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富人赚钱靠什么
15674700000007

第7章 富人的生活(6)

人生路上的得失祸福,岂是一时一事可以论断的?生命行进的过程中,或许会遭遇一些起承转合,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教我们用平和的心情看待人生一时的喜与忧,也用平和的心情随波成长,在不同的激流中发现一些人生的智能与契机。挫折何尝不是老天交付的功课,挫折又何尝不该值得感激?有人抱怨上帝,因玫瑰有刺;有人却赞美上帝,因刺中有玫瑰。人生无常,当下最真。一位企业家谈及他的生死观。他说,他曾生过大病,住过特护病房,在生死一线间被拉回人间。从此思索着:“我还有什么事还没做,要及时做?”他说:“现在我的每一天,都过着很感恩的生活。以前怕死,现在不怕了。像前些时候常摔飞机,我却照样搭飞机来去国内外。事业上越来越能放得下。”他从死亡边缘回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馈社会。他说:“真正的欣喜,是亲身投入。”

许多富人一心想活得长寿些,与其活得久,倒不如活得好。重要的不是你活了多久,而是你是否活得“好”;是否重视生命的“亮度”而非长度。

活得够长,不一定活得够好;但是活得够好,就是够长了。

假如自己只剩下七天生命,那么你将如何安排?和谁共度?多半的回答是:

“如果我只剩七天,我会告诉某某我对她的爱。”

“如果我只能活七天,我要坐在海边,欣赏夕阳……”

大多数富人都希望能做些使生命更完整的事,而且也都意识到这件事的迫切。那么,还等什么呢?为什么要等到只剩下“最后”的七天。才愿意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现在就做?

福与祸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福也好,祸也罢,有时发生在瞬间,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人生在世如果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就会受到福祸的捉弄,即使幸福来临,也会失去。

世上有许多事情的确是难以预料的,福也好,祸也罢,总是相生相伴的,因为人本来就是失与得的统一体。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红火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当好事降临时,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气凌人,把功名利禄看轻些,看淡些;当祸事侵袭时,不要伤悲,也不要自暴自弃,把厄运羞辱看远些,看开些,也许厄运不经意间又为你带来了福气。

人生总是福祸掺半的,所以富人要有“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精神。

富人的尴尬

“仇富”,虽然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名词,可是好像却有着一种悠久的历史渊源。谈古论今,“劫富济贫”好像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民族精神。无论是西方的罗宾汉们,还是东方的绿林好汉,杀富济贫好像就是理直气壮的正义之举。自然而然,很多人心里潜生的那种任意滋长的“仇富”心理也就理所当然,尤其是穷人。

而事实上,当前,种种为富不仁,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也正是社会上一些人之所以会产生所谓“仇富心理”的重要根源,部分社会群体仇富心理的存在,也将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重大威胁,也就是说,归根究底,仇富心理还是一种消极心理。

其实,仇富也不是根本,而且“仇”富、“敌”富还有可能在头脑发热的情况做出不理智的违法偏激行为。即使面对“贫富悬殊”或者“为富不仁”等义愤问题,也不要轻易用“仇”字来与之面对,更不能做出类似所谓“劫富济贫”。

财富乃是人生的身外物。君不见,即使富甲天下的君王,拥有广厦千万间,但真正占有也就是每天晚上的一席之地。即使一日三餐几十道、上百道、甚至几百道御膳,但真正吃到嘴里的也是“一肚子”。富甲天下,也不过如此乎。财富生不带来,死也带不去。

可是,富人就应该天生遭到仇视?穷人也并非天生就仇恨富人,只是有点小小的心理不平衡罢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贫富分配公正合理的话,仇富心理也就相应不存在了。但是,这种假设好像也不可能,所以“仇富”的敌意还是在所难免了。

从推理和各方言论来看,似乎是穷人在“仇富”,富人不会仇富。但至今没看见有哪个地方的穷人发表过“仇富”宣言或声明;没看见有哪些穷人搞串联活动,要与富人为敌,要给富人的发展设置障碍;没看见有哪些穷人抵制到富人的企业里做工或是要罢工;没看见有哪些穷人在对富人搞破坏活动……恰恰相反,好大一批富人的壮大,倒是与地方的支持和穷人的帮助分不开的。

好像富人们特别害怕仇富情结,好像我们仇富就会劫富一样。其实,我们不仅不仇富而且很崇富。谁都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富人,可以说是连做梦都想。

现在的年轻人最崇拜的人不再是毛泽东,也不是华盛顿,而是比尔·盖茨。为什么?因为他是有钱人,富可敌国。这么说,好像我们不仅自己没本事,而且还小心眼、红眼病,见不得别人有钱似的。其实,这只是我们自己为自己打气,我们现在还远远的比上不足。

其实,我们的仇富情结说的通俗一点,准确一点应该是仇穷。我们渴望富有,我们害怕贫穷,甚至更嫌贫。很多高档场所,特别是五星级豪华大酒店,如果你穿得很寒酸,一个门童就可能将你拒之门外,这不是典型的嫌贫吗?

贫富悬殊有可能但并非必然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如果富人是靠偷盗、欺诈、贪污、勒索而发家,贫富不均成为社会的不公,这将引起社会不安;但如果富人是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则在一定程度内贫富差距大反而成为鼓励社会成员创造更多财富的动力。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

贫富悬殊极易造成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尽管钱的来路正当,但富人的颐指气使,穷人的委曲求存,仍然会使许多人感到压抑。于是难题出现了,什么样的贫富差距算是适当的?

嫉妒别人的富有,如果说这是一种毛病的话,原也是人之常情。问题是如何避免这种情绪被挑动和被激发,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怎么样化“仇富”为动力呢?

美国人有一些习惯有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他们互相不打听收入水平,问别人“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是很不礼貌的,正好像问一位女士“你多少岁”一样。

现在,除了在正式社交场合,人们不注重衣着,所以很难从衣着上去猜测此人是阔佬还是寒士,当然也很少凭衣着取人的风气,大学教授过去上课时还打领带,但最近几年有些年轻教授穿着却非常随便。在大城市,邻里之间的交往非常有限,很少串门聊天。家里开宴会,出席者很少仅仅因为是邻居而受到邀请,这避免了比阔比排场引起的邻里纠纷。

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尽量做到各负盈亏,不吃大锅饭。生产力越发达,分工必定越精细,其结果是交换越频繁。美国种小麦的农民仍在市场上买面包吃,因为自己做面包的成本比买面包的价格高。此时农民生产的商品率达到100%。不仅农民如此,几乎每一个人全都靠交换来获得自己生活用品,于是金钱成为主宰一切的因素。

在美国,人人都谈钱,也不避讳谈钱。钱成了推动一切经济活动的动力。然而对每一个人有价值的事物却不限于能通过交换得到的东西,例如健康是有价值的,但钱却买不来健康;新鲜空气是有价值的,但穷人和富人呼吸同样的空气。此外,成就、友谊、寿命、理想等对生命的价值丝毫也不比物质享受次要,但却都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

随着对财富与日俱增的认知,从表面上看,财富似乎控制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切,但是事实上,我们才是财富的主人,物质财富带来的满足往往稍纵即逝,若是仰赖物质财富让自己幸福,即使成为有钱人,也只会失去自我,失去享受的快乐。

钱,能做很多正事,也能做很多善事,还能做很多坏事。钱,能买到商品以外的很多东西,包括人心向背,也包括特权地位。不要总说仇这仇那,不要自造紧张空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沿着各自的路,我们大家一起向着富有前行吧!

富人的贪穷

钱是富有的象征,但若是只有金钱而没有其他财富,那它便是贫穷的象征。

没有钱的时候,一个人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如今有钱了,你就能算富有了吗?

当你赚了一些钱,在现代生活的水准上,一些富贵之家所拥有的,似乎你已什么都不缺: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你的存款甚至也足够下一代花销了。

如果你和自己的过去相比,在经济上简直是天壤之别。你还需要什么呢?

像某些赚了一点钱的人一样,去豪华酒吧、舞厅高消费一番?买幢小洋楼舒适一下?

人们常说:没有钱叫做贫穷,钱太多了也不见得就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