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5707100000021

第21章 情感妙点子(9)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用了40年的时间,对256名波士顿少年的表现进行追踪观察。

得出的结论是:那些从小爱劳动、能自理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与社会上的各种人建立良好关系比那些不爱劳动的孩子要多2倍,失业要少16倍,收入要多5倍,其身体健康状况也要好很多,生活美满幸福,劳动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上述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进行劳动和制作。

劳动和制作必须要动手,手上有很多通向大脑的神经,可以促进脑神经的发育;而且劳动和制作,一定会伴随着思维和想像,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心灵”和“手巧”相连。

刘亦停在3岁时,就已承担了一些家里打扫卫生的任务,家里每次吃完东西后,桌子上和掉到地上的果皮都由她负责收拾干净。

在上街买东西时,她也要负责问路、问价、向售货员提出自己的要求等事务。

有时由于时间紧不能排队,她就要上前向有关的服务人员和排在她前面的人说明具体的情况,要求得到优先的照顾。

这些事情,刘亦停每次都办得很出色。

为了不使刘亦停在道德观上发生混乱,她的妈妈在事先已教过刘亦停:“你如果用欺骗或耍赖的方法插队,是自私的行为,这种行为令人讨厌。如果排队有困难,要光明正大地请求别人的帮助,你只要说清需要帮助的原因,大家一般都会先照顾你的,因为中国人都知道要尊老爱幼。你如果说不清楚,我们就不能办这件事了。”

对此刘亦停非常清楚“加塞儿”和“要求优先”的差别,她每次在受到照顾后,都会真心诚意地向照顾她的人连声道谢。

其实,孩子做家务也是拓展知识面的机会,例如,家长可以在教孩子洗袜子时,谈论肥皂和洗衣粉去污原理的不同;孩子在协助家长做菜时,向孩子谈论糖和盐的浓度与味道等等。

让已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改变他好逸恶劳的习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奖罚制度才能奏效,而且这不一定能让孩子从内心热爱劳动。

但要让孩子在模仿大人当游戏的幼儿时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却很容易。

心理学家们认为,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已经有了帮妈妈做事的愿望,孩子2岁时会帮家长递送物品,3岁时便想参与成人的生活,4~5岁时就能收拾自己的玩具、衣服和洗刷碗筷,这些充分说明孩子的娇懒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能是愿意做事的,只是有些家长过分照顾孩子,事事都包办,才会让孩子有了不劳而获、娇懒成性的习惯。

对于独生孩子的家长来说,不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办事能力,将来会后患无穷。

有些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该项调查发现:社会中亲子之间的纠纷,主要来源于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让家长力不从心,而孩子则因某些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而埋怨家长无能。

从小习惯于所有事都靠家长的孩子,长大后自立自理能力都较差,碰到事总先想到要家长帮忙。

但是随着孩子的需求和家长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不断增大,家长与孩子间的不满和怨言就会不断增多,甚至会出现各和纠纷和冲突。

习惯干一切靠家长的孩子很少会考虑到父母,这些孩子把父母为他们作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如果父母没有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些孩子很少有尽他们应有孝道。

当然,现在城里的父母们秀少有需要孩子出钱赡养的,但是他们得不到自己孩子对自己的关爱,却也很令人伤心。由于农村的孩子常看到父母的劳动,也经常参与劳动。因此对父母的辛苦体验更深,比城里的孩子更加心疼父母。

由于城里的孩子很难体会到家长的辛苦,所以他们更需要在家务活中体验一下家长的劳累,如果家里有保姆,也要让孩子自己洗小衣物和整理自己的房间,以免他们养成“老爷作风”。

让孩子在家务中锻炼能力

近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基罗萨镇,爆发了一场“家庭革命”,斗争矛头针对家中的“小皇帝”,因为其方式十分特别,更加引人注目,成为非常轰动的重要新闻。

“小皇帝”一共是4个人——14岁的双胞胎兄妹海伦和桃丝、13岁的温莎、8岁的温莎,他们都是米歇尔和珍妮夫妇的孩子。

兄妹四人一直喜欢打架,调皮捣蛋,惹是生非,专门搞恶作剧。他们的房间里有扫不完的垃圾,响个不停的电话,日夜高唱的唱机,从不停止的电视,来这里玩的“小哥们”、“小妞们”来来往往,嬉笑打闹,没完没了……这种情况使米歇尔和珍妮夫妇非常忧虑,但是因为忙着工作没有时间管他们,随着时间推移,沉重的“精神压迫”使米歇尔和珍妮夫妇再也没有办法忍受,他们没有别的解决方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发动“起义”,宣布“革命”。

所进行的“革命行动”却是中国家庭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没有哪个中国家长会因为家务问题对孩子采取果断措施,他们总是害怕委屈了孩子们。

湖北武汉的《家长报》曾经报道了一篇记者采访记:

武汉某大学秋季开学报名那天,家长送孩子到校非常热闹,在替孩子办理好宿舍事儿以后,因为校方接待能力有限,几百名家长只好各租一张席子,在操场上睡觉。

当孩子们住进宿舍后,家长们在寒冷的风中面对面地坐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

因为在他们孩子当中,没有一个人把家长请到宿舍过夜,自己来操场的。

孩子已经习惯了家长的照顾,认为是应该的。可见,号称社会精英的“天之骄子”们同样也缺乏为别人着想的意识。

一边是米歇尔夫妇向年幼的孩子“宣战”,另一边是很多家长为大学生“做牛做马”,可怜天下家长心!

让孩子从小做起,从家庭做起,培养劳动素质十分急迫。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千万不可以等闲视之!

根据统计,世界上一些国家对小学生做家务劳动进行了明确规定。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要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是36分钟美国是15小时。德国规定6—18岁青少年应该担负相应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没有达到的,法律要追究家长的责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资料统计,世界上一些国家小学生每天进行家务劳动的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是12分钟。

这个统计以城市学校为主,不包括农村贫困地区。

从中可以发现,小学生做家务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不再只是被看做“家务”,而是被正式纳入劳动素质教育。中国在劳动素质教育方面显然落后于许多先进国家。

小学生做家务,符合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简单方便,容易推行,是劳动素质教育的开始阶段。

家长在儿童长到6岁后,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指导孩子做家务,形成习惯。

1家务升级法

随着儿童的年龄和能力增长,逐渐增加儿童家务的项目。

6—7岁,学习饭前摆放桌椅、碗筷,孩子假若不小心打烂器具,不应该责怪孩子,应该看作必要的损耗。要教育孩子自己穿衣服、洗手帕、袜子,如没有洗干净,不要责备,可以悄悄地重洗,让孩子有成功感。

8-9岁,让孩子学习饭后收拾碗筷,假若有条件还应该让孩子洗餐具,学洗小件衣物,譬如内衣裤。不要让孩子使用洗衣机、洗碗机,那样会失去劳动的意义,这和不让孩子用计算器解题的道理一样,亲自动手做事能够开发大脑智力。

10—11岁,学习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搞个人卫生、洗头、洗澡,清洗自己的玩具。

但是不要让孩子使用电器和开关,应该注意安全。

11—12岁,学习做简单的饭菜,学会使用家用电器譬如燃气灶、电饭煲、微波炉、洗衣机、冰箱等(但要特别注意安全教育,防止事故,开始的时候最好由家长监护),洗餐具,打扫房间,自己洗衣物。

12—13岁,学习户外家务,譬如浇花,擦拭玻璃,修剪树枝,种植花草,男孩子应该增加用力气的事务,譬如买生活用品,搬运煤球、粮面等,但应该注意不要超过负荷,假若发现孩子出现疲劳,应该马上休息。

14岁以上,可以承担所有家务,但是注意不能占用学习时间。可以维修简单的家具,购买生活用品,计划家庭开支,女孩子可以学习针织技术、剪裁技术,自己动手做衣服,节省开支。男孩子应该承担所有力气活。

2统计法

家务事不但细碎、辛苦,而且成效不明显,有时忙了整整一天,也见不到做了多少事。

家务活有很多重复劳动,降低了劳动效率。譬如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每天都是这样,容易使孩子觉得毫无趣味失掉兴趣。

家长可以采用统计法,让孩子看到每天的成绩,产生成功感。

在孩子还小无法做家务之前,可以让他记录家长每天家务的数量和具体的项目。

譬如每天记录母亲洗餐具的数量。一个3口之家,每天3顿饭,最少要洗9双筷子,10多只碗、盘,6口锅,大约30件餐具。

这样每周、每月、每年所洗餐具,数字巨大据说每年会超过万件,总重接近3吨。

这样,让孩子尊重家长的劳动,认识到家务并不容易,产生参与意识。

孩子亲自做家务后,家长要坚持统计孩子劳动的数量,不管大小都记录下来,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并且给予表扬。

同时,也要统计劳动过程中不小心造成的损失,譬如打碎碗、匙,弄脏桌布等,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减少损失。

有个家长把孩子一个月做的家务事向学校家长会汇报,使校方和许多家长都感到很吃惊。

其实,家务事随手可做,假若统计出来,许多孩子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吃惊”,不知道自己还会那么能干。只是大多数家长没有耐心统计而已。

统计法可增强孩子亲手做事的信心,提高兴趣。

统计法还可帮助孩子制定家务劳动计划,对下一周或一段时期内应该做什么事,明白无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家务事,避免产生随意性和惰性。

“看不起”的家务劳动,通过统计法,可以表现出它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吸引孩子的关注,并且积极参与。

3趣味法

绝大部分青少年并不知道家务劳动是科学性、技能性、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综合劳动,其中的学问,并不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少。

譬如豆腐的制作过程,究竟是属于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很多中学生不一定能回答正确。

孩子好心办坏事,把家里的刚买的铝锅从里到外,用砂纸擦得干干净净,他不知道铝锅氧化后,会在表面形成氧化铝膜,起到保护作用。假若不断摩擦,只会缩短铝锅使用的寿命。

有的孩子发现暖水瓶结了一层水垢,就用刀子去挖,反而损坏了水瓶,他不知道醋会溶解水垢。

有的孩子把豆腐和菠菜放在一块儿煮,破坏了营养;把味精早早地放进锅里,失去鲜味。

家长采用趣味法,给孩子讲解家务劳动中的科学知识,等于上了科技课。

国外一些大学设立“家政系”,把家务劳动当做专业课程来上,就是因为家务里有许多一般人不了解的科技知识。

家务科学常识门类繁多复杂,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营养类

食物中营养含量差别很大,烹调食物要注意方法,调料和莱品搭配更为讲究。即使只是一碗白菜汤,也包含着科学道理。

譬如白菜应该先洗后切,避免营养成分流失;下锅以后不要煮得太久,否则,菜里的维生素物质在高温下会失效。有些菜互相克制,不能同时放在一起烹制。

有些菜煮久了会产生毒性,譬如青菜在锅里闷煮,会产生“氢基酸”,人吃了以后有生命危险。有些菌类毒性极强,更不能随便食用。

家长可以购买一些有关营养学的书籍,指导孩子学习,一边做家务一边学知识。孩子取得成功,内心的兴奋难以表达。

2安全类

主要指与家务劳动有关的安全知识,譬如煤气灶的使用,不可以放上水壶以后离开厨房,否则容易烧干水而引起火灾。

燃气热水器必须有通往外界的燃气通道,防止发生煤气中毒。

煤炉不能放在封闭的屋子,否则容易产生二氧化碳。

使用电器要注意负荷量,不可超负荷使用,以免引起火灾。

只要是家用电器,都存在安全隐患,孩子应该知道正确使用的方法,消除安全隐患。

孩子刚学会做家务劳动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指导,等到孩子懂得各类安全知识以后,才能让他们独立操作。

讲解安全知识,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授各门科学,譬如物理、化学、电学、机械学、工程学等等。学生可以结合书本知识,积极完成家务劳动。

3工艺类

家务劳动不仅需要工艺技能,还具有美学意义。

一道红烧鱼,既要讲究味道,也要讲究造型,色香味结合到一起才能构成美感。

中国古代“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庖丁把分解牛变成一种工艺,达到很高的境界。厨房里的家务劳动,有人开玩笑地把这叫做“锅瓢碗盆交响乐”,假若操作熟练,怎么不是这样。

再看看那些手艺高超的厨师,抛炒菜肴好像舞蹈动作;在砧板上剁肉馅,板上垫布料没有一丝刀痕;拉面师傅可以一手拉出上万根像头发丝细的面条。这些技能达到精纯的地步,令人赞叹,被称赞为美和技术的结晶。

家务劳动虽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但是假若动作熟练,操作准确,仍然具有工艺价值,譬如教会孩子切很细的萝卜丝,学习简单的“萝卜雕花”技术,以及用鸡蛋做工艺菜。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首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个厨师按照每句诗做出四样菜:

两只鸭蛋黄配上一圈青菜;一排熟蛋白排放在白菜叶上;把生蛋白搅成雪花状堆在盘中;把咸鸭蛋煮熟切成四瓣,漂在汤碗里。

用料非常简单,普通家庭都能做,却把古诗与饮食融为一体,令人拍手叫好。

假若孩子们会用十分简单的原料做出极具文学性的菜肴,他们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不仅是菜肴,譬如做剪贴画、做手纸盒、电器保护罩等家务劳动,都具有创造性,孩子会主动喜欢上这些家务劳动,并以学会这些劳动而感到自豪。

4技术类

有一些家务劳动技术性很强,孩子不一定能做好,但是假若有机会,还是应该教孩子尝试一下。

譬如油漆家具、粉刷墙壁、修剪花草、培育花草、制做零部件等等。

有的商店出售儿童专用机械,譬如微型车床、钻具、刨床等,专门为儿童制造小零部件和模型用品比如车模航模等等。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购买一套加工工具,这样孩子在做家务劳动和维修工作会更方便。

5间歇法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身体娇嫩柔弱,注意力差,意志力和自控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做事不专心,难以长时间坚持。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注意合理安排孩子的家务劳动时间。千万不可操之过急,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造成负面伤害。

有些家长不满意孩子做做玩玩,磨磨蹭蹭,不像成人一口气做完,有始有终。这些家长要么不让孩子做下去,要么责怪孩子“懒虫”、“笨蛋”、“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