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5707100000141

第141章 领导绝点子(2)

一位客户向你投诉,你的某下属十分无礼,又欠缺责任感,教他怪不好受。你要做的是,立刻替下属道歉:“对不起,他可能只是无心之失,平日他的表现不是这样的。保证以后不会有这类事情发生,请你多多包涵。”下属做事不力,你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将客户的怒火平抑了,事情却仍未摆平,你必须有所行动。然而,立刻找来下属责备一番,是最不明智之举,应该先静静地对事情进行了解。例如,下属平日待人是否也是一派傲气?

处事是否马虎随便?

如果答案为否定的,那么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客户咄咄逼人,二是下属偶尔情绪欠佳。不妨提醒一下属,请注意情绪起伏,或者不了了之也没大问题。

相反,事情如果属实的话,即是说下属的确经常得罪客户,你就必须找下属来倾谈一下了。

告诉他有客户投诉其工作态度,而你已代为道歉,并予以训诲,请他谨记“工作第一,客户第一。”

用人疑时疑也用

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大将军率兵征讨外虏,得胜回朝后,君主并没有赏赐很多金银财宝。只是交给大将军一只盒子。大将军原以为是非常值钱的珠宝,可回家打开一看,原来是许多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章与信件。再一阅读内容,大将军明白了。

原来大将军在率兵出征期间,国内有许多仇家便诬告他拥兵自重,企图造反。战争期间,大将军与敌军相持不下,国君曾下令退军。可是大将军并未从命,而是坚持战斗,终于大获全胜。在这期间,各种攻击大将军的奏章更是如雪片飞来,可是君王不为所动,将所有的进谗束之高阁,等大将军回师,一齐交给了他。大将军深受感动,他明白:君王的信任,是比任何财宝都要贵重百倍的。

这位令后人扼腕称赞的君王,便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那位大将军乃是魏国名将乐羊。

这样的事,在东汉初年又依样画葫芦似的重演了一次。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行军在饶阳滹沱河一带,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还是他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人们称他为“大树将军”。

冯异长期转战于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少不了冯异这样一个人。为了解除冯异的顾虑,刘秀便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深信不疑,又暗示了朝廷早有戒备。恩威并用,使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说是不疑,其实还是有疑的。有哪一个君主会对臣下真的信任不疑呢?尤其像乐羊、冯异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更是国君怀疑的重点人物,他们对告密信的处理,只是作出一种姿态,表示不疑罢了,而真正的目的,还是给大臣一个暗示:我已经注视着你了,你不要轻举妄动。既是拉拢,又是震慑,一箭双雕,手腕可谓高明。

上司和下属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形成隔阂。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常常能以其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使得疑人不自疑,而会更加忠心地效力于自己。

然而,要真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的人才,都非等闲之辈,能力与野心是同在的,也很容易受到上司的怀疑。作为上司,应该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务交代给了下属,就要充分相信下属,放权放胆让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当然,发现了下属真的产生反叛之心,并非忠耿之士,那就要毅然采取果断行动,将其剪除而后快。

冯玉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此人行伍出身,素以治军严厉而著称。然而,冯玉祥忠厚有余,在用人和统御部属方面则稍逊一等。

冯玉祥用家长式的方式统率军队,在军队规模小时可以,一旦军队规模扩大就不行了。这正像一个家庭,人口少时可以,家庭成员一多,子女们成了家,必然要分家,各立门户。当一个属下率领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又有地盘时,他们就不如以前当营长、团长时听话了,因为他们此时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自身利益。

韩复榘、石友三是最先叛冯投蒋的高级将领,在叛冯以前,此二人都是冯的亲信和心腹干将。他们在冯玉祥的培养下,从下级军官成长为统率几万大军的高级将领。

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冯玉祥在统率高级将领时,恰好犯了这个兵家大忌。冯玉祥为人忠厚,这是他的长处,但在治军时却表现为疑惑不决,当断不断,几误大事。

1926年1月,冯玉祥被迫下野,职务由张之江代理。韩复榘与石友三因对张之江不满,在西北军与晋军交战时,率部投靠了晋军。

冯玉祥复职后,在1926年9月,誓师中原,参加了北伐战争。此后,冯到包头与韩复榘通电话,表示对他投靠晋军的谅解,经冯玉祥大力争取,韩、石二人又重新投到冯的麾下。韩、石二人见到冯玉祥后,“表示忏悔,扑身跪地,大哭起来”,冯将其扶起,并安慰说:“过去的事,一概不谈,今天从头好好干吧!”。

话虽如此,冯玉祥从此对韩、石二人有了戒心,思想上有了隔阂,韩、石二人对冯也常怀疑惧怕。这从下面这些事上可以看出来。

韩复榘任河南省主席后,冯将韩调离了韩的基本队伍二十师,任命石敬亭代理二十师师长,韩复榘虽是河南省政府主席,但事事受冯制约,省府人员也不能随意调动,成了空头主席。

因此,韩复榘心中十分不满,常常与冯玉祥闹矛盾。

对于石友三,冯玉祥也存有戒心,他把石的参谋长撤职,派自己的一名高参接任,实际上是派了一名监军。对此,石友三也心怀不满,对冯阳奉阴违。

冯玉祥虽然对韩、石二人存有戒心,却又一次次重用他们。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冯玉祥想坐山观虎斗,企图在蒋桂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捞取好处。于是,就派韩、石二部出武胜关,目的是夺取武汉。蒋介石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拉拢韩、石二人,结果在蒋介石的收买、拉拢之下,韩复榘、石友三先后叛冯投蒋。

可以说,冯玉祥令韩、石二部南下,是个致命的错误,这导致了韩、石与蒋介石的直接接触,为蒋拉拢部将创造了条件。

冯玉祥对韩、石二人,疑而用之,抽调军队,免去其属下的职务,派监军,这些办法实际上收效甚微。对韩、石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斩草除根,将其擒获杀掉,但是,善良忠厚的冯玉祥没有这样做。而蒋介石在利用了韩、石之后,对韩、石二人就采取了斩草除根的措施。当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逃时,蒋介石将韩枪决,毫不手软;当石友三准备叛变投敌时,蒋又指令其部下将石擒获,就地正法。

冯玉祥与蒋介石相比的确“心太软”了。

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众所周知,杂技团里的猴子为了获得吃的,通常是非常听话地表演各种绝活,以赢得阵阵掌声,而且观众越多它越表演得起劲。其实,人也是一样的,除了特别自卑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长处和绝活。每个人都有优越感,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作为上司,应充分发挥部下的长处,避其所短,用其所长。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工作需要,同时也是给部下一种满足感,让他知道你知人善任,从而竭力回报你的知遇之恩。

谚语说:“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在某种意义上说,会用人的人,可以使任何人都派上用场,“智者不用其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也。”

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赐宴群臣,问在场的文武百官说:项羽是位有勇气、有胆略,英勇善战的将军,这些我都自叹不如。而我却能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各位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高起和王陵回答:陛下每攻下一座城地或取得一块土地时,都会和全体部下共享。然而项羽却嫉妒立下军功的将领,憎恨智者,打胜仗也不分封奖赏,得到土地也不肯赐给部下,这就是陛下和项羽的不同之处吧!高祖笑着说:“二位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安民,萧何都有万全的计策,我也不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百战百胜,是韩信的专长,我刘某甘拜下风。这三位都是天下人杰,我能任意掌握三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本领,才是我能得天下的理由。反观项羽,连唯一的贤臣范增都把握不当,这也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刘邦所言之旨,正是尽人之功得天下。个人立世,成就功名,很需要外力相助。也许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你,关键在于你要尽人之才,毕人之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部下的真诚拥戴。

知人善任,这是上司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赢得部下信赖的重要手段。作为上司,一方面要选贤任能,同时要适时淘汰平庸之辈。在这方面,张作霖可谓棋高一着。

张作霖显赫以后,部下都升了官,他的秘书长却被撤了职。几个朋友替他去说情:“大帅待人一向厚道,秘书长撤职后,未派其他差使,生活都成了问题。”

张作霖说:“我对他并没有什么,不过他做了八年秘书长,没有给我提过一个意见或建议,难道八年之中,我都没有做错一件事吗?只是奉承我,这样的秘书长,又有何益?”

众人只得作罢。

张作霖评定人才优劣,忠诚固然是第一标准,但不是以善于逢迎为标准,而是以谁肯为其卖命,谁出力大,为衡量人的标准。

甲小姐是某公司的行政助理,公司里大小事情都由她主理,井井有条,人人都称赞她“和蔼可亲”、“责任感十足”,主管也常说:“没有她,我真不知怎样做事。”好了,主管另有高就,甲小姐一心以为主管这个空缺非已莫属了。可是,匆匆过去两个星期,一点动静也没有,甲小姐心焦如焚,忙向其他同事打听,得到的消息是:公司已聘用一位新同事出任主管职位,而此人还在一家较小规模的公司里工作,学历也不比甲小姐高。甲小姐十分不忿,怎么老板会漠视自己的存在?真正的原因,竟是甲小姐的形象不佳。

无论上司、下属、任何人有所求,甲小姐皆不会拒绝,小至借用会议室,大至超时工作,甲小姐都肯迁就别人,除了获得“平易近人”的美誉外,同时被视为“无性格”。还有,连鸡毛蒜皮之事也插手,又从来不会逆上司旨意,也给人欠“创造性”之感。一般而言,老板在找一个具有开拓性和魄力十足的主管时,必然不会考虑这等“平庸”之辈。

好抢不打出头鸟,上司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奴才,而不是十足的蠢才!

调教下属绝点子

“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何况人心多变,难以把握。当领导的职责,就是管理好下属,让他们在你的领导下,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祖宗的谆谆教诲千万不要抛在脑后,只有让下属听从你的指挥,你才能八面威风。本章告诉你们教下属的窍门。

封官不要一步到位

一个人投身官场,追求的目标便是一个“官”字,在他看来,升官晋爵不仅是事业有成的标志,而且能带来数不清的好处,有官便有权,有权便有了一切,有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亲朋好友的捧场恭维,部属的拍马奉承,妙龄女郎的献身邀宠……一个人一旦有了官“瘾”,就象抽大烟一样是万难戒掉的。对于官场上的人来说,这个“官”字,如同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一样,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因此,利用高官厚势来驾驭臣下,历来是掌权者手中的法宝。如何把握封官的时机,选择封官的对象,安排官职的大小、手段等等,这些都有专门的学问。

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车夫为使拉车的驴子跑得快些、便将一把青草拴在车子前面。恰巧离驴的嘴巴有半尺远。驴子为了得到那把绿茵茵的青草,便拼命地向前跑,可无论怎么努力,那把青草离驴子还是那么个距离。正所谓,“看起来很近,走起来却很远”。其结果,草依旧是那把草,驴子却不是那头精神饱满的驴子了。当然,这个寓言说得有点过分。

车夫完全可以拉完货后,毫不犹豫地将那把已经有些发黄的青草丢到驴子脚下,任其去品尝胜利所带来的喜悦。因为那青草遍地都是,远不必那么惜如金玉。可在官场毕竟是粥少僧多,官位有限不可能随意授人,再说如果封得太滥了,“官”自然也就贬值了,失去了诱惑力。比如,太平天国后期,在湘淮军的夹击下,太平军处境日益艰难。为了挽回败局,天王洪秀全采取了一种并不高明的策略,那就是大封诸王借以鼓舞士气。据统计,洪秀全先后分封了两千七百多个王,大小文臣武将,亲朋故友都如愿以偿当上了“王爷”。然而,时间一长、这一招就不那么灵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令人珍惜,不但没有达到齐心协力挽回败局的目的,反而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秩序的严重混乱,大家都是“王”,谁也不服谁,彼此离心离德,客观上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覆亡。

南宋初年,面对着金朝人的大举入侵,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张浚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天生患有软骨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官已高,位已尊,以为即使立了大功,也没有更大的升迁,他们便安于现状,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

当时岳飞入伍不久,虽然已崭露头角,毕竟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金人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当时有个叫郡缉的人,上书朝廷,推荐岳飞,那封推荐书写得很有意思:

“如今这些大将,都是富贵荣华到了头,不肯再为朝廷出力了,有的人甚至手握强兵威胁控制朝廷,很是专横跋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再重用呢?”

“驾驭这些人,就好像饲养猎鹰一样,饿着它,它便为你博取猎物,喂饱了,它就飞掉了。

如今的这些大将,都是还未出猎都早已被鲜汤美肉喂得饱饱的,因此,派他们去迎敌,他们都掉头不顾。”

“至于岳飞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拥有数万兵众,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对他也未有什么特别的恩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这正象饥饿的雄鹰准备振翅高飞的时候。如果让他去立某一功,然后赏他某一级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给他某一等荣誉,就好像猎鹰那样,抓住一只兔子,便喂它一只老鼠,抓住一只狐狸,就喂它一只家禽。以这种手段去驾驭他,使他不会满足,总有贪功求战之意,这样他必然会为国家一再立功”。

这位郡缉将岳飞看成一个贫功求利的人,实在是对我们伟大民族英雄的曲解、贬低。

但是,他在推荐书中显然涉及到了两种封官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