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曾巩散文
15685100000028

第28章 墨池记

【题解】

这篇《墨池记》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请求写的。

文章缅怀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逸事,告诉人们:世间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靠勤学苦练,不是“天成”的;任何一技之长都非常可贵,值得人尊重。至于“深造道德”,更要“以精力自致”才行。

本文写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它先叙述墨池的所在、形状、来历。接着论述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原因,是苦学。最后推论“欲深造道德”,更要奋发致力于学。本文主线是记墨池,其中穿插有适当的议论,如王羲之是否真到过临川,临池学书,王盛书“晋王右军墨池”于楹间的用意,以及“仁人庄士遗风余思”长期影响来世等。或与“墨池”有联系,或与要表达的主题相关。这样写,波澜起伏,饶有趣味,使这篇“小”文夭矫多姿。

【原文】

临川[1]之城东,有地隐然[2]而高,以临于溪[3],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4]而方以长,曰王羲之[5]之墨池者,荀伯子[6]《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7],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8]?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9],而尝极东方[10],出沧海[11],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12],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13],则其所能[14],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15]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16],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17]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18]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19]王君盛恐其不章[20]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21],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22],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

[1]临川:宋抚州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县。[2]隐然:高起的样子。[3]以:连

词,同“而”,而且。临:靠近。溪:回溪。[4]洼然:凹下去的样子。[5]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是我国有名的书法家。他亦善诗文,但不及书法有名,后世称“书圣”。[6]荀伯子:公元378—438年,南朝宋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曾任临川内史,著《临川记》六卷,已佚。[7]张芝:?—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省酒泉)人,东汉书法家,擅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很钦慕他的书法,曾与人书曰:“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赶不上他)也。”[8]信然:可靠。邪:同“耶”。[9]强以仕:勉强地做官。据《晋书》本传载:王述与王羲之齐名,羲之看不起他。后羲之为会稽内史,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为扬州属郡,羲之耻为述下级,称病去职,誓不再仕。[10]极东方:遍游东方。据《晋书》本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11]沧海:此指东海。[12]徜徉(cháng yáng):安详地漫游。肆恣:任情尽意。[13]“羲之之书”句:据《晋书》本传载:王羲之的书法,始未有奇,不如书法家庚翼,郄愔。晚年造诣极高,“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14]所能:所擅长的,指书法。[15]天成:天然生成,意即生下来就具有这种本事。[16]及:赶上。[17]固:本来。[18]深造道德:在道德上深造。[19]教授:学官名。宋于路、府、州学皆置教授,主管教育所属生员。[20]章:同“彰”,显著。[21]一能不以废:一技之长也不湮没。[22]仁人庄士: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庄士,庄重正直之士。遗风余思:留传下来的好风尚、美德。

【译文】

临川城东边有块高地,下边临近回溪,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低洼的长方形水池,

根据荀伯子《临川记》的说法,这是王羲之洗笔砚的墨池。王羲之曾经仰慕张芝“面对池水练字,(常洗笔砚,)池水都染黑了”,这池子就是王羲之效法张芝练书法的遗迹,难道是真的吗?

正当王羲之不能勉强做官的时候,他曾经遍游东方各郡的名山,曾经驾船游览东海,享受山

水之间美景的乐趣,难道他在随意漫游,纵情山水的时候,又曾经过新城来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达到巅峰,那么他所擅长的,原来是耗费精力,下苦功夫才取得的,不是天生就有这种本事。可是,后世人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的,想来一定是不像他那样勤学苦练的缘故吧?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能够少花呢!更何况要想在品德方面有很高的修养呢?

墨池上面,现在是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怕墨池不被大家知晓,便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学堂前的柱头间,把它展示出来,王先生又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

推想王先生的意思,大概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被湮没,因而连带重视王羲之的遗迹吧?或许是希望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来勉励他的学生吧?王羲之有一技之长,就使后人推崇到这种地步,那些有道德,有学问庄重、正直的人,他们留传下来的好风尚和美德,对后人以良好影响是何等样的大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