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辙散文
15685000000004

第4章 上皇帝书(2)

[1]具位臣:备位充数而无实职之臣,亦名具臣。当时苏辙守父孝刚除服,还未正式任职,故曰。《宋史·颍滨先生本传》载:“神宗立之二年,辙适除丧,上书言事,得召对。”《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和苏辙自传《颍滨遗老传》均有记载。[2]陛下:对皇帝的尊称。[3]“昔仁宗亲策”五句: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辙二十三岁,举直言进谏科,仁宗亲策之于廷,苏辙据其所问极言政之得失,言辞激烈,“而于禁庭之事尤切,老臣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事见《宋史·颍滨先生本传》。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即专门的机构。亦称官吏为“有司”。[4]材力:即才力、才能。驽下:低下。驽,劣马。此处是谦词。[5]《书》:即《尚书》,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迩(ěr):近。[6]《诗》:《诗经》,亦名《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我国文史学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六经之一。引文见《诗经·齐风·甫田》。无田甫田:前一田字,音义同“佃”,租种之意,动词。甫:朱熹曰:“甫,大也。”后一田字,名词。甫田:大田,奴隶制时期,大田归奴隶主所有。维莠(yǒu)骄骄:维,句首助词。莠,害苗的野草。骄骄,挺立而高的样子。忉忉:因思念而忧伤的样子。[7]窃:私下里,暗地里。设施:为政措施。[8]伏惟:下对上陈述事情时的表示敬重之词。[9]躬亲庶政,亲自处理政务。躬亲,亲自处理。庶务,各种事务,众多的事务。[10]制断:专权,专断,亦名“断制”。此指以武力统治天下。[11]旷世:绝世,时间很久,亦曰旷代。[12]天纵之姿:上天赐予的姿才。天纵,天之所使,古时用为对帝王的称美之词。[13]“适治之路”句:自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至作者写此文的一年多时间里,干旱、洪水、地震相继发生,自然灾害接连不断。《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熙宁元年“丁丑,以旱减天下囚罪一等。”“甲申,京师地震。乙酉,又震,大雨。”“辛卯,河朔地大震,京师地又震。”“八月壬寅,京师地又震。甲辰,京师地又震。”故作者曰:“灾变横生,灾火继作。”[14]“昔赵充国”句: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西汉大将。武帝、昭帝时,率军阻击匈奴的攻扰,英勇善战,任后将军。宣帝即位,封营平侯。后与羌族作战,屯田西北,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湟中:地名,今青海省湟水两岸,汉为羌、汉、月氏胡等各族杂居之地。斛(hú):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钱:货币单位。籴(dí):买进(粮食),与粜(tiào)相对。羌人:羌族,古族名,主要居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15]诸葛亮:公元181—234年,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部)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成为刘备主要谋士,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五丈原军中。著有《诸葛亮集》。[16]跬(kuǐ)步:半步。[17]顷:不久前,过去。西夏:古国名,宋人对大夏封建政权的称呼。它与辽、金先后成为与宋鼎峙的政权,1227年为蒙古所灭。[18]赫然:形容大怒。[19]横山:地名,在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上游一带,邻接内蒙古自治区。[20]方……时:古汉语常用句法,当……的时候。[21]厌苦思汉:饱受其苦思想太平。汉代是封建王朝极盛的朝代之一,人们常以之代指太平盛世,故曰。荐饥:连年灾荒。《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孔颖达疏曰:“连岁不熟曰荐。”[22]失律:行军不守纪律。后泛指不守纪律。[23]轻发:轻率行动。[24]係虏:俘虏。係:系。[25]朞年:一周年。朞,期的异体字。[26]秘府:古代国家专管财物的机构。[27]转漕(cáo):转运粮饷。《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司马贞索隐:“《论文》云:‘漕,水转谷也。’一云车运曰转,水运曰漕。[28]畜:储蓄,积储。[29]偾(fèn):毁坏,败坏。[30]踬(zhì):绊倒,跌倒。[31]敝车羸马:破车瘦马。羸,瘦弱。[32]“一曰冗吏”三句:冗吏,多余的官吏,指人浮于事的现象。冗兵,多余的兵员。冗费,过多的开支,多余的费用。“三冗”之后有删节。其具体内容是详尽地论述了什么叫冗吏、冗兵和冗费,以及其具体表现。苏辙认为朝廷“取人不由其官”,实行兼设并列的办法,是冗吏的主要原因,当时冗吏之多,“譬如决水于不流之泽,前者未尽,来者已至,填咽充满,一陷于其中而不能出”,从而形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状况。冗兵的形成,主要是滥招兵员,名曰备边,实则杂而无功,空耗兵费,实际上这也是人浮于事的另一体现。冗费的原因主要是宗室太众,禄廪之费太多,且无休无止,消耗国家财力。这些情况的确是使宋王朝越来越贫弱的原因,由此可见苏辙敏锐的政治眼光。[33]拳拳:也作“惓惓”,恳切之意。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34]听断:处理裁决政事。《汉书·严助传》:“南面而听断。”[35]“陛下何不”句:讲求,寻找、寻求。方略,计策、谋略。[36]泛泛:不稳定的样子。[37]侍从:宋代指大学士到待制为侍从官,因常在君王左右备顾问,故曰。[38]皇皇:同“惶惶”。[39]“然至于诸道”句:职司,职掌、职务。《左传·成公二年》:“未有职司于王室。”此代指官吏。三司,五代至北宋元丰年间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吏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元丰后废除。[40]责成:督责他人完成任务。《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此引申为依仗、依靠。[41]二府:宋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二府”。[42]按察之官:即宋之提点行狱,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之事。[43]宥(诱)之则为汉文帝:宥,宽容、宽恕、赦罪。《易·解》:“君子以赦过宥罪。”汉文帝(公元前202—前157年),名刘恒,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执政期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和徭役,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又削弱各诸侯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历史上把他与汉景帝时期并称“文景之治”,使之成为文治的典范。[44]不宥则为唐太宗:不宥,不宽恕,比喻指攻伐。唐太宗(公元599—649年),名世民,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得立为太子,继承帝位。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政策,如均田制等,亦较能任贤纳谏,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被边地回纥等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世以武攻著称。

【译文】

神宗熙宁二年三月,备位充数之臣苏辙谨冒万死之罪再一次叩拜并上书皇帝陛下:我官职非常疏远低贱,朝廷的事并不是我所能谈论的,但是私下里我自认为虽然我的地位不应该直接向皇上进言,可对于报国的义务而言仍有可以谈论的事情。过去仁宗皇帝亲自策问直言之士,我因不懂忌讳得罪了有司,仁宗哀怜我的狂放痴愚,竭力排除众议,使我得以不因此就被抛弃于世,我很感激,很久以来,总想有机会加以报答。如今陛下你凭圣德统治天下,定将大有作为并拯救这个时代,但我才能低下没有什么可以报效于你,暗地里听于道路,得到一二点想法,想告知于你。如果为了惩戒原来的事情就不再让你知道这些想法,那么我想报效朝廷的诚心到死也不能自达于上,所以就发出了这些狂言且不知道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