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15685400000005

第5章 留侯论

【题解】这是苏轼青年时代应制科考试时,《讲论》中的一篇文章。张良是刘邦手下反秦灭项的重要决策人物之一。他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于他的大智大勇。而这又同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隐者——圯上老人对他的教诲、磨砺分不开。从而驳斥了旧论中关于黄石公授书故事的神秘色彩。

本文强调“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以待其毙”的策略的重要性,反对那种稍有屈辱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鲁莽做法,主张要“能忍”,等待时机以图大事。这就是本文的主要立意。不过作者把楚汉之争的胜败仅仅归结为“能忍与不能忍”,这就未免失之片面了。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1],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2],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3]也,其事甚怪[4]。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5]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6],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7]。当韩之亡[8],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9]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10],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11]。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12]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13],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14],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15]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1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17],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18]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19],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20]。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21]卒然相迂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22],油然[23]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24]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25]。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26],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27]。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28]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29]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30]欤!

【注释】

[1]匹夫见辱:一个普通的人受到了侮辱。[2]卒:同“猝”,突然。挟持者甚大:指胸怀广阔、有抱负。[3]子房:即张良(留侯),字子房。他辅佐刘邦灭了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封他为留侯。后来隐遁不知去向。圯上老人:指黄石公。圯,桥。[4]其事甚怪:指苏轼对张良从圯上老人那里得到兵书的这件事,感到怪异。[5]隐君子:指隐居的高士,即圯上老人。[6]鬼物:妖气为鬼,鬼像人形。如王充《论衡》就有“天佐汉诛秦,故令神石为鬼书授人”的说法。[7]其意不在书:指圯上老人主要的意思不在把兵书授予张良。[8]韩之亡:韩亡于公元前230年。秦灭六国,首先灭掉韩国。[9]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指秦王用残酷的刑法对待天下抗秦志士。夷灭:即消灭。[10]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勇猛之士。[11]其势未可乘:形势对秦有利,还没有机会灭秦,需要等待时机。[12]忿忿:愤怒不平的样子。一击:张良用尽家财募求刺客“大铁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大肆搜捕刺客。张良改名换姓,逃亡躲藏在下邳。[13]间不能容发:指生死之间的距离。[14]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15]不足以死:不值得因此而死。[16]伊尹、太公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太公望)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朝。[17]荆轲: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失败被杀。聂政:聂政为韩国之卿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18]倨傲:傲慢不恭。鲜腆:没有礼貌的样子。[19]肉袒:裸露出上身,表示服罪。逆:迎接。能下人:屈居人下。[20]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勾践失败后,投降吴国,和妻子一同在吴国做了三年奴仆,才得归国。[21]非有平生之素:素昧平生,不熟悉。[22]仆妾之役:指到桥下替黄石公捡鞋的事。[23]油然:和敬悦的样子。[24]秦皇:即秦始皇帝嬴政。项籍:字羽,灭秦后为西楚霸王。[25]“项籍惟不能忍”三句:指项羽迷信武力才能征服天下,多方树敌,虽能百战百胜,但兵力消耗很大,终于败亡。[26]高祖忍之:汉高祖刘邦经常采取守势,以保持军队的实力。锋:锋芒。弊:即毙,衰亡的意思。[27]“淮阴破齐”三句:韩信灭齐,要求封为齐王,刘邦大怒,张良谏止,依韩信所求封为齐王,后来韩信被降为淮阴侯。[28]魁梧:身躯高大。[29]不称:不相称。[30]其所以为子房:意思是张良志气宏伟而又内涵不露,貌似柔弱,这正是他独特过人之处。

【译文】

古代称得上英雄豪杰的人,一定有他与众不同的操守,人们在情感上有些事是无法容忍的。

普通的人受到侮辱,就会拿起武器,挺身上前同别人争斗,算不得勇敢。天下的真正勇士,面临突事故不至于惊慌失措,无缘无故受到侮辱打击,也不会愤怒得控制不住自己,这是由于他有很大的抱负和深远的志向。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得到兵书,这件事使人感到奇怪。但怎知不是秦时的一位隐士高人,出面对他进行的考验呢?从老人微微透露出来的用意,都具有圣贤给予的警策告诫的含义,而世人不明了,把他看成鬼神,这就太过分了。况且他的主要意思不在于把兵书给予张良。当时秦首先灭掉了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它用残酷的刑罚对待天下有志抗秦的志士,数不清的无罪平民被杀戮族灭,就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对秦的严厉法令,既不能直接触犯它的锋芒,同时当时的形势也还没有出现可乘之机。

在这样的时候,张良忍不住愤怒的心情,用家财募请“大铁椎”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以图一时痛快。当时,张良虽然没有死,但情况真是千钧一发、十分危险的了!为什么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因为当盗贼而被杀死?这是由于他们爱惜自己的身份,不值得冒着生命危险去当盗贼。张良是有很高的才智,不像伊尹、太公那样谋划安邦定国,却采取了荆轲、聂政的行刺办法,只是侥幸才逃脱了死亡,这是圯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可惜的原因。于是老人用非常不礼貌的高傲态度狠狠地折辱他,他如果能够忍受,才能成大事,就是所谓能“忍辱负重”

,所以老人说:“这孩子是个可教之材。”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袒衣露体地牵着羊去迎接楚军,楚庄王见了说:“郑国的君主勇于屈居人下,就必然能取得他的人民的信任。”于是就放弃了攻郑。越王勾践被吴兵围困在会稽山,后来投降当了吴王夫差的奴仆,三年之中没有懈怠过。况且一个人立下报仇雪恨的志向,又不甘心屈居人下,这只是一种普通人的刚强,而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干有余,但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宽宏,于是狠狠地折辱他那少年刚强锐利性格,使他能忍耐一时的愤怒而成就其伟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圯上老人同张良素不相识,偶然在野外相遇,就要他做奴仆所做的事,张良却表现和顺,没有流露责怪不满。这正是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使他惊惧,楚霸王的强横也不能使他激怒的原因。

观察汉高祖取得胜利,而楚霸王却导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忍或是不能忍。项籍不能忍,他虽取得百战百胜的战绩,但轻率地耗尽了他的精锐武力。刘邦凡事能忍耐,就保全了他的精锐,等待楚霸王的衰惫,这是张良给他的战略。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自立为王的时候,高祖愤怒不满的心情,表露在言语脸色上。从这里看,高祖依然具有刚强和不能忍耐的性格,不是张良又还有谁能成全他的事业呢?司马迁认为张良应该是个身材魁梧高大的人,而他的形状面貌却像柔弱的妇女,似乎和他的宏伟志气不相称。而我却认为这种现象,正是张良具有的独特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