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人赚钱靠什么
15674700000029

第29章 富人的手段(2)

总体上来讲,这些俱乐部主要组成是外企高级经理、私企老板等财富人物,有人介绍说:“在国内有机构的外国企业、国内大企业老总几乎都是俱乐部的会员,因此准确地说,这些俱乐部其实就是企业领袖俱乐部。”虽然是俱乐部,但说到底还是为了赚钱。由于国内外大的公司总裁基本都是俱乐部常客,因此,俱乐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商务交流的格调和氛围。富人想先交朋友,然后再来通过关系赚钱。很多富人会员的想法,优美的环境,私密的空间,一旦一笔生意谈成了,10多万元的会费又算什么呢?长安俱乐部总经理万吉伟说:“只要有新面孔出现,我一般会亲自出面迎接。”其实,不只是中国富人这样,全世界的富人都是这样。而且还有更出格的。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富商们专门有一个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不但只有富人能参加——因为会费特别昂贵——而且从其他大学毕业的富商们根本不能参加。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些富人想给自己制造一个特殊的圈子。只有相同等级的人才能够加入。制造这么一个圈子能有什么作用呢?有没有什么人不愿意参加呢?告诉你,没有。而且,几乎每一个富人都想加入。还有的明明不够等级,却也要加入。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这种圈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财富圈。不说这个圈子里的富人手里有的是金钱,就是这个圈子所掌握的信息本身就是无法估计的财富。怪不得富人们个个趋之若鹜。你想,如果你是一个富人,另一个富人请客,结果你不能进入人家的场所,那么,很明显,你不是这个财富层次里面的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

我们从富人俱乐部现象之中,看出一些门道,应该有一些启示:人脉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表面上看来,它不是直接的财富,可没有它,富人就很难聚敛财富。富人知道,只有自己的人脉资源越丰富,赚钱的门路也就更多;只有自己的人脉资源越高档,自己赚钱的层次就越高。如果你生来没有一个富爸爸,也没有娶到富家女,那么,你还有第三个扭转命运的机会,从现在起,积累你的“人脉存折”,让人脉关系帮你致富。以下是几种可以积累人脉关系的方式:

1.职业交往

一个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无论如何丰富,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为了休闲或者事业。而对于为事业而社交的人来说,职业社交正是把握人脉最好的工作机会,比如接洽媒体、与各类客户打交道、参加各种行业聚会和品牌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够为你提供与事业发展直接相关的资源。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区首席代表的张颖,就是个因为善于“职业交际”而获得过帮助的富人。1996年,张颖从旧金山大学毕业,进入旧金山医学中心工作,他在工作中很注意结交朋友,同一实验小组的同事Rey就和张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张颖因此常到Rey家玩,也由此认识了Rey的父亲DadoBanatao一个菲律宾裔的亿万身家的美国投资家。后来,张颖前去美国中经合集团应聘投资经理,恰好中经合的创始人刘宇环跟DadoBanatao是多年的老朋友,认识十几年了。于是,双方在面试中谈起了各自与DadoBanatao的交情,由此也产生了熟悉和信任感,并在这一共同话题的导引下谈得十分投机。2001年2月,张颖顺利地加入了中经合集团成为投资经理。

2.学习交往

现代社会,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善于利用学习、培训、进修、访问的机会,多交朋友,多结人缘,这也是提升自身价值,积累人脉的好办法。例如很多白领把上MBA班,当成结识企业管理人士、提升社交圈的重要办法:既可以听专家讲授的知识,也可以通过MBA班扩展人脉,特别是时下流行的EMBA班,更是可以认识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了解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学校历年毕业的师兄弟,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脉关系网。

3.社团与活动交往

如果你想扩展家庭、学校和公司以外的人脉,就应该通过参加有活动和聚会也有吸引力的社团机构,或者参加各种开放的活动来开拓人际关系。我们都知道,平常主动亲近陌生人时容易遭受拒绝,但是参与社团或者活动时,人与人的交往在自然的情况下就比较顺利。这时,人与人的交往互动在自然的情况下发生,也有助于建立情感和信任。

4.聚会

在美国流行一种“开放式聚会”。“开放式聚会”顾名思义,就是打开大门欢迎感兴趣的人来家做客,坐一坐,聊一聊。举行“开放式聚会”时,收到请帖的可以来,没收到的也可以来,主人一般是来者不拒。持续的时间,少的有一个半小时,长的甚至5-6个小时。这其实已经类似于室内活动。

你不论参加什么活动,都要有选择性,这要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比如性格、爱好、所处行业、从事的工作、目前需求等等。进行选择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有意识地选择希望认识一些什么人,跟什么人维持长期的关系,这对你积累自己的人脉关系很有帮助。

富人的国际化眼光

国内权威机构针对富人阶层做了一个调查:让自己融入世界,更快地步入国际化,是很多富人的共识,这就是为什么富人纷纷让自己和自己的企业与国际接轨的原因。

1984年,张瑞敏接手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时,面对的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烂摊子。如今,海尔拥有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一天的营业额相当于1984年的40倍。在200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中,海尔以330亿元位居家电行业之首。

抚今追昔,张瑞敏感慨地说:“海尔之路越走越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机遇,一次也不放过。”

海尔第一次抓住重大机遇,是1984年创业之初。当时,中国家电工业刚起步,电冰箱产品整体技术水平低,三星级以上产品一家也没有。张瑞敏将目光转向国外,与德国利勃海尔合作生产四星级高档电冰箱。此后,整整七年,张瑞敏心无旁骛地带领职工创名牌。为使职工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他曾命令职工用大铁锤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砸烂。

当时,国内电冰箱厂有100多家,有些厂家由于只看到冰箱供不应求,急功近利扩大产量,忽视了市场对高质量冰箱的潜在需求,后来多数都倒闭了。

海尔面临的第二次重大机遇,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当时,国内经济形势迅速高涨,受国内商机和国际上兼并联合风潮的双重驱动,许多企业开始涉足多元化经营,但大多无功而返。失败者的教训和随之而来的非议,使一些有条件搞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裹足不前。

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从1992年到1995年,海尔先在青岛市开展兼并,将海尔品牌由冰箱扩展到冰柜、空调和洗衣机。1995年开始,海尔将兼并触角伸向贵州、广东、湖北、安徽,进一步扩大白色家电生产规模,并将产品扩展到黑色家电领域。此后,海尔又实现向以电脑为主的白色家电领域的跨越。

1991年,海尔销售收入为11亿元,1997年,销售收入达160亿元。

1998年前后,中国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多数企业靠对企业损伤力极大的价格战争夺市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有30%左右份额的海尔,再次抓住机遇,及时实施战略转移,加速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

目前,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工业园8个,工厂48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万个,海尔国际化发展框架已经搭建。美国《福布斯》杂志2001年8月号刊登的资料表明,海尔集团已经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六。

正如因特尔总裁葛洛夫所说:“在转折点上,旧的战略被新的所代替,使企业能够上升到新高度。”

而海尔的经营者将屡屡抓住机遇的原因归结于:“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敲门,这扇门敲不开就换一扇敲。机遇就是这样,突然有一天一扇门开了,我们就进去了。没抓住机遇的企业,往往是要么从来不敲门,要么敲不开就放弃,还怪门太紧。他们和我们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门后没有目标。”

富人的钻营

其实昂首阔步于商场上的有许多富人都是门外汉,他们吃定了行家,大获战果,而称雄于商场。有时候真叫那些行家捶胸顿足,叹道:“阴沟里翻船!”现在到处可见跳槽、停薪留职而自立门户者。可是分析看看,哪一位经营者最初不是门外汉呢?

虽然,商场上充满了荆棘、陷阱,但只要有好东西,只要肯干,成功的桂冠终究可以拿到手。

门外汉成为富人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令人惊叹。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机会多多的社会,谁的脑筋动得快,谁肯吃苦,谁的成功可能性就高。因此,不管是行家、门外汉,稍一不慎就可能步入死路,商场上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怎样在遇到危险时眼明手快,溜之大吉,怎样在机会来临时,一鼓作气,赚他一笔,全靠平时观察、动脑、动手的功夫,不管你是行家还是门外汉。

如果你认为勇往直前,横冲直撞,生意就会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世界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门外汉所要吃的苦,一定是行家的一倍、两倍,甚至无数倍以上。即使这样,也许还不能稳操胜券。其实,行家都不能稳操胜券。

做生意本来就是一种冒险,而现在这种倾向尤为突出。什么东西销路好?什么办法赚钱快?什么东西该在什么地方孕育发展?谁也不能精确无误地预测。

生意难做,这不是内行不内行的问题,问题在如何眼明手快,掌握时机。即使是初学经营的门外汉,只要具备锐利的眼光,只要肯吃苦耐劳,成功的钥匙就在你手中。

但是,硬闯是不行的,有勇无谋,横冲直撞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因此,致力于经营的人应该知道如何避开必定会遭遇的危险,如何避免做无益的努力,如何在竞争中一较短长!有了这些心理准备,再加上你努力动眼、动脑、动手,相信成功一定属于你。

西方人推崇的“豺狼的智慧”是很值得我们研习的,豺狼的智慧讲的是胆大心细,有孔钻,没孔也要钻。

富人的商机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商机则更多地赐予那些具有财商头脑的人。

在辽阔宽广的商海中,蕴藏着无尽的商机。商机即是商业机遇。商机虽是商业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对于机遇的解释,在中国则随处可见。《辞海》注释“机会”所用“行事的际遇机会”即机遇。换言之,抓住机遇,就是抓住遇到的机会。许多谚语、成语、警语、哲语都与机遇有关,最常见的比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识时务者为俊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运至时来,铁树开花”、“此一时,彼一时”等等。商机,就是一种商业的机遇。

“商机”,是商务活动中一种极好的机会,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或偶然事件,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大好时光和有利条件,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系列的偶然性与可行性,或者说是还没有实现的必然性。

商机,在空间表现上是一种特殊点,有一些特别表现;在时间上是一种特别时刻;在发展趋势上,表现为商务的一种转折处。引申到商战上,特别是市场争夺中,则多表现为竞争对手出现的时间差、空间差,可供我利用或竞争对手与我双方都可以利用的偶然出现的有利因素。从而又派生出商战中常用的“时机”、“令机”、“地机”、“事机”、“力机”以及由各种有利因素综合而成的机遇。

商机,从范围上讲,不仅是指一个商人、一个企业在市场大潮中对于商业机会的把握,也指一个省市、一个县(区)、一个乡镇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市场的机遇。

由上可以看出:商机就是市场机遇,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机遇。要想识别和把握商机,首先必须了解其特殊性,即了解商机的特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商机案例的考察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商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机的客观性。商机是客观现实的存在,而不是人的主观臆想。

2.商机的偶然性。商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是一种偶然的机遇,常突然发生,使人缺乏思想准备。当然这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只不过是一般人难以预测把握罢了。

3.商机的时效性。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机会与时间是紧密相连的。机遇如电光转瞬即失,抓住了也就抓住了,要是使其错过,则只有追悔莫及,枉自痛惜。

4.商机的公开性。任何商机,由于它是客观存在,所以它是公开的,即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它。

5.商机的效用性。商机不是一般的有利条件,而是十分有利的条件。它像一根有力的杠杆,抓住了它,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担起事业的负荷,失去了它,也许将在事业面前束手无策。

6.商机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商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定性,要受事物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商机的条件的变化,二是利用商机的努力程度。

7.商机的难得性。商机是很难碰到的,特别是一些大的商机,更是难以把握。

上述商机的内在特征要求创富者们在全面把握这些特征的同时,须尽力与实际经营结合起来,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而发现并果断地抓住商机,创造财富。

商机一现,财源滚滚。大量的商业案例表明,富人总能发现商机,捕捉商机,抢得商机,占得先手,勇立商海潮头,这样才会脱颖而出,占据市场主动,从而在商机中发掘无限的财富。

塑胶大王王永庆,就是一个十分善于抓住商机的富人。当他开始创业时本来计划开一家水泥厂,后来偶然和一位朋友聊天过程中,他敏锐地感觉到塑胶在台湾非常短缺,尽管王永庆一点都不懂塑胶制造,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化学分子式也看不懂,但王永庆一点也不畏缩,毅然决定开办塑胶厂。结果,产品一生产出来就供不应求,初试牛刀,王永庆就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