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人赚钱靠什么
15674700000026

第26章 富人的财商(3)

初战告捷,给了孙广信极大鼓舞。按常人的思维,他一定会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但孙广信却认为,推土机的市场毕竟有限,不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于是,第二年,年仅28岁的孙广信辞去了推土机的推销工作,以67万元盘下了在乌鲁木齐倒闭的“广东酒家”,经营当时鲜见的粤菜。有人认为他的行为难以理解,有人认为他的举动过于冒失,但富有冒险精神的孙广信不仅以口味正宗的粤菜成为乌鲁木齐餐饮业大王,而且他把这个酒家变成了交流商业信息的中心。孙广信说:“当时有人花4000元请一桌,我分析,花这么多钱请客的,起码要赚4万元。请客的,吃饭的,到底什么来头?”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他从顾客那里捕捉到了石油设备贸易的商机,于是他又转战进出口贸易。仅1992年,他们17个人的公司就进口成交8700万美元,占当年新疆进出口贸易额的1/6。这年,他30岁。第二年,他又发现,房地产业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于是他在别人还举棋不定的时候,投身进入了房地产业,盖出了当时乌鲁木齐最高的写字楼“广汇大厦”。38岁时,他旗下的“广汇石材”在上海上市。现在,乌鲁木齐每7套商品房中就有4套是由他的广汇公司开发的。而他自己财富的50%来自房地产。孙广信最新运作的项目是把新疆天然气液化后运到华东地区销售。“要干就要干第一”,这就是孙广信成功致富的信条!

要想发家致富就得敢想敢干!许多人也想致富,也能敏锐地发现致富的机会,但就是不敢行动,畏首畏尾,害怕风险,结果一个个致富的机会从他们身边溜走。对于经商而言,不敢冒险实际上是最大的风险。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入股的方式,首次向社会发售人民币普通股79.5万股。人们对此抱有什么态度呢?按香港《信报》的说法,是“极为麻木”,“观望者居多,投入者寥寥。”大多数人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发行部门甚至把股票送上门也没有人认购。由于购买者屈指可数,结果花了几个月时间,也仅完成发行计划的5%。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深圳,素以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超前于全国的“深圳人”,最初竟然也把股票错看成变相债券,认为发行股票是要向市民们“转嫁”政府或企业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们面对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充耳不闻,以沉默与冷淡,对待着这次中国发展史上罕见的一次致富(更准确地说是暴富)的机会。1988年上半年,发展银行第二次发行股票时,还是门可罗雀;年底,“万科”股票上市时,竟有150万股受人冷落,只好由承包销售股票的证券公司全部包下来。

应了美国沙普林博士的话,给予中国人致富的第三次机遇,股票金融从天而降。令人惋惜的是,在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致富机遇面前,绝大多数人反应迟钝,白白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极少数有胆识、有远见、有魄力的人,在这次机遇里迅速完成了资本裂变阶段而成为现代富豪。

据说,1987年买深圳发展银行股票最多的是一位貌不惊人“浑身上下不过二三十元”的老者,他好像漫不经心地一举认购了8万元证券公司推销不出去的股票。文章作者给这位老者算了一笔账:估计到1990年5月,只要这位老者未抛出股票,加上数次分息和优先认股,便可不费举手之劳就能身价倍增,起码市值人民币300万元以上……然而,过了没有多久,有人再次给这位老者算账时发现,他手中股票的实际市价已达600万元以上。

美国的百万富豪寥寥无几,因为只有18%的家庭的一家之主是自己开公司的老板或专业人士。美国是自由企业经济的中心,自行创业却这么少?为什么许多很聪明又接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不去想方设法谋求一个高薪水的工作?

许多人都承认自己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也明白这是影响他们成为富人的重要原因,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改变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勇气,缺乏冒险精神。拿破仑·希尔在他的书中写道:“我对2.5万个男女的失败作出过分析,发觉这些人的失败有31个主要因素,而‘缺乏决心’是主要原因。”

拿破仑·希尔所指的决心就是决策力、决断力、果敢判断、“孤注一掷”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魄力;与之相反的则是拖延,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不敢下注”的心态。

拿破仑·希尔说:“在分析过数百个富豪的性格之后,我发觉一个事实:他们每一个都有果断下决心的习惯;如果他们决定了的事需要改变,他们会缓缓地改变。相反,无法聚存金钱的人,几乎没有例外,全部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决定一件事,而且时常迅速地变更决定了的事情。”

敢冒常人不敢冒之险,敢做常人不敢做的事,这就是多数富人的特质!

富人用别人的钱赚钱

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在富人眼里,赚钱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钱赚钱。很多富人都是靠向银行贷款来致富的。

现实生活中,筹措资金的方法有多种,借贷是筹措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总是有许多经营者,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借贷,不愿举债,从而耽误了许多发家致富赚钱发财的机会。记得美国著名的小商品经营大王格林尼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商人敢于拿妻子的结婚项链去抵押。不正是提醒人们在经商过程中要勇于借贷吗?

只想小心谨慎地做自己的生意,不敢借贷,往往在商场上成不了什么气候。而大胆地前进一步,勇敢地向银行贷款、举债,则往往会走向成功。其实,在某些时候,机会使得你强迫自己贷款,这样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事实上,在商场,如果不是为了消费,为什么不可以贷一万元或许更多一点钱呢?把贷来的钱用于投资你看准了的项目,一年或二年之后,当你还清本息,你的银行账户上还可以留有一大笔钱。当然,你必须首先还清本息,并且贷款利息要高得很。然而,你还是赚了钱,这笔钱是如何赚来的呢?因为贷款的利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它是督促你加紧干的最有力的动力。如果你不使资金周转起来并创造利息,你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

西方商界有句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

美国亿万富翁马克·哈罗德森说:“别人的钱是我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你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你那奇妙的经济管弦乐队。其结果是,在你自己的眼里,富人会认为不过是雕虫小技,或者说不过是借别人的鸡下了个蛋,然而,世人却认为你出奇制胜,大获成功。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竟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做买卖赚钱。”

在现代社会,将巨额财富的起源,建立在借贷基础之上,是最快捷的成功方式。就是说,要发大财必先借贷。没有本钱怎样发大财呢?借贷就是行之有效的相当成功的手段。自然,借钱就得付出利息,但你不要害怕,你利用别人的钱来赚钱,你赢得的部分,可能远远超出你所付的利息。

“你,别借人,也别向别人借。”这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表白。

莎士比亚的话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至理名言。我们的长辈们亦经常告诫我们:不要向别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别人,贷款更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情。

的确,每个倾家荡产的商败故事,十之八九皆因举债过多。由举债而导致商败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我们很多人的身边也都有活生生的例证,因此才更使人闻之色变,以至敬而远之。但是,试问你所知道的富豪中,在其白手起家的过程中,又有哪一个是不依赖借钱投资的?你身边真正赚了大钱的,又有谁没有借过贷。你会惊奇地发现:越会赚钱的人,通常借贷的钱越多。

爱默生说过:“我最需要的就是让别人来强迫我做那些我自己能做,并且该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种压力。”

贷一笔款,给了你一种自然而然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使你不得不放弃首先消费的打算,同时,也改掉你懒散的坏习气,使你手里的资金很快周转起来,自觉和不自觉地投入到生意的繁忙之中。

成功的经营者们常常这样说:“借债就是一把双刃的剑,你若小心运用会使你致富,你若不小心,会适得其反。”借债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关键要看是什么债。若是消费性借贷,那的确应极力避免。但“投资性借贷”又是另一种情况。事实上,少有白手起家的富翁不借债的。富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深谙借钱、贷款的力量。一个人可能撬起他双手根本无法承担的重量,提起这个原理,令我们不由想起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撬起地球。”

杠杆原理便是利用借贷的款来使一个人的小耕耘变成大收获。杠杆原理和下面四个字有关——别人的钱。不愿借贷别人的钱,不愿负债,那么,只能“保守”地守着摊子,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人。

据有关资料刊载: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伍德拉是位极保守的金融家。他一生最厌恶负债,经济萧条前夕,他刚好偿清公司的全部贷款。一次,公司里一位财务负责人要以9.75%的利息去借一亿美元的资金来兴建新建筑时,他马上回答说:“撤了他,可口可乐永远不借钱!”他的谨慎战略使可口可乐公司在经济大萧条中免遭灭顶之灾,但也因此产生副作用,使这个公司长期得不到发展,不能进入美国大公司之林。

后来,戈苏塔担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一改前任的作风,看准方向,大举借款。他接手时,可口可乐公司资本中不到2%是长期债务,从那以后,戈苏塔把长期债务猛增到资本的18%,这种举动使同行们大惊失色。戈苏塔用这些资金来改建可口可乐公司的瓶装设备,并大胆投资于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他说:“要是看准了兼并对象,我并不怕增加公司的债务负担。”这种不怕负债的勇气将可口可乐公司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公司的利润一下子增长20%,股票也开始上涨。

戈苏塔不怕负债的勇气是来自于看准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决断。他不是滥借贷款,加重企业负担,而是将债款用到生产的关键环节上。这样,暂时的负债会赢得长时间的盈利,最终债务也会彻底清偿。如果畏首畏尾,不敢冒借债的风险,那么企业就会永远失去发展的机会,最终会在企业竞争中失败。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此,对经营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实证明,天才的赚钱者了解并能充分利用借贷。世界上许多巨大的财富起始之初都是建立在借贷上的。靠借贷发家是白手起家的经营的明智之举。记得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

下面这位个体户的发迹史,也许会使人更能深信这个观点。改革开放初期,聪明伶俐的张清做了两个小生意,攒了点积蓄,可是把原来的三间平房翻造成楼房后,积蓄就完了。这时他已不再满足于街头的小打小闹了,他想办一个公司,或开一家工厂,他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许多朋友。一天,有位朋友专程来告诉他一个信息,本地的盛源商业信托公司属下有一家游乐厅,内有大型游戏机、碰碰车、酒吧等资产,价值400万元,现因管理不善,营利甚微,而信托公司想转向投资开办有高额利润的保险公司,因此准备把这家游乐厅卖掉。张清得到消息后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立即前去洽谈,以380万的价格成交。合同订下后允许一年内分三期付清款项。第一次先要付220万。“天哪!这么多钱到哪儿去借?”张清的妻子听了大叫起来,因为她清楚,自家的全部财产,包括房子算在内也不过十几万而已,这220万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可张清却沉着地说:“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