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我学礼仪全集
15690900000015

第15章 人际交往礼仪(3)

由于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情况很复杂,残疾部位不同,形成的原因不同,每个人的经历差别就更大了,所以,有不少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苦的磨炼,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超过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信心和勇气,造就了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品格,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像我国的张海迪和美国的海伦?凯勒等就是突出的代表,他们是国内外知名人物,也是我们正常人学习的好榜样。但是,就大多数人来说,或者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身体的残疾,而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一般正常人是不同的,如自卑感强,性格内向的人多,有的残疾人还胆怯、害羞、怕与人交往,甚至形成了孤僻、古怪的性格特征。因此,对待残疾人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具体情况,在很多地方要有不同于对待正常人的礼仪要求。

第一,在称呼上一定要做到尊重、亲切。年龄小些的,就称呼小王、小李等;年龄大些的,就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可以称呼李师傅、张大伯、王大妈等;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就称呼赵同志、宋女士、刘大姐等。在称呼的口气、语调上要亲切、亲近。千万不能叫李瞎子、张跛子之类,就是很熟悉的人,也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即使开玩笑,在对他们的称呼上也要十分注意才好。

第二,和残疾人的相遇时目光很重要,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万不要一看见残疾人就显示出奇怪的样子或好奇的样子来;二是不能把目光停留在他们的残疾部位。如果事先不知道,一看见后就很快把目光移开去;如果事先知道的话,就根本不要看其残疾的部位。有的人见到陌生人以后,习惯于上下打量一番,这对健全人来说关系并不算大,但是绝对不能这样看待残疾人,因为他们就是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感到不如人,如果有人仔细上下打量,就等于给他们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第三,和残疾人谈话,要特别注意回避与其生理缺陷有关的词语和内容。如果要谈及残疾人的事时,就多谈些残疾人的事业、奋斗精神,社会的助残活动,个人的助残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残疾人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发展前景等。一般情况下,就不要涉及残疾人的事情,就像和正常人交往一样,谈话内容可以广泛一些,根据谈话对象的爱好,天文、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新闻、趣事、国际、国内都可以,使其感到人们并没有把他们另眼看待。

第四,帮助残疾人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在帮助他们之前,一定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进行具体的帮助。例如,遇到了盲人正要横穿马路时,就应该恭恭敬敬地走到他旁边,说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再问“我领你过马路好不好”?如果他同意了就帮助他穿过马路。因为残疾人很好强,他们不喜欢甚至反感别人对他们的怜悯,如果不征得他们的同意,一上去就帮忙,可能会被他拒绝,或者说些不好听的话,反而会使你陷入尴尬局面。

总之,对待残疾人与对待一般正常人是不同的,要更多一些理解、关心和耐心,一定要用正常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与他们交往。

谢绝别人的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为难的事情。例如,有人邀你外出游玩,可你因有其他事情不能同往;有人送给你礼物,不好接受;父母出于疼爱,帮你做某些事情,但你不愿让父母代替你做等,面对这种“难题”,有时我们不得不使用谢绝的语言。

人们都不愿意自己的愿望遭到拒绝,对方一个断然的“不”字,更有伤情面。所以,谢绝的语言要特别注意礼貌、分寸。

感谢对方的好意。如果对方发出游玩的邀请,或赠送礼物等,而你出于某种原因需要谢绝时,要称赞和感谢对方的热情友好,表示非常高兴接受这份感情。如:“你对我非常关心。你这番心意我领了!”“谢谢你的好意!”这样做来,对方即使被回绝,仍觉得你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因为你理解了他的美好用意。

诚恳的致歉。“对不起,让您失望了!”;“很抱歉,我实在不能……”;“请您原谅……”这些话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它,将使你显得高傲和不近人情。因而,为不能满足对方的愿望而致歉是非常必要的。

寻找恰当的借口。提出借口来谢绝对方并不是不礼貌。事实上,借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许多情况下,要拒绝对方的某一要求而又不便说明理由,也不便向对方说什么道理,不妨寻找恰当的借口或称“托词”,以正当的,不至于被对方责怪的理由来回避对方的要求。例如,你不太喜欢同某一同学在一起玩,可他偏偏硬拉你去打球,而你又没有拒绝的理由,不妨找一个借口,说:“对不起,我妈妈让我早点儿回家”实际这一借口,既达到了谢绝的目的,又不伤他的自尊。

此外还应该掌握拒绝的礼仪技巧。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公共场合的交往,有求必应是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共同目标。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事实上我们都不可能有求必应。实际上,拒绝别人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表现的时候总是多于承诺、应允的机会。没有允诺或投有拒绝的交往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拒绝,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条件有限;可能是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是我们不得不兼顾第三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方的要求不合情理。总之,理由的可能是有很多的。但是,尽管我们的理由有千条万条,由于我们的拒绝所引起对方的心理抗拒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情感,后果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这样的消极后果能降低到最低限度,公关人员应当学习和掌握一些拒绝的礼仪技巧。

一、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公关人员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许多社会组织、群体或个人有求于你的时候,这些有求多数情况下又是不能全部满足的。例如,朋友请你聚会,你却不得不加班;上司让你晚上加班,你却必须照顾身边无人照料的生病的孩子;邻居托你出差时捎带东西,你却因日程太紧,没有时间关照此类事情;外单位来你公司要求采购紧俏商品,而你公司确已无能为力,某公司代表的请求有违国家法规等等。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一概承诺?不可能,也办不到,如果都答应下来,最后只能落得一个“言而无信”的坏名声。支支吾吾,不置可否?也不合适,这样对方就会以为你不负责任,缺乏能力。

不予拒绝的理由可能很多,比如,担心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怕伤了双方的和气;怕由此招来不测的后果等等,正是由于这样一些理由,会制约着我们常常不能果断地、面对面地拒绝别人,甚至还违背自己而却给别人肯定的答复。

客观上不能满足对方,或者很难满足对方,而主观上又当面给予了肯定的承诺,其后果只能是这样;要么自我谴责,产生自我抑制,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要么勉强应付一下,使自己或组织受到损害;要么就落个“言而无信”的坏名声,可能就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憎恶。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期望值越高,其实现值往往就越低,期望值与实现值常常是成反比的。在有些场合,我们也许以为承诺是为了礼貌,或是出于保护对方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甚至是替公众考虑的。可是,从我们承诺的那一刻起,对方的期望值就可能已达到了饱和状态.如果最后的现实是我们的承诺根本不能兑现的,对方的心理实现值就会从饱和状态一下跌至负值状态,就有可能出现情感情绪的反常,甚至失态。这个时候,因我们的“有礼”承诺所引起的失礼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长远、有效、脚踏实地地发展公共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能使众多的不得不采取的拒绝行为所引起的抗拒心理和消极情绪反映降低到最低程度,公关人员应当首先自觉地建立起一种随时准备说“不”的勇气和自信心。

二、学会委婉拒绝

拒绝,其实是—门有高难度的而且是专门的技巧,公关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探讨;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拒绝技巧,才能收到演艺的效果。

虽然应当提倡公关人员适合的时候要表达“不”,但真正能愉快地接受“不”字的人恐怕是投有的。相反,断然的拒绝必将会导致公众的不满;轻易地、直截了当地说“不”,只会让人以为你是一个毫无诚意的人。著名心理学家杰?达拉多认为,人的攻击行为的产生,常常以欲求得不到满足为前提。如果我们一遇到需要否定的场合,就连声地说;“不,不,不!”不仅仅表现了我们的知识浅薄与幼稚,而且很有可能会破坏人际间的友谊,断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或许还会毁坏组织的形象。

在必须表达否定的时候,首先需要尊重对方,说话时要适当、得体,学会使用一些敬语,就会扩大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亲人、熟人面前,我们总是在言语上经常会随便一些,表现得有话直说,直来直去。而在我们面对陌生人时,我们总是彬彬有礼,说话很注重“分寸”,对方在这样的情境下,很难一下给你提出什么要求或是表达什么样的意愿。当我们需要表达否定的时候,如果也用敬语,在语言上就会表现出对对方格外尊重,对方也往往因此会产生“可敬而不可近”的感觉。这种用敬语来扩大距离的方法适合在交往还不是太深的公众的面前使用。

采用诱引的方法也是表达否定的极好手段。需要否定时,我们不妨在言语中安排一两个逻辑前提,不直接说出逻辑结论,逻辑上必然产生的否定结论留给对方或自己走得出,这样的逻辑诱导否定法,如果是在面对上级组织、身处领导地位的公众时使用,效果往往是比较理想的。例如,战国时,韩国的一位大臣,就曾经有效地使用过这种方法。有一次,韩宣王就想要重用两个部下这一事征求了他的意见,他明知道重用二人不妥,但直言其“不”,效果肯定不好:一是可能会冒犯韩王;二是韩王还会以为自己嫉妒贤能。于是他就用下面这段话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魏王曾因重用这两个人丢过国土,楚国也曾因重用他们而丢过国土,如果我们也重用这两个人,将来他们会不会也把我国出卖给外国呢?”他的这种诱导式拒绝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人与人应该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