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上)
15694700000004

第4章 长征精神(2)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长征精神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骗取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最高实力派权力。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三省、进犯华北的事实,为彻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亲自部署、指挥第五次“围剿”,企图把新生的红色政权消灭在摇篮中。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围剿”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军事上节节失利,根据地不断缩小,形势日益恶化。为了挽救革命的危机,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后,红军第二十五军、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方面军(原第二、第六军团)也分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

历时两年,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腿,纵横14个省,跨越万水千山,长驱二万五千里,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从地上到空中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这次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长征后,红军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解决自己的思想路线问题。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长征途中,党中央又同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分裂党的分裂行为做坚决斗争,捍卫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维护了党和军队的团结。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内部正确思想路线与错误思想路线的一场生死决斗。

红军在同数十万围追堵截的敌人浴血奋战、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煮右倾分裂主义艰苦斗争、同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较量拼搏中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不怕艰难险阻、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崇高的爱因主义情怀

极其明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军最本质的特征。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革命再次受到重大挫折和损失。中国革命还没有前途,胜利还没有可能,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还有没有希望?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通过长征作出了一次响亮的回答。

长征中,红军每日头上有数十架敌机盘旋,地上有数十万敌军堵截追击。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雪山上,时而天气晴朗,时而狂风大雪;空气稀薄,呼吸困难,若是停下休息,便有倒毙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跌下深崖。草地上,到处是一丛丛野草,一个个泥潭,一片片散发腐臭气味的淤黑色污水。若误饮毒水,就有致命危险;稍一不慎,陷入泥潭,就会被泥潭吞没。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客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都要付出血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由于长途跋涉,又缺少粮、盐、油,冻馁交加,许多红军战士纷纷倒下,有的是口含野菜牺牲的。据统计,长征中,红军战士平均每天走37公里,平均每前进70米就牺牲一个人。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军官以超越其生理极限的忍耐力、坚韧力和战斗力,饮冰卧雪,风餐露宿,爬雪山,过草地,用自己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那血淤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耿耿丹心,惊天地、泣鬼神。长征的史实无可辩驳犯地证明,有着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红军战士,能够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

长征中,共产主义信念与爱国主义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蒋介石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1934年7月,中共中央命令红七军团进军赣东北,与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北进发。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1936年春,红—军团、红十五军团,组成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在国共内战10年,又经历了反征中“追剿”与反“追剿”的血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再度倡导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等,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红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长征的历史表明:共产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长征之前和长征初期,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者脱离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了红军的严重挫折。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会议,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

长征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战争形势、沿途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全国总形势的变化、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立足点和军事战略。中央红军放弃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北上陕甘;红十军团遭到重大损失后,毅然坚持闽浙赣游击战争等。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一反“左”倾错误领导者在军事上的呆板做法,从实际出发,敌变我变,实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声东击西,忽南忽北,避实就虚,即打即离,纵横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中国的“华北事变”,中共中央通观全局,把长征与抗日联系起来。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开始由“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后来发展为“联蒋抗日”。此后,红军又进行了东征、西征,发出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宣传抗日主张。同时加强了对东北军、西北军等国民党军队以及社会各界、各阶层的统战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长征的胜利,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指导战争的结果。长征表现出来的精神是求实的精神和探索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紧密团结,顾全大局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基础。长征中,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下,在全党内部,在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和红军与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革命的大团结。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始终高举团结的大旗,在坚持正确的原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使全党全军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整体。

长征中,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红二十五军团进军西北,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三大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南方八省游击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对敌斗争,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陕北红军誓做“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敢死队、别动队”,主动出击,迎接北上红军。红军的每一次会师,都是一次团结的盛会。各部互相慰问、互赠礼物、互访互学、交流干部、举行联欢,洋溢着真诚团结的热烈气氛。长征路上,红军官兵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是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长征途中,大部分路程经过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赢得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红军通过彝族区前,毛泽东同志嘱咐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先遣队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刘伯承同志等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并对其他部族进行了工作,取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使红军能够顺利通过彝族区,按时抵达大渡河。

长征的历史表明,紧密团结、顾全大局是革命胜利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党和人民军队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钢铁般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国革命精神最可贵的内涵之一。

不在艰险,艰苦奋斗,一往无前

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艰苦奋斗是人民军队的本色,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就是凭着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征服千难万陆,战胜了强大敌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长征中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红军兵力、装备都居于绝对劣势,而且处于无后方依托的流动作战中。然而,面对强敌,红军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孤舟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沪定桥,红二、红六军团转战乌蒙山,红四方面军激战嘉陵江,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4架,缴获长短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330多挺、火炮20多门、骡马约2000匹。长征雄辩地说明,红军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长征是一首人类征服自然的凯歌。峡谷激流、雪山草地、物资医乏、生命禁区……这一切,都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行程两万余里,转战8个省;红四方面军长征历时19个月,曲折转战4个省;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4省,转战近万里。红军战士挖野菜,吃树皮,翻越皑皑雪山,走过茫茫草地,革命的铁流始终滚滚向前。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官兵表现了为国家、为民族勇于牺牲、勇于奉献、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在长征的两年中,红军损失10多万人。漫漫征途洒遍了红军将士的鲜血,万水千山掩埋着中华民族的忠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将永远为人民所缅怀。

历史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种无畏艰险、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长征胜利已60多年了,长征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民主富强,不懈斗争、奋勇向前,长征精神永放光辉。

人的一生犹如万里长征,既有陡峭的高山,也有泥泞的沼泽;既有春光明媚的日子,也有风风雨雨的岁月。但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就有了人生的“支点”和“精神文柱”,就能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对于我们来说,正值人生的起始阶段,初上征途,生活、学习及今后的工作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克服一切因难,勇往直前。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强者,胜利属于勇于斗争、无坚不摧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