位及条件

拔罐部位以肌肉丰满、皮下脂肪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部位为宜。血管浅显处,心搏处,皮肤细嫩处,瘢痕处和鼻、眼、乳头、口唇、骨突出处,以及皮肤松弛而有较大皱纹处,均不宜拔罐;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疮痈排脓不畅时,可适当扩创后再拔罐,以利于引流。

4.对易发生意外的患者取卧位和使用小罐

对初次拔罐治疗及体弱、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采取卧位并选用小罐具,且拔罐数目要少。

5.注意询问、观察,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处理拔罐期间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昏昏欲睡,为正常现象;若感觉紧痛,较明显灼热,应取下罐重拔;拔罐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患者有晕罐征兆,出现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位,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如血压下降过低,呼吸困难)可用卧龙散或关散少许吸入鼻中,取嚏数次后一般可恢复,也可针百会、人中、少商、合谷等穴,或重灸关元、气海、百会等穴。

6.嘱患者不要动,罐间距不宜太近

拔罐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