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当代中国文化1000问
15704300000054

第54章 文化教育(1)

何谓教育

教育广义上是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上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在于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主要作用: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来维持人的生存与发展;为社会服务。教育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何谓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就是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向消费者提供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诸多产业环节的总和,一般不包含非营利性教育活动。教育产业的内容主要指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育培训和教育经纪等各个产业环节,至于单纯提供教育类公共产品的公立中小学教育机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全日制高等教育)则不属于教育产业的范围。

我国教育产业发展趋势如何

教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教育市场容量稳定增长;社会办学领域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教育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产业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网络技术的采用更为普及;教育产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将不断成熟;特许经营将会越来越多;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分化将更趋显著。

随着教育产业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会投向教育产业,外资教育企业也将进入我国的教育产业领域。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教育产业领域内的诸多企业必须不断培养自身的持续创新优势,及时跟踪服务市场的细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并注意创新企业智力结构,尤其是要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无论是社会办学企业,还是教育培训企业,都需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团队,从而为发展教育产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支持。

你知道中国教育学会吗?

中国教育学会(TheChineseSocietyofEducation,缩写为CSE)成立于1979年4月12日,是全国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的业务范围: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分析、信息反馈和咨询意见;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的鉴定和推广;研究、编写教材,出版学术性书刊。举办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开展培训活动;开展业务咨询、政策咨询和法律咨询;组织教育评价活动;开展对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及对外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其他有关活动。学会成立以来,在业务范围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4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学会现有分支机构49个,单位会员51个(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计划单列市的教育学会和其他教育学术团体),各级会员约有85万人。

什么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什么要建立这种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为国家规定的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和初中教育,有的国家还包括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是由国民教育的所有要素组成的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指由五个方面教育和三项保障机制构成的整个教育事业,五个方面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项保障机制包括国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民教育教师保障机制和国民享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切实保障国民享有基本教育权利,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特征有三个:一是全面性。这主要体现在国民教育的基础性、高延性、普遍性三个方面。二是规范性。它是指具有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体系,具体体现为层次分明、类型合理、名实一致。三是开放性。这是指系统整体与外界及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各种类型之间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特性。

建立国民教育体系,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全面需要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能够激发中华民族的教育创造力。此外,它还能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充分开发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再生、扩大的机制。

什么是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是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其终身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及其相关配套的教育制度的安排和教育网络的形成。各种教育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各种教育机构,向人们提供教育场所和机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衔接,形成有机联系,构成能够向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网络。终身教育体系保障社会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得以实现,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够进行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向全社会开放。终身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之间具有包容性,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怎样的

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99年,我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GDP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怎样计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高校在校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通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研究生+普通高校本专科+成人高校本专科+军事院校+学历文凭考试+电大注册视听生注册人数×0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5)÷(18—22岁年龄组人口数)×100%。

何谓教育规划,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实现一定的教育发展目标,促进国家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等拟定的较全面、长远的计划。

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措施;投资预算;教育发展目标的实施计划。制定教育规划的相关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制定教育规划的程序包括确定规划组织形式,建立规划工作程序,建立教育规划资料库,确定规划参数,建立数学模型,拟订规划草案,评估论证,决策实施。

什么是教育立法,我国已颁布了哪些教育法律

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据其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在我国宪法原则指导下,制定了包括以教育体制、性质、方针、任务为主要内容的纲领性法律,为其他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立法依据。完善我国教育立法的表现形式,更有力地促进教育法制建设,必须切实重视教育立法,坚持“依法治教”;加快教育立法进程,完善教育法规体系;严格教育立法的程序和过程,改进教育立法技术;提高法规的操作性,强化包括立法监督在内的教育法律监督。

我国已经颁行的教育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

你听说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吗?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是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以平民教育作为救国和改良社会措施的团体,简称“平教会”。它成立于1923年8月,陶行知、朱其慧和晏阳初等人,利用“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年会的机会,邀请各省代表成立平教会,9月发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总部设在北京,并陆续在全国20余省区设立分会,开办平民学校。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部秘书,晏阳初为总干事。1925年秋,平教会总会从“中华教育改进社”分立出去。1926年秋,晏阳初选定河北定县为“华北实验区”,以翟城村为中心,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给平教会的工作规定了“调查、研究、实验、表现和推广”五个步骤。后出版了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著作。定县的实验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晏阳初转至重庆歇马场开办乡村建设育才院,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你知道科教兴国战略吗?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分析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在论及“科教兴国”的意义时,《决定》指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这一转移的进一步深化和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必将使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了“科教兴国”的意义,就加速科技进步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并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落实《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怎样理解教育的“三个面向”

教育的“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后来,人们又将“三个面向”的内涵延伸到科技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作为本领域、本行业改革和开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口号。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将“三个面向”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他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目前教育部门使用得最多的术语之一,它以各种形式在教育管理机构和大中小学校园内广泛宣传。“三个面向”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何谓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旨在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一般来说改革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教育科学及其他边缘科学的发展影响到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改革可以分为单项改革、整体改革两种类型。改革的方式主要有新理论、新政策指导下的改革和推广性改革。

何谓创新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创新

从广义上来讲,创新教育是对人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和培育的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从狭义上来讲,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保持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步培养一种批判性、发散性和质疑性的思维品质。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现阶段将创新教育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中,把培养创新人才视为关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存亡的大事。

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关于教育的理论、思想、方法、目标、内容、体制和机制等的创新,其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统称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

“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是什么我国“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要完成的三大任务,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完成三大任务,要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有哪些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