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自己的无知,才是一个聪明的人,人不可无自知之明。柏拉图认为,在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黑格尔说:“哲学的历史不是一些偶然幻想的盲目聚集,也不是一个偶然的进程。”
叔本华说:“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
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
作者简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核心智慧
作为一个人,他的本性是理性,是思考,也就是应当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做一个自觉的人;应当用理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当一个人发生了这样的觉醒的时候,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人,即一个自觉的人;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即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才具有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高贵。
阅读提示
苏格拉底被人控告渎神和教唆青年人,本文是他在法庭上的申辩词,是他的学生柏拉图记录下来的。他之所以提出“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这个命题,是因为他跟许多人谈话,追问他们的知识,结果发现,开始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但是没有人能够经得起苏格拉底的追问,用不了几个问题,他们就不知所以然了。这就说明,人们对于自己的确信是盲目的,对于他们所谓的知识、这些知识成立的前提,都没有经过怀疑和考察,因而是经不起推敲的。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够去求知,反之,如果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则不可能产生求知的愿望。不仅如此,他还会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别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才会谦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便会产生困惑,有了困惑,才有可能去知,去解除困惑。
为此,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谈话方法,叫做辩证法,在街上与每个所遇到的人交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种方法的主要环节是:一开始苏格拉底先承认自己对于某个问题无知,请求对方谈出自己的看法。于是对方就说自己对于这个问题很了解,把观点摆了出来。然后,苏格拉底就沿着对方的思路继续追问,结果,对方无论是肯定的回答还是否定的回答,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于是,最后,对方只好承认对这个问题的无知。苏格拉底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人们的无知,从而使他们产生困惑,进而求知。苏格拉底这个命题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促使人的觉醒,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人生,即要认识自己。
下文节选自柏拉图记述的《苏格拉底的法庭申辩》。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即使面对死亡也敢于坚持自己信念的伟大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西方哲学探讨乃至整个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影响深远。
精彩美文
雅典的人们!我得到那个坏名声,仅仅是因为我有某种智慧。你们要问,是哪一种呢?我说就是人所能得到的那一种。也可能我确实有那样一种智慧。至于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位所具有的,我想也许可以称为超人的智慧。我想不出别的话来描述它,因为我自己根本不想要它。谁要是说我想要,那是造谣,是对我的诽谤。公民们,即便你们觉得我下面的话很夸张,也请你们安静地听一听,因为那话并不是我说的。我要告诉你们,那是一位值得你们尊敬的人物说的。我要为你们引一位值得信任的证人来作证。这就是那位德尔斐的神。他会告诉你们我的智慧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也算有一点的话,他也会告诉你们我那点智慧是哪一类的。你们一定知道凯勒丰,他是我自幼的故交,也是你们的朋友,因为他曾经同你们一道被流放,也是同你们一道回来的。这位凯勒丰的性格,你们都知道,是做什么事都很急躁的。有一回他跑到德尔斐,冒冒失失地向神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不要打断我的话——求神谕告诉他有没有人比我更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凯勒丰本人已经去世,可是他的兄弟在这里,可以证明我说的是实话。
为什么我要提这件事呢?因为我要向你们说明自己得到坏名声的原因。我听到这个神谕的时候,心里暗暗地想,神的这句话能是什么意思呢?他这个谜应该如何去解呢?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大的小的都没有。那么,他说在人中间我最智慧,是什么意思呢?他是神,不可能说谎,那是同他的本性不合的。我经过长期考虑,想出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我想,如果能找到一个人比我智慧,那就可以到神那里去提出异议了。我可以说:“你说过我最智慧,可是这里就有一个人比我智慧呀。”于是,我就去访问一位以智慧著名的人物,对他进行观察。他的名字我不用说了。这是一位政界人士,我选他来试试。结果,我一开始同他谈话,就不能不想到他实在不智慧,尽管很多人以为他智慧,他也自以为智慧。因此我就试图向他说明,他自以为智慧,其实并不是真智慧。结果他恨我了,当时在场的一些人听到我这话也恨我了。
于是我就离开了他,心里暗想:好吧,尽管我并不以为我们中间有谁知道什么真正美、真正好的东西,可我还是比他好一点,因为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无所不知,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比他稍有高明之处。后来我又访问了另外一位更加自以为智慧的人,结果也是一模一样。于是我又树立了一个敌人,他身边的许多人也都成了我的敌人。
我考察每个人,并不是没意识到自己激起的敌意。我也曾为此悔恨、畏惧,但我不能不这样做,因为我应当首先考虑神的话。我心里想:我必须把所有显得智慧的人都访问到,把神谕的意义找出来。我对你们不能不说实话,公民们,我向你们发誓,凭着犬神发誓,我看来看去,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而那些不大受重视的人实际上倒比较智慧,比较好些。我要告诉你们,我到处奔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最后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我看了政界人士以后,又去看那些诗人:悲剧诗人,歌颂酒神的诗人,以及各种各样的诗人。我对自己说:“在他们那里你就会马上露原形了,就会发现自己比他们无知了。”于是我就拿出几段他们最得意的作品,请教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心想他们总能教给我点东西。你们相信吗?我几乎不好意思说出真相,可是必须说,在座的诸位几乎没有一位不比他们强,哪一位都能对他们的诗谈出些道理,就是他们本人说不出所以然。我这才明白,诗人写诗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灵感。传神谕的先知们说出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却不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很明显,诗人的情况也是这样。同时我还观察到,他们凭着诗才,就自以为在别的方面也最智慧,其实一窍不通。于是我就辞别了他们,捉摸着自己比他们高明点,正如比那些政治家高明一样。
最后我去访问工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确实一无所知,相信会发现他们知道很多好东西。这一点,我可没有看错。因为他们确实知道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在这一方面他们比我智慧。可是,公民们,我发现那些能工巧匠也有同诗人们—样的毛病,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很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所以,我就代表神谕问自己:“你情愿像原来那样,既没有他们的智慧,也没有他们的无知呢,还是愿意既有他们的智慧,也有他们的无知?”我向自己和神谕回答道:“还是如我原来那样的好。”
公民们,仅仅因为这一查访活动,我树立了那么多凶险毒辣的敌人,也是这一活动使我得到了“最智慧的人”的称号,因而受到人们的诽谤。因为旁观者总以为我既然指出别人缺乏智慧,自己一定是有智慧的。其实,公民们,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那个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看来他说的并不真是苏格拉底,他只是用我的名字当做例子,意思大体是说:“人们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发现自己的智慧真正说来毫无价值,那就是你们中间最智慧的了。”所以,我就到处奔波,秉承神的意旨,检验每一个我认为智慧的人,不管他是公民还是侨民。如果他并不智慧,我就给神当助手,指出他并不智慧。这件工作使我非常忙碌,没有时间参加任何公务,连自己的私事也没工夫管。我一贫如洗,就是因为事神不懈的原因。
知识就是回忆
柏拉图
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忠诚也最有成就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大量且系统哲学著述传世的哲人。著有《理想国》、《会饮篇》、《法律篇》等。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到意大利、埃及等地寻求知识。在40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院,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其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曾经居住过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学院受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其他许多作家和思想家观点的影响,包括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接所有事物的理论等。
核心智慧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阅读提示
知识来自回忆是柏拉图对“知识从哪里来”这一问题提出的一种独特解释。知识来自回忆就是说,当我们述说某种知识的时候,必定是对于过去所掌握的知识的回忆,如果过去没有这种知识,现在也就不可能知道这种知识。而且知识是由某种东西引起来的,我们看到了一个事物,就想起了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知识之所以是回忆,还在于真理的永恒性。既然知识来自回忆,那就意味着我们一生下来就具有了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存在于灵魂之中,而这样的灵魂是不死的,因为,只有灵魂才能够掌握真理,而真理则是永恒不变的,在任何地方和时候都是一样的,若是变来变去,就不是真理了,而掌握真理的灵魂要是可以死亡的话,则真理也会死亡,这是与真理的性质不相容的,所以,掌握真理的灵魂一定是不死的。
下文节选自柏拉图代表作《美诺篇》。在《美诺篇》里,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了美德的本质和定义、美德与知识的关系,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学习就是回忆等重要论断。
精彩美文
克贝说:“苏格拉底,你所喜欢讲的‘我们的学习就是回忆’,如果不错的话,也是一个补充的论证,证明我们必然是在以前某个时候已经学到了我们现在所回忆起来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的灵魂不是在投生为人以前就已经存在在某个地方,这就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这个论证,也可以看出来灵魂是不死的。”
希米阿插嘴说:“但是,克贝,回忆说的证明是怎么回事,我现在不很记得了,你能不能提醒我一下呢?”
克贝说:“简单来说,一个很好的证明就是这样:当你问人问题时,如果你的问题提得恰当,则被问的人自己就会正确地作出回答。可是如果他们自己不是已经有了某种知识和正确的理解,他们就不能够这样做。然而如果你让他们来解决数学的作图题或类似的问题,你就可以最明显地看到正是这样的事实。”
苏格拉底说:“希米阿,如果用那样的办法不能使你信服,你可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看看你是否能够同意。你是不是不相信所谓学习如何能够是回忆?”
希米阿说:“我并不是不相信,我正是需要把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东西回忆起来。从克贝所说的,我已经开始把它回忆起来并且信服了,不过我仍然愿意听听你要说些什么。”
苏格拉底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我想我们都同意如果一个人记起了什么东西,他必然是在以前某个时间已经知道了这个东西。”
“当然是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同意这一点呢?即当知识是这样得来的时候,它乃是一种回忆。我的意思是这样:假使当一个人听到了或者看见了或者以别的方式感觉到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仅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也知道了另一件事情,而他对于后一件事情的知识和对于前一件事情的知识并不是一样的,而是不同的,那么我们说他回忆起来了他所知道的这后一件事情,是不是对呢?”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对于一个人的知识和对于一把七弦琴的知识是不同的。”
“当然。”
“好的,你知道当一个爱人看见他所爱的人常用的七弦琴或者常穿的衣服或者其他常用的东西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感触?当他看见七弦琴的时候,他的脑子里面便出现了这七弦琴的主人——那个青年的意象。这就是回忆。同样的,一个人看见希米阿的时候,常常就会想起克贝来。我还可以举出无数这种例子。”
希米阿说:“你—定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