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5707100000183

第183章 职场秘点子(11)

孟子“梁惠王上篇”说:“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而已,是变走也。”这种“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尽力去做饥即食,渴即饮。

大凡事业有成就的人,不是相信命运,不是干守待望,而是从现在做起,从零做起。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一个人生战场上的价值。若要加信你成功的价值,必须赋予更多的努力。要前往失败者惧怕的地方,在失败者休息的时候,继续去做,一往无前。个人的成就,个人的内在修养都不是等待。如果你迟迟疑疑,她必定不投入你的怀抱,永远弃你而去。你是雄狮,你是苍鹰,饥即食,渴即饮。除非行动,否则死路一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的美国将领——巴顿,其成功秘诀就是:着眼于目标,矢志不渝。

1908年6月,在西点军校的新学员中,有一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举止端庄、眉宇间流露出坚毅神采的青年,他就是巴顿。他终于实现了童年时期就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著名的西点军校1908级学员。

乔治巴顿生活在一个具有文才武略传统的家庭里,从小就从长辈那里了解到许多有关战争的情况,一谈到打仗,他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他特别爱听阿瑟王和圆桌骑士们建立功勋的故事、弗雷德里克大帝、成吉思汗、拿破仑和历史上许多伟大将领的战斗故事。当时,巴顿家里藏书极多,不仅有当时问世的最佳惊险小说,而且还有诗集和史书。小巴顿常接触这些作品,养成了一种富于想象又有骑士气概的精神,这精神成为他毕生性格的一部分。

西点军校的环境,就像它的学员一样,打扮得完美无缺。环绕在营区中心的建筑物有林立在道路两旁的老式砖木结构的军官住楼,显得古朴而高雅;道路中间是大片造价昂贵的草坪,修饰得十分整洁美丽,橡树和红枫树给整个碧绿的草坪留下了斑斑点点的树荫,树荫随风飘移,给人一种安祥、静溢的感觉;学员营区位于学校右侧,一栋栋房屋座落在花岗岩群之中,使人们十分自然地觉得好像一只有力的手臂搭落在肩上,坚定之感油然而生。这是一所诞生于180年前,有着悠久历史的陆军军官学校。在巴顿眼中,它不仅美丽如画,简直是一处绿茵葱葱的夏日梦幻区,令人神往。他以能被选送上“西点”感到无比的光荣,正是从这一天起,他立志要做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学员时期的巴顿,的确非常引人注目,在他所学习的每个课题中,他都要力争第一。他极其注意军容风纪、外表仪态,他的军服上装有垫肩,不仅完全合体,而且每天洗烫,从不间断;他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有军人气概;所有的体育项目以及他下功夫的其他各项活动,他都是输不起的,丝毫不能忍受被击败;在军事技术方面,则更是追求完全成功。

第一学年时,他全力以赴于列队操练,苦练基本功,并做到所有动作的完美无缺。当时队列操练在毕业成绩中只记15分,而数学却占200分,但在巴顿看来,努力争取队列训练的优秀成绩,是成为军人的第一步,所以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队列操练上,尽管数学成绩已向他亮出了“红牌”,也不为之所动。结果,到学年结束时,他的队列考试成绩虽名列第二,但数学成绩却让居榜尾,这使他留了级。做一名优秀军人是他儿时的梦,不能顺利通过考试,令他十分伤心。这个打击强烈刺激了巴顿的自尊心,他历来鄙视、甚至不能容忍软弱和无能,作为军校生,毫不动摇地勇往直前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考试失败没有使他退缩,更激起了他强烈地追求。在重修一年级时,他没有再将其全部时间用在队列操练上,除了猛攻数学外,还悉心阅读了大量军事史,战略、战术等方面的书籍。他从初期受挫中深知,一个人除品格外,知识尤为重要。信心和果断建立在知识之上,只有对军事专业的博学多才才有可能成为优秀将领,否则只能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

这一年,巴顿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的全部课程合格,队列操练仍是他在班上赖以出人头地的科目。他成为学员中公认的佼佼者。对当时大多数学员来说,他们的观点只是要求每次考试及格,免得留级留校,不怎么考虑将来的事。巴顿却不然,即使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的雄心仍是想当一名杰出的军人,想当将军。为取得胜利,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志在必胜是他的性格。在经受了考试失利的考验后,他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

那时巴顿刚刚继承了100万美元的财产,他的收入比其他大多数军人多得多。这在当时是很令人羡慕的,换了别人遇到类似情况,肯定会立即退学,脱离开这单调艰苦的军事生涯,去过富裕、舒适的生活。可是在巴顿眼中,军人的职业是一个能够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能够忠诚地献身于军队,是伟大的、光荣的,其他皆微不足道,什么也阻挡不住他想成为一名优秀军人的理想。他不仅没有退学,而且在校期间从未暗示过他的收入情况,他像其他学员那样衣食住行,毫无特殊之处。

巴顿曾对密友谈起过他想在军校达到的四个目标:在队列训练中夺冠;到第四年级时升为学员副官;在田径赛运动项目上打破学院纪录而达到A级运动员标准。他说到做到:二年级时,他升为上士学员,第三学年升为军士长(此二者都是二三年级学员中最高的军阶),第四学年真的升为学员副官。毕业时,他的队列训练第一;刷新了几项学校田径赛纪录。

巴顿的雄心和性格在同学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回忆说,巴顿是班上的“一流军人”,“任何事情他不干则已,干必力压群雄”。他严于律己,珍视荣誉,自愿承担责任。查阅巴顿在“西点”期间的记过簿,可以发现,过失的记录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件巴顿自我报告违反校规的事,不少学员认为这是他献身精神的诚挚表现。他在执行纪律时铁面无私,十分严厉,以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满,而他本人对自己是否受人喜欢毫不介意,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严格履行职责,作一名标准的军人。上四年级后,他从不欺负新学员及其他低年级学员,在履行值日官职责时则十分严格,他下的命令,总是被执行得又快又好,没人敢掉以轻心。因为巴顿注重的正是那些低年级学员的军人气质、坚强性格的培养和发展,对动作不合乎要求的人,他决不手软。巴顿良好的军人素养、完美的军人品格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和尊敬。

保护自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确“害人之心不可有”,因为害人会有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而且也会引发对方的报复。有时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更有霉鬼则“害人先害己”。

在一般场合,光是不害人还不够,还得有防人之心。防人,防什么呢?就是防人性中的“恶”。世间有绝对纯良的“好人”,也有绝对奸邪的“坏人”,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好坏夹杂”,也就是“善”中存着“恶”,不过“恶”中也有“善”。只是程度有别,或是什么时候显露出他的“恶”罢了。

善与恶,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人的观念之中也时时存在着善恶。那么,人在什么时候会显露他的“恶”呢?就是在他想扩张他的欲望,或欲望受到危害的时候。换句话说:“善人”也会在利害关头显现出他的“恶”。例如有人为了升迁,不惜设下圈套打击其他竞争者;有人为了生存,不惜在利害关头出卖朋友;有人走投无路,狗急跳墙,于是行骗行抢……。因此你若把世界的人都当成好人,把社会都看成是一片善的流行,可以说,先生们,小姐们,你们太异想天开、太片面了。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社会中,同事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明或暗的竞争。表面上似乎亲密无间,暗地里却勾心斗角,你一刀来我一枪。有的人想让对方工作出错,自己有机可乘,得到老板的特别赏识。

古人告诫我们:“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使告诉了难防,就是要你防呀!因为别人要害你,不会事先告诉你。那么该如何防?

不要被上面的大话吓懵了,先来个“巩固城池”:也就是让人摸不清你的底细,实际上的做法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不随便露出个性上的弱点,不轻易显露你的欲望和企图,不露锋芒,不得罪人,莫太坦诚,高深莫测。别人摸不清你的底细,自然不敢随便利用你、陷害你,你不给他们机会。

再来个“阻却来敌”之法,兵法云:“兵不厌诈”,争夺利益时人心也不厌诈,因此对他人的动作也要有冷静客观的判断,凡异常的动作都有异常的用意,把这动作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并思考,便可发现其中奥妙。

平庸与赌一回

平庸心态是一个无形的杀手,在悄无声息中扼杀了美好的梦想,乃至生命的活力。平庸心态是导致自我埋没的陷阱。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例子:许多本来才华横溢的人,生活在小圈子里则逐渐丧尽进取的锐气。以至惰性病发作、裹足不前。

当我们还是年轻的时候……

谁不曾年轻过?谁不曾热血沸腾、踌躇满志?谁不曾雄心勃勃,期望干一番大事业?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从理想到成功,还有一段漫长而坎坷的道路。要想抵达成功的彼岸,就得有一股勇气、一种奋起的精神。否则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的雄心壮志一点点风化,最后将会变得碌碌无为,与俗人无异。

一个在杂志界工作多年的编辑,在农历年前作了决定——不管下一个目标或工作将会是什么,他一定要马上离开现在的工作。原因无他,就是他患了流行的“办公室里的致命病症”。

这样的病症,并不是缘于公司组织或待遇福利的问题,而是每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患上这种流行病的人,病发时,只要看到工作,便猛打呵欠,一副油尽灯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或是搞不清真正的目标所在,所以无从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要不就是闲来无事,嗑嗑牙,顺便批评同事、主管与公司。这种人惰性渐生,久而久之,变得顽固不化,拘泥呆板,不敢创新,缺乏创造力,害怕冒险。

这也许就是某些人抱怨“怀才不遇”的原因:他们把一切归结于环境的影响。但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基本原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这种内因就是平庸心态。有了这种平庸心态,外界的不良影响才得以趁虚而人。拉甘地有一名言:“假若你不交出,谁也无法夺走你的自尊。”假若你不向平庸心态屈服,也没有谁能阻挡你的前进。与平庸心态截然对立的是自我激励。情商把自我激励喻为“引擎的设计师”,这是十分恰当的。自我激励能使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平庸心态集中地表现在一种普遍存在的“约拿情结”。圣经中的《约拿书》上说,神派约拿去尼尼微警告那里的居民,如果他们不离开恶道,将降灾尼尼微。约拿违命潜逃,因为他怕尼尼微的人们悔改后神会宽恕他们。结果他在逃跑中被大鱼吞进肚里,后来神解救了他,他才去尼尼微,并向那里的居民宣示神谕。他害怕的事发生了,尼尼微人改邪归正,神宽恕他们,不再降灾尼尼微城。约拿十分懊恼、失望。他原希望的是“惩治”而不是怜悯。最后,他在一颗神为他培植用来给他遮太阳的树荫下找到了些安慰。但这时,上帝却使大树枯死了。约拿感到万分沮丧,并激愤地向神抱怨。神回答说:“你关怀一下葫芦吧,你既没有为它而劳作,也没有促它生长,它在一夜之间萌生,又在一夜之间腐烂。难道我不该宽恕尼尼微?这样大一座城,有6000多人分不清自己的左右手,难道我不该宽恕这么多的芸芸众生?”

马斯洛把那种畏惧美好的、神圣的东西的心理障碍称为“约拿情结”。他认为:人们不仅惧怕自身丑恶之处,也会惧怕自身伟大之处。他说:“就我们大多数情况说,肯定我们有可能比我们的实际表现更杰出。我们都有尚未运用的潜能或尚未充分发展的潜能。我们许多人都在逃避我们体质上提示的天职(事业、命运、生命的任务、使命)。我们常常逃避责任,那是自然、命运,有时甚至是偶然事件命令(或者说是指示)的,正如约拿力图——徒劳地——逃避他的命运一样。”他接着指出,“我们害怕我们的最高可能性(正如害怕最低的一样)。我们一般怕变成我们在最完美的时刻、在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敢所能设想的样子。我们对于在这种高峰时刻在我们自身中看到的神一般的可能性感到愉快甚至激动。但我们同时又常带着软弱、敬畏和恐惧的心理在这种可能性面前颤抖。”

“约拿情结”是自我实现的严重心理障碍。有些人成就不大,不在于潜能不够,而在于意志不够坚强。在生命的价值上更注重于生命的保留和延续而不是发扬和扩张,消极柔弱、内向封闭。科学证明,人常常不是毁于平庸的环境,而是先毁于自身精神的萎靡和恐惧,真正伟大的创造成果,大多萌生于战胜自身的过程中。要战胜“约拿情结”必须有超越自我的勇气,而自我激励则是超越自我的永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