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我学礼仪全集
15690900000027

第27章 交谈礼仪(3)

谈话至少是要双方或双方以上都参与的语言行为,因此无论是与新交相会,还是与故友重逢,谈话的“重点”都应放在对方身上,这是交谈礼仪的又一技巧。

“你身体好吗?怎么保养的?”

“你的工作顺利吧?近来有什么业绩!”

这种问话,一定会勾起对方的谈话兴趣,他讲完之后,自会问“你呢?”这时,你再将自己的状况说出,会令对方记得更牢。对于自己,不要说的太多,尤其是有些你自以为很严重其实却很琐碎无聊的事情。比如本文开头的做梦及装修,没人会真正用心地聆听你那漫长的梦境和各种装修材料的价格。因为这对于别人是毫不相关的事情。要想谈话愉快,不妨在谈话中多用“你”,而少用“我”。试试看,一定会有好效果。

六、艺术地表达“歧见”

交谈礼仪还要求学会艺术表达“歧见”。

歧见,即不同意见。当两个人就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时,怎样才能艺术地表达呢?下面是两组对话。

A组:

“小李,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这样,首先……”

“老李,你说得不对!你的方法已经过时了。依我看……”

B组:

“小张,我觉得这件事应该这样,首先……”

“老李,你想的很全面,有些我真是没想到。不过,你所说的……我也有个想法……你看,这样是否会更为快捷一些?”

毫无疑问,B组的小张比A组的小李懂得表达歧见的艺术。小李的直接的“批评”一下子便令老李有些反感了,他的意见自然不会被采纳;而小张,由于他首先委婉地“肯定”了老张的意见,之后又小心翼翼地“转了一个弯”,把自己的意见“推”了出来,老李便在不知不觉中跟他站到了同一立场上。

在表达不同意见时,最忌讳一开始就全盘否定对方,那样做等于是将对方逼到了你的对立面,两个对立的人,又怎能达成一致的见解呢?一般来说,最基本的表达歧见的艺术方法是:先肯定——后提出疑问——再推出自己的见解。

七、委婉地纠正他人的错误

委婉地纠正他人的错误也是交谈礼仪应该讲究的技巧之一。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呢。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无可避免地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谈话同做人一样,谁都不可能洋洋万言,行云流水而毫无差错。

那么在社交场合,当你发现对方言语有误时,该如何纠正呢?

首先要看当时在场各位的反应,如果大家都没有听出“问题”而谈话者又谈兴正浓,那么你千万不要急于纠正。可以等谈话结束后,再悄悄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如果每个人都发现了“问题”却无人敢于纠正,那你可以写一张小纸条传给谈话者,将他的错误写出来告诉他,他自然会懂得如何“自我纠正”。

如果谈话时只有你与对方两个人,而你们又不是很熟悉,你当然不便直接纠正他的错误。这时,你可以使用“重复纠错法”,即有意识地重复他说错的部分,在重复时当然是用正确的发音或措辞,这样,他自然会心照不宣地接受你的“正确信号”,从而改正错误。如果是亲朋好友说错了话,你可以当即委婉地指出,而不用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

总之,在纠正别人的错误时,切忌采用说教和命令式的口气。温和委婉的态度,才是纠正别人错误的“最有效武器”。

八、善用幽默

幽默是智慧、爱心和灵感的结晶,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表现。很多情况下,幽默可以化解尴尬。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把幽默称作“语言的酵母”。创造出幽默就是创造出欢乐。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无论是在国事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学者面前,还是在百姓之中,论理道事总寄寓于谐,风趣幽默,从而赢得听众的广泛敬重。

幽默能表现说话者的风度、素养,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中,借助轻松活泼的气氛赢得对方的好感,完成公关任务。

幽默是一种高深的说话艺术手段。运用得当,能为你的谈话锦上添花,叫人轻松之余又深觉难忘;反之,则会弄巧成拙,叫人哭笑不得,很是无聊。

在社交场合,幽默可以迅速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也可以助你增添魅力。一般来说,幽默是将生活中的各种令人烦恼的问题以轻松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想在社交生活中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得运用幽默力量。

如两个刚相识不久的朋友,面对面地谈着诸如天气、物价等无聊的问题时,两个人都会有一种没话找话的局促感,这时,如果其中一人说:“老实说,我实在想中止这无聊的话题,但我不敢,因为我怕也一并中止了我们刚建立的友谊。”听到这话的另一位,一定会觉得深有同感的,于是两人的谈话内容自然会“拓宽”到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事物上面。

在运用幽默时,一定要表情自然轻松,只有这样,你才能将幽默的轻松气息“感染”到身边每个人。记住,一个看来满面愁容或神情抑郁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地发挥幽默的魅力的。

幽默的人生,是乐趣无穷的。所以,学会和善于运用幽默,会令我们的社交生活更为丰富和快乐。

恩格斯曾经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的优越感的表现。”由于幽默能表事理于机智,寓深刻于轻松,给周围的人以欢笑和愉快,所以,幽默亦可以演礼。

有一次,陈毅同志在一个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不是导弹?”对这样一个涉及我国国防机密的问题,陈老总没有用“无可奉告”顶回去,而是风趣地举起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向上捅的动作,以俏皮的口吻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与会记者为陈老总的机智、幽默所折服,报之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鲁迅先生讲话生动幽默,和他交谈,常常给人以一种春风拂面之感。有一回,几个朋友和他谈起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下令禁止男女同在一个学校上学,同在一个游泳池里游泳的事,鲁迅先生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之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了,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止空气流通,又防止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鲁迅先生边说边站起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来。朋友们笑得前仰后合。

需要注意的是,幽默既不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是没有分寸的,耍嘴皮,幽默要在入情入理之中,引人发笑,给人启迪,就需要一定的素质和修养。

从幽默的功效来说,其形式有多种。既有愉悦式幽默,哲理式幽默,还有解嘲式幽默,讥讽式幽默,为了达到幽默的礼仪效果,对同志朋友宜多用愉悦式幽默和哲理性幽默;对待自我,对待友人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运用解嘲式幽默;对待敌人、恶人则要用讽刺性幽默,以便在用幽默讥讽,鞭挞对方的同时,给周围的同事、朋友以愉快。

幽默的使用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对于长辈,女性,初次相识的人,幽默一定要慎用。同时,幽默要注意“度”,一旦过了头,就可能被对方误解为取笑与讥讽,即不仅不能演礼,而且简直就是无礼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擅长幽默,一次,一位百万富翁在他面前炫耀自己刚装的一只假眼:“你猜得着吗?我哪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准确地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百万富翁非常惊讶,说:“你怎么知道,根据是什么?”马克?吐温说:“因为我看到,只有这只眼睛才有一点点仁慈。”

九、善用情感

德国哲人黑格尔曾经说过;“同样一句话,从不同人嘴里说出来,具有不同的含义。”其实,同一句话,即使是从同一个人嘴里说出来,也可能因为音幅、音调、音色、音质不同,面部表情有异,而带有不同的含义,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所以,要在说话中全面表现友好,除了说话内容以外,还要控制声调、表情等因素;除了有声语言外,还要借助无声语言。例如,说“请”字时,语调要先低后高,带有起伏不稳的拖腔,跟着下垂,脸往上支,就给人以酸溜溜的感觉;这样的“请”,多半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或者是要讥讽对方的时候而说的。如果说话语调短促有力,表情紧张,两眼直视,则给人以命令的印象;这样的“请”,大多是在上级对下级或者是要显示居高临下的地位时说出来的。只有在说话时语调平稳,音幅适中,音质柔和饱满,表情轻松自然,面带微笑,才给人以客气、礼貌的感觉。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曾经通过研究,给友好的谈话下了一个定义,立了一个公式,他认为;“谈话的友好=7%的说话内容+38%的声调+55%的表情”。通过他的这一公式,我们不难看出,谈话中的副语言,以及表情的重要性。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家罗西有一次应邀为外宾表演,他在台上用意大利语念起一段台词,尽管外宾听不懂他念的是什么内容,但却为他那满脸辛酸,凄凉、悲怆的语音、声调、表情所感染,大家禁不住泪如泉涌。当罗西表演结束后,翻译解释说,刚才罗西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大家面前桌子上的菜单!

在社会交往场合,有的人总是力图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语音、语调、语速、姿势、表情、动作等等这些无声的东西又将他们的真实心态暴露无遗,甚至即使他们的嘴保持缄默,他们的眼睛也往往会多嘴多舌。

当然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人来说,声调表情等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他们可以用此来调控自己的外在表现,给人以假象。对于这种情况,公关人员应多加注意,综合观察,综合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即使是普通的人,声音、语调等东西也有可塑性和小稳定性。也需要多加思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如: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精力充沛;说话速度缓慢,可能是因为老成,也可能是没有兴致,或者力不从心,说话音量大,可能是身体好,中气足,也可能是因为激动,愤怒;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也可能是因为言不由衷;说话痛痛快快,可能是因为坦诚真实,也可能是在毫无根据地胡编乱造。

因此要做好谈话礼仪,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说话也有禁忌

要做好谈话礼仪,就必须注意说话的禁忌问题。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发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隐私非你所熟悉的。你若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就会颠倒是非,混乱黑白。说了就收不回来,事后你完全明白了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

你虽不是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恶果,而恶果滋长到如何程度,有时非你所能预料的。总之这种作法对你无益,对人有损。要是有人向你说某某人的短处的时候,你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谈论别人,不可就片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别人,除非这是好的批评。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以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那就不仅是道德的问题了。

日常许多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拿友谊去争辩取胜的。而你却偏偏如此做,好像你的精神和时间都不值一钱,更不要说到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在某一个问题上专程讨论之外,一切的争辩都应该避免,即使这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也不必以为这种争辩就是发扬文化的精神。

哲学论争了二千余年,至今胜负未分;心理学的争辩也至少有几百年,现在仍然不分高下,每个人都可以著书发表你的主张,但是不可在谈话中句句争辩。才智是可敬佩的,但不是好胜。而且,修养高深的人,决不会与人计较的。

也许爱和人争辩的人,会以为这样做可以用理论压倒对方,就会给自己很大的利益。其实这样做并不会压倒对方。即使对方表面屈服了,心里也会不平,一点好处也得不到的,但害处却多了。好争论辩首先不仅损害了别人的自尊,而且使对方对你产生反感;会使人很容易犯下专挑剔别人错误的恶习;它使人积久变成骄傲;可能将因此失掉一切朋友。

交际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的争辩是无益的。谈话的艺术就是警告你怎样游出了这愚蠢的漩涡,更清醒地去应付一切。如果能够常常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被人尊重,如此,你所主张的,就会很容易得人拥护,不必把精神花在无益的争辩上。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如果你想借某一问题来增加你的学识,就应该虚心请教,绝不可借助争辩。记着吧:争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战争。

用质问式的语气来谈话,是最易伤感情的。许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恶,都是由于一方面喜欢以质问式的态度来与对方谈话所致。有这种习惯的人,多半心胸狭窄、好吹毛求疵、或脾气乖僻、或自大好胜、或患心理上的虐待狂,以使人受苦为乐,所以就在谈话上,也把他的品格表现出来。

除非遇到辩论的场面,否则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觉得意见不对,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见说出,何必一定先来个质问,使对方难堪呢?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错误,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的精神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一样,这不必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情感。被质问的人往往会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很大的打击,如果他也是个脾气不好的人,必然恼羞成怒,而激起了剧烈的争辩。

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子,借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不可损害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有不同之处,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可以向他们解释,但方法态度要来得真诚大方。质问是不适宜的,如果你想获得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竞争的场合中,越不可以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他虽然形势已趋失败,但他必怀恨在心,不会让你舒舒服服地得到胜利。虽然在朋友中,偶然以质问来取笑是可以的,不过不能用得太多,更不可使之成为习惯。倘若你专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而反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把你压倒时,你将会丢脸。以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向前冲得太猛,站不牢而摔倒时,当然伤得会更为厉害。不侵害别人,就是保卫自己,轻易地进攻别人,如果估计失当,必然惨败!

如果对上述的一些禁忌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你的谈话礼仪一定不会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