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我学礼仪全集
15690900000012

第12章 交际场合的礼仪(4)

长辈和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男女之间,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当然,如果男方为长者,遵照前面说的方法做。

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握手时要讲究先后次序,即先长者后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

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就行了。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在接待来访者时,这一问题变得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就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就表示“再见”。这一次序颠倒,很容易让人发生误解。

应当强调的是,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不必处处苛求于人。如果自己是尊者或长者、上级。而位卑者、年轻者或下级抢先伸手时,最得体的就是立即伸出自己的手,进行配合。而不要置之不理,使对方当场出丑。

当你在握手时,不妨说一些问候的话,可以握紧对方的手,语气应直接而且肯定,并在加强重要字眼时,紧握着对方的手,来加强对方对你的印象。

三、应当握手的场合:

1.遇到较长时间没见面的熟人;

2.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认识的人道别;

3.在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

4.拜访他人后,在辞行的时候;

5.被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

6.在社交场合,偶然遇上亲朋故旧或上司的时候;

7.别人给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

8.表示感谢、恭喜、祝贺时;

9.对别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

10.得知别人患病、失恋、失业、降职或遭受其他挫折时;

11.向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

四、握手的禁忌

我们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1.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干净的。

2.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

3.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墨镜,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许的。

4.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

5.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或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

6.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正确的做法,是握住整个手掌。即使对异性也应这样。

7.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

8.不要拒绝握手,即使有手疾或汗湿、弄脏了,也要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学会用肢体打招呼和道别

有时看见相熟的同事、朋友,而自己正在忙碌,无暇分身相迎,常会以举手致意。举手致意既可伴以相关的言词,也可代以手势表示。

一、举手致意的正确做法

1.全身直立,面带微笑,目视对方,略略点头。

2.手臂轻缓地由下而上,向斜上方伸出,手臂可全部伸直,也可稍有弯曲。

3.致意时伸开手掌,掌心向外对着对方,指尖指向上方。

4.手臂不要向左右两侧来回摆动。

二、点头礼

微微地点头,以对人表示礼貌,这是点头礼适用于比较随意的场合。如在路上行走或在公共场合与熟人相遇,可行“点头礼”,友好地点点头即可,忘记对方姓名或只觉得对方面熟时,可点头致意,但点头时要面带微笑,这是对人的礼貌。

三、分手的礼节

向他人提出告辞后,应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不能虽然提出要走,而丝毫没有走的意思,当主人送行时,要让主人留步。作为主人,当他人提出告辞后,应诚心挽留,若对方没有要留下的意思,也应随同客人站起来相送。让客人走在前面,并送出房间,不可一只脚在房间里,另一只脚在房间外相送,也不可客人刚一出门,就砰地关门,或是不等客人走远就开始议论客人。客人走时,要说些“欢迎下次再来”、“慢走”之类的话,以示礼貌。

姿态的礼仪功能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动物和人的体态、动作、表情,并探索其中的含义。

体态语言学大师伯德惠斯戴尔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两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有65%的信息是通过体态语言来表达的。体态的信息负载量远远大于有声语言,且常常比有声语言更真实。它们能够表达有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比有声语言更简洁生动。

一、表达真情

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绝对离不开动作与表情。动作和表情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声语言,是人际信息传递的一种副载体。

在许多场合,当人们有“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人们便会借助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张目扬眉、拂袖而去等姿态语言。人们通常用点头来表示赞美、赞赏、同意;用摇头表示否定或拒绝;用手舞足蹈表示兴奋、高兴。俗话说,“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可见,姿态传情达意方面的礼仪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姿态语言、表情语言比有声语言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在没有有声语言和文字以前,人类主要是靠姿态语言和面部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意的。

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喋喋不休往往使人讨厌,默默无闻的行动往往受人欢迎,受人尊重。人际交往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小说《归宿》是这样塑造了个热情、稳重、关心人、体贴人的形象的:“只见他和姑妈她们笑脸相迎,姑妈也不介绍,他也不自我介绍,就好像他们之间是熟悉的,抢在姑妈前一步从她手里将旅行包接去,然后又退了一步,让姑妈和她并肩走在前面,出了检票口,又赶上一步,走到一辆轿车前打开车门,让姑妈和她先坐进去,他才上了车,并关上车门,吩咐司机驶向江南饭店,在预定的房间里,点了几道可口的莱。在这段描写中,“他”没有一句热忱、体贴、关怀问候之类的话,但却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许多名人、伟人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也是善于利用体态、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的行家里手。例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能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做出稀奇、好奇、伪装的吃惊、真情的关切、担心、同情、坚定、嬉笑、庄严、超绝的魅力等表情和体态变化,美国已故记者根宝在《回忆罗斯福》一书中曾对他那高超的体态语言水平大加赞赏。

二、简洁生动

姿态的改变比语言的叙述简练且迅速。姿态语言、表情比有声语言的抽象层次要低,比有声语言要形象,生动。例如,婴幼儿总是最先,也最容易看懂母亲的体语、表情,对母亲的有声语言往往反应迟钝。即使是成年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一个人心情好、很兴奋的时候,如果他只是用语言说;“我真是太兴奋了,简直兴奋极了!”就往往不如用笑得合不拢嘴、乐不可支的表情给人的知觉生动、形象、准确。像断线的珠子下掉的泪水一定比他说“我无限悲哀,痛苦极了”而又毫无表情更让人感动。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比那些自称“我是最有教养的”,可是体态上却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的人更能引起人们的敬重。

姿态语言与有声语言相比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更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会遇到心口不一、表里不一的情况。于是,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其实,只要我们不是停留在听他们怎么说,而是留心看他们怎么做,不是只注意他们的声音,而是仔细辨读他们的姿态语言,我们也会比较容易地把握他们的真实内心。

弗洛伊德认为;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刻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达的意识大多属于理性层面。经理性加工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率直地表露出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而人的动作比理性更能表现出人的情感和欲望。他说:“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脚却会多嘴多舌。”例如,有的主人嘴上对客人说“没关系,再多坐一会吧。”可是双手早已支在双膝上或椅子扶手上,这位主人的内心是在说“你早就该离开了”!一个正在被领导错误地批评着的人,当领导问他“知错了吗?以后改还是不改?”时,他嘴上说:“我错了,以后当然要改的。”而他却眼望天花板,双手交叉抱于胸前,那他心中的真实想法是:“我压根儿就没有错,你让我改什么呢?”

总之,人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及其他姿态与有声语言相比,更是内心冲突的直接表现。由于有声语言是经过理性处理过的东西,有时缺乏真实性,面体态语言则多数是不由自主的,主要受潜意识支配,因此,从姿态语言去判读对方,其结论会有更高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