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5堂珍爱自己的养生课
15673900000027

第27章 心脑血管疾病(6)

6.家庭抢救急性左心衰可用什么药?只能用简单的几种口服液,主要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消心痛及开搏通等。而氨茶碱及皮质激素等此时无肯定疗效。至于抢救急性左心衰的有效药物,如西地兰、吗啡、速尿及血管扩张剂需要到医院由专科医生酌情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只有部分轻症的左心衰可望通过上述家庭救助的方法获得缓解,相当多数的左心衰需要在医院由医生指导抢救。

四、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家庭急救致命性心律失常主要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虽一般不致命,但临床常见,且一旦合并预激综合征而又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其后果也很危险。这里主要谈室速和室上速的自救。

(一)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目睹者撞击病人心前区:在医院这种情况可用直流电转复心律,通常电量为1~10焦耳。在家中或院外发生室速,目睹者可立即叩击其心前区数下,利用撞击所产生的10~35焦耳的低能量电流使室速和刚发生的室颤恢复正常心律。2.咳嗽动作自救: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时可用连续咳嗽4~5次来自救。有报道一位64岁陈旧心梗者用此法消除了32次室速。据分析连续咳嗽可使胸内压增高到50~250毫米汞柱,进而可产生1~25焦耳的能量,有时这可消除室速和新鲜室颤,使病人转危为安。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室上速采取刺激迷走神经兴奋的方法可使部分病人的这种心动过速突然中止,家庭中自救可试用以下方法:1.交替压迫眼球,但有青光眼者禁压。

2.交替压迫两侧颈前中部,但对高龄者慎压。

3.尽量使头后仰或躯体前弯。

4.用力吹膨胀困难的气球。

5.深吸气后极力屏气,然后作深呼气动作。

6.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部或舌根,以产生呕吐或恶心感。7.吞咽硬性食品使其有梗塞感。

8.用冰袋(水温4℃)围绕颈部。

经过上述方法如仍不能中止这种室上速,也应将患者送到医院,或药物转复或用食道调搏中止或进行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根治。

高脂血症的防治与监测

一、什么叫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易患因素之一。通常所说的血脂是指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的总称,中性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TG),类脂中有非脂化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及少量的非脂化脂肪酸。甘油三酯约占血脂的1/4,其一部分来自食物,称为外源性甘油三酯,另一部分是由肝脏合成的,称为内源性甘油三酯。甘油三酯在体内的功用在于氧化供能及贮存能源,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有促使血液凝固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总胆固醇(TC)约占血脂的1/3,其中2/3为胆固醇脂,1/3为非脂化胆固醇。胆固醇在体内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的原料,且胆固醇水平升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同时还常常形成胆结石症,约有90%以上的胆结石是胆固醇结石。

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物质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体叫脂蛋白。脂蛋白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电泳法;二是超速离心法,两者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血浆脂蛋白的分型

电泳法超速离心法

乳糜微粒(CM)乳糜微粒(CM)前β脂蛋白(Preβ)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β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α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高脂血症就是血液中总胆固醇(TC)和部分脂蛋白类物质增加,超过正常人水平。我国医疗、预防机构中血脂分析、检验及监测项目大致近同,这些检验项目名称及正常生理参考值见下表:

血脂检验监测项目与正常生理参考值检验监测项目正常生理参考值

法定单位原用单位

总胆固醇(TC)2.84~5.96毫摩/升110~23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TG)0.565~1.70毫摩/升50~150毫克/分升

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LDLC)1.81~2.33毫摩/升70~90毫克/分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0.21~0.78毫摩/升8.1~3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1.62毫摩/升38.64~62.55毫克/分升

乳糜微粒(CM)系由小肠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是肝及小肠合成,其功能是运转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由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降解而成,其功能是运转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是由肝脏合成,部分由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降解而成,其功能也是运转胆固醇,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被称为心脑血管“保护因子”,降低为异常。此外,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与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呈正相关,即升高为异常。

二、高脂血症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高脂血症或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对低龄人群的危害更大。总胆固醇长期超过正常高限水平,非常值得引起重视;年龄超过55岁者总胆固醇即失去指示疾病的作用。因此,对年龄>55岁的人群进行胆固醇组分分析更有价值,应用各组分或亚组分之间的比值,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TC/apoB),以及HDL2C/HDL3C等,对疾病的检诊监测意义和价值更大。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及日本等亚洲国家胆固醇水平低于欧美国家,是冠心病发病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我国80年代初与解放初期相比,胆固醇水平增加了0.52~0.78毫摩/升(20~30毫克/分升),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富贵病”也在悄悄在增加着,值得充分重视。

总之,血脂代谢异常或升高得越早,升高的幅度越大,发生动脉硬化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越大,发病率越高。三、高脂血症与心脑血管病患病率的关系1.保持人体热量平衡:人体热量的平衡可以改善LDLC和HDLC的比值,这个比值愈小愈有益于健康;相反高热量摄入低消耗或多食少动,是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可以造成TG升高和口服糖耐量(OGTT)异常,这都是心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

2.高脂肪膳食,可致高TC血症:高脂肪膳食尤其是含饱和脂肪和TC高的动物性脂肪(如肥肉类)的摄取,可以引起高TC血症,大量医学研究资料证明:高TC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TG和运送TG的VLDLC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也有阳性联系,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显著。

3.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病有着密切的病因联系。通常认为高TC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的危险性则较低。4.高蛋白膳食:实践证明:膳食中的动物蛋白(如蛋类)、植物蛋白(如豆制品)摄入量与人体血清蛋白营养水平呈正相关。就是说蛋白摄入量大者,血清蛋白营养水平就高,反之就偏低,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使人出现浮肿(浮肿病)。四、高脂血症的防治对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是一组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的疾病,实施社会性一级预防是控制此类疾病的根本策略。然而,积极开展治疗抢救病人生命,解除病人疾苦的三级预防依然不可忽视。临床实践证明:约有20%的冠心病确无其病史而突然猝死,25%急性心肌梗塞(AMI)在院前来不及到医院救治而死亡。应用心外科手术重建冠脉循环,五年生存率也不够理想,从而突出了一级预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一级预防:世界卫生组织(WHO)1982年提出的理想目标,中国科协(1987)结合我国冠心病防治对策建议,提出以下措施:

(1)成人TC水平控制在5.17毫摩/升(200毫克/100毫升)。保持总热量于平衡状态,热量的来源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0%以下,胆固醇的日摄入量应控制在30毫克以下,多食纤维素食物和复合碳水化合物类食物,饮食习惯的调整、改良必须同时从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方面同步进行,以适合我国各人群饮食、营养的需求。

(2)高脂血症病人的饮食调节: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少食动物性脂肪,适当食用植物油类,饮食宜清淡,勿须过分精细,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及粗粮搭配。宜选食物:各种粗粮、豆制品、瘦肉、禽肉及降脂食物如葱头、大蒜、大豆、木耳、香菇、茄子、鱼类、芹菜、冬瓜及山楂等。应当注意加以限制的食物:肥肉、动物油、动物内脏(肝、肾、脑、肠)、鱼子、蟹黄、蛋黄及松花蛋等。

限制钠盐(食盐)的摄入至关重要。国内外研究证明:钠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相一致,即食盐摄入量大者高血压患病率高。在我国尤其北方人历来有嗜碱的习惯,这种习惯不符合健康要求,应当尽量改一改。每人每天食盐量应控制在10克以下,即可维持人体代谢平衡。增加维生素C、钙、钾含量丰富的食品,如含植物蛋白丰富的食物(豆类及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3)积极控制高血压病:这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环节。鼓励戒烟限酒,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角度着眼,事实上不存在任何所谓“安全香烟”。吸烟可以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人体能量消耗,故饮食摄入量增加。多食少动者可使体重增加,造成肥胖。

(4)重视心理卫生,增加体育体力活动:现代社会的特点是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性越发激烈,各个领域的节奏普遍加快;而人们的心理、生理反应又过于缓慢,落后于社会和生产活动的节奏,从而形成社会—生物无节律。为了防治心脑血管病,尤应重视心理卫生,改变行为观念,使人们的主观意识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或认知因素的自我指导训练。增加体育锻练和体力活动是人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增加热量消耗,有益于增强心肺功能,防止肥胖。(5)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有害因素的危害,控制噪声污染,降低促使神经精神持续兴奋和紧张的不利因素。饮用优质生活饮用水;生活饮用水中铅、镉、砷含量超标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是肯定的,因此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保护应当同步进行。

2.二级预防

重视危险因素的筛检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美国研究发现43%的冠心病发生在占人群20%的高危人群中,且有多种危险因素者较单一危险因素者居多,因此,危险因素的筛检是心脑血管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液粘稠及防治

血液是在血管内流动的液体,其中90%以上由水组成,有形成分不足10%。出汗、利尿、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均可使血容量减少,有形成分相对增加,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不畅,从而潜伏着心脏病和中风的危机。于是,人们要问,血液粘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防治。

血液粘稠的原因包括血液中有形成分和非血液因素。有形成分是血液粘稠的物质基础,能使血液粘稠的物质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蛋白质等。红细胞数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粘稠度越高;白细胞增多,在毛细血管入口处通过时有较大的阻力,常引起毛细血管堵塞;血小板在流动的血液中多以分散状态存在,且表面带有一定数量的负电荷而互相排斥。在病理情况下,因血流减慢,红细胞、血小板表面负电荷减少时,红细胞容易形成聚集体,血小板可三五成群或更多数量的靠拢,从而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血浆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等某些化学成分含量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尤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只有2%的纤维蛋白原溶液,所产生的粘稠度相当于25%的白蛋白溶液的浓度。血液粘稠的非血液因素:在相同条件下,外部因素也可影响血液粘稠度,如清晨和上午高,傍晚和下午低;夏季高,秋季低;闷热、低气压时高,阴雨及风和日丽时低;厚味饮食后高,清淡饮食后低;出汗、腹泻、脱水后高,足量饮水后低。在引起血液粘稠的因素中,有的与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加有关,有的与水平衡有关,有的则与生物钟有关。了解这些有利于血液粘稠度的防治,预防固有因素的发展、防止疾病的发生。

血液粘稠的防治包括速效稀释剂和能使血液稀释的药物和食物。

水是血液的有效粘稠稀释剂,科学饮水是防止血液粘稠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盐水会促进细胞脱水,冷水可刺激胃肠血管收缩,有碍于水进入血液。纯净水因低渗会使水很快进入细胞内,对稀释血液也不理想。合适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和淡茶水,其张力、密度和生活物质等接近血液和组织细胞。最好在早晨起床后,每餐吃饭前1小时和睡觉前饮200毫升水。

能稀释血液的药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药,抗凝及降脂药物。防止血栓形成的食物有黑木耳、香菇、芜菁、柿子椒、大蒜、洋葱、草莓、菠萝、柠檬、龙须菜等;具有类似阿司匹林作用的抗凝食物有胡萝卜、紫菜、海带、山楂、苜蓿、玉米、橄榄油、向日葵油、芝麻等。

心脏常识

正常人自出生到生命终止前,心脏都在一刻不停地有节奏地跳动着,其频律的快慢受诸多因素影响。婴幼儿时期快,一般低于150次/分,以后逐渐减慢。6~8岁后趋于稳定,接近成年人,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意外刺激、发热等可使心率加快,休息、睡眠等情况下心率较慢,正常不应低于40次/分。正常人在清醒或在常规工作环境中,心率60~100次/分,如按平均75次/分计算,1小时心率可4500次,24小时约在11万次左右。但正常人24小时心率有较大波动,称心率变异。如果心率变异值降低,则提示病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