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战五十一
【提示】
本篇以《死战》为题,旨在阐述将帅对作战中缺乏信心、“未肯用命”的士卒所应采取的处置措施。它认为,凡此情形,都必须“置之死地”,以“绝去其生虑”,使其抱定必死之志去战斗。只有这样,才能奋勇杀敌,死里获生。“陷之死地然后生”(见《孙子兵法·九地篇》)这是孙子首倡,而为历代兵家所常采用的激励部队奋勇杀敌的一种办法。
这在一定条件下,无疑也是可行的。然而,从根本上讲,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士卒的军政素质决定的。明确为正义事业而战,士卒必定能拚死搏斗;只有具备过硬的军政素质,部队才有强大的战斗力。而这一切又是靠平时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出来的。如果平时治军不严,疏于教育训练,单纯靠战时“置之死地”而激发部队杀敌决心和勇敢精神,即便一时能做到,但却是不能持久发挥作用的。《百战奇略》已经能够较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教战》《怒战》《气战》《畏战》等多篇中,反复强调要搞好部队的教育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十分可贵的。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所部击败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从根本上说,项羽获胜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给秦王朝以严重打击,动摇其统治基础的形势下取得的。
但项羽作为楚军统帅在作战指导上,也有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行军途中他能及时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将军宋义,为楚军迅速进抵巨鹿而扫清了前进障碍;临战之前他以破釜沉舟的实际行动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军奋勇杀敌作好了精神准备;交战之中他正确运用分割围歼的战术,切断了秦军主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使其各自陷入孤立境地;尔后他集中兵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歼灭了王离、苏角之后,乘胜击败了章邯,歼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九战九捷的重大胜利。
【译文】
大凡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我军士卒疑虑重重、不肯拚命作战时,那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并且告令全军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士,烧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企图生还的侥幸思想。
这样,作战就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抱定必死的决心去奋战,就能获得胜利而生存。”
秦国将领章邯率军打败楚将项梁军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恰在这时,赵歇为国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他们兵败后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部包围巨鹿,章邯的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边,修筑甬道给部队运送粮食。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其他各将领都隶属于宋义指挥。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无盐,盛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如今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国王为此坐卧不安,调集全国军队而专门委任将军指挥,国家安危的命运,完全在此一举。现在,你身为上将军而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栋梁之臣所该做的!”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
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有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齐声说道:“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啊。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子宋襄,追到齐国把他杀掉了。其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楚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再次请求救兵。于是,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决一死战而无一点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围了王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击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是时,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
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诸侯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观望而不出兵助战。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颤栗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军。
【原文】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
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
“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大破秦军。
【注释】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通道,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
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北。
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河:这里指“漳河”。
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生战五十二
【提示】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从防止贪生怕死的问题入手,着重阐述将帅的勇怯与作战成败的关系问题。它认为,在完全具备了对敌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之下,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乃在于将帅能够果敢地指挥部队舍生忘死地去战斗;倘若为将帅者临战畏怯,贪生怕死,则必然导致作战失败。历史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物质力量的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
在具备一定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勇敢精神,便成为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本篇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提出“要当割弃性命而战”的重要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
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的晋楚敖、鄗之战,便是体现将帅的勇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战例。
当时,晋国出动了三军兵力与楚军交战,从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看,晋楚旗鼓相当。但是,晋军由于将帅畏敌怯战和指挥失误,而导致最终失败的结局。首先,晋军中军大夫赵婴齐未战先怯,事先派人于黄河边上准备了逃跑时将用的船只,“欲败而先济”。
这种失败主义的举动,严重地瓦解和动摇了晋军斗志,“故将士懈”。其次,当楚军逼近晋军时,晋中军主帅荀林父畏敌如虎,慌忙不知所措,竟错误地下达了“先济者有赏”(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逃跑命令,致使中、下二军未战先溃,并且因争抢渡船而自相残杀。只有上军主将士会能够预先派兵埋伏于敖山附近,阻击楚军而未被打败。
从晋军将帅对楚军作战的两种不同态度和处置措施来看,恰好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将帅的精神状态和指挥艺术的好坏,是影响战争胜负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经进入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那么,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全军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战斗,这样就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畏敌怯战,企图侥幸活命,反而会被敌人所杀。诚如兵法所说:“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死。”
春秋时期,楚王率军进攻郑国,晋国派兵援救郑国,与楚军交战于敖、鄗之间。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部队预先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败仗以后先过河逃跑。因此,严重瓦解将士的斗志,致使晋军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原文】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饥战五十三
【提示】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阐述深入敌国作战时如何解决后勤供应以防止部队因缺粮而失败的问题。它认为,在出兵进入敌国的情况下作战,只有分兵抄掠以夺取敌人的粮仓和积蓄,才能确保部队粮饷而夺取作战胜利。古代战争的经验表明,远离本土而深入异国作战,由于战线过长,交通不便,运输工具落后等原因,部队粮秣供应完全依靠从本国长途运送,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因粮于敌”,即取用于敌国的办法,便成为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运用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主张以“抄掠”、“抢夺”等残暴手段来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势必给异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因此,既要“因粮于敌“以解决出国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又要不给敌国民众造成严重危害和灾难,这不能不是战争指导者需要认真研究的。
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战,就是采用“因粮于敌”办法解决部队后勤供应的一个战例。湘州,原为南朝梁地,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北周前身)攻陷江陵以后,湘州及巴州皆归属西魏。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后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即派侯王真等率军围逼并企图夺回湘州。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但此时恰值秋水泛滥,江路遂断,在“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时候,周军主将贺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粮于敌”
的办法,派兵搜抄粮物“以充资费”;一方面采取“示形”惑敌的办法,于军营中“多为土聚,覆之以米”,使侯王真闻之,误认为周军粮食充实。同时,又增修营垒,建造庐舍,向侯王真“示以持久”之计,以及采取诈降袭击等办法得以与陈军“相持岁余,王真等不能制”(见《北史·贺若敦传》)。显而易见,贺若敦作为周军主将,处于“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困境,而能想方设法打破敌人之围困,其作战指导是可取和值得效法的。
【译文】
大凡兴兵征战,深入敌人本土,粮秣供应缺乏,必须分兵搜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粮秣给养靠在敌国补充,这样部队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
《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州。陈朝将领侯王真率兵进攻贺若敦,(企图夺回湘州)。此时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粮物,用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怕侯王真了解自己部队的缺粮情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以粮米,然后召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待他们看到营中堆积的“粮山”以后),再把他们一一送走。侯王真从百姓那里听到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守湘州的企图。这样一来,从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都无心种田而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废弃。侯王真对此竟毫无扭转的办法。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驶小船,装载粮米和鸡鸭笼子送给侯王真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陈军驶来,侯王真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接取东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他们全部抓获。另外,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侯王真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牵着它走上船,又让船上人用鞭子抽打这马匹,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着这匹怕船马伪装投奔侯王真军,侯王真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来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起齐击,将侯王真所派的士兵全部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