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15707100000007

第7章 成才宝点子(7)

他本想设计出自动的计算机,但一直找不到让机器自动运算的办法。

有一天,他在巴黎参观一家纺织厂,看到一架提花机能按照穿孔卡的指令织出各种图案,机器能自动织出图案,为什么就不能自动计算呢?

穿孔卡让巴贝吉得到启发,他想到用穿孔卡编制程序,让机器按程序自动进行计算,从而获得了成功。

核对法就是把需要解决的各相关因素列成表,然后一个个来核对讨论触发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方法中产生的创造积率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把要解决的各个问题罗列出来,一个个加以考虑,完全可以按逐个解决的方法来一个个攻克,并且可以触类旁通,引发自由联想。

即使有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也不影响其它方面思考的进行。所以这种方式比较实用、比较简洁。

有的学者把所列的表分为两种:

一种是问题分析表,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逐层分析,将需要处理的问题逐层反映在一个表中,并从中分出轻重主次,找到问题的核心。

第二种是可能的解答表,即把自己脑中已形成的各种想法和解决方法反映在表中,进行一个个核对。

综摄法是一种从已知推向未知的创造方法。

综摄法有两种,一种是适用熟悉的方法处理新问题,一种是以新方法处理比较熟悉的问题,我们把这两种方法分别叫做“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

综摄法的实施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把创造的对象拟人化,叫“拟人类比”。

第二种是从已知的事物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叫“直接类比”。

第三种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

上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三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

一个人即使有了创造的兴趣,但没有顽强的意志或不懂创造技巧,创造也是很困难的。

有了创造兴趣也懂创造技巧但没

有顽强的意志,创造也极容易半途而废。

同样,有了创造兴趣和创造意志,但缺乏创造的技巧,创造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所以,培养创造能力就要注意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培养。

莫效张生枉读书

在清朝时,有一个姓张的读书人。他讲古书时,可以滔滔不绝,并讲得头头是道。可是,若让他去处理世事时,他却显得很笨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书,他如获至宝,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了好几天,并自以为熟通兵法了。

正好,这时有一群土匪聚众闹事,于是他就招集了乡兵,前去平乱。

可是,在他按兵书上所说的作战示意图行事之后,初次交锋,就被土匪击溃,他自己也险些被土匪抓走。

后来,他又得到了一部关于水利方面的书,他苦读若干天之后,就自以为能让所有的土地成为沃壤,所以他让人按他的图纸兴修水利,可结果水却从四面八方的渠里,流进了村子,险些把村里的人全都淹死。

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捧腹,但是也让人深思,它嘲讽了那些一切以书为法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读书时不知变通,不把书的学与用相结合,以至于自己成为丁一个书呆子。

希望你以此为鉴,将死书读活,学以致用。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强调读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顾炎武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并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现自己的主张。

朱熹也曾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与实际相脱离。毛泽东同志在读马列主义的书时,能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创造性地应用,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掌握这种读书观,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更大更多的收获。

也许有人会问读书为什么一定要与实际相联系呢,其原因就是:

(1)必须在学以致用中对书上的知识正确与否进行检验。因此,书上的知识要与实际相联系,如果与实际相联系成功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是科学合理的,如果与实际联系失败了,那就说明书上的知识不是科学合理的。

(2)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读书而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没有作用的。联系实际的读书,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如果要想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必须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相结合,变成全面的知识。如果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同学以致用相结合的知识,是一种片面的、无用的知识。

人们为了让知识造福于人类,才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但是,如果不把知识与学以致用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知识也就成为了一堆废物。

“纸上谈兵”的典故大家都已十分地熟悉了。

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由于自幼饱读兵书,每每谈起兵法就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就连赵奢都难不倒他。如果是在今天,赵括至少也应该相当于一个硕士。于是赵括就凭着自己的学识而目中无人,骄傲不已,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

但是,在公元前260年时,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开战,双方僵持不下。赵国的老将廉颇见秦军之势正强,就没有率兵迎战,筑垒坚守,并准备用打持久战的方法把秦军拖垮。这时秦军就使出了一个反问之计,宣称秦军最怕赵括。赵王误信谣言不顾丞相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反对,让赵括替下了廉颇将军。

赵括初掌军权,兴奋不已。他率大军进驻长平以后,把廉颇的部署完全改变了,照搬兵书上争取主动的教条,进行出击。而秦军却佯装失败进行诱敌,把赵军分割成为了两部分后,重重围住。赵军的援粮被断绝了,45万大军只好全部投降,最后只落得一个赵国降军被白起坑杀,赵括在乱军之中被射身亡的结局。

“纸上谈兵”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再懂兵法,再晓用兵之道,不把兵法与用兵之道和实际的战争相结合,也要失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得来纸上的东西为满足,那么你就应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但可免于浮躁,还可为社会创造财富,并在学以致用之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各高校都注意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所以各高校都非常支持在校的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以致用活动,并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例如:近几年,河南某高校相继安排一部分学子到农村进行挂职锻炼,协助农村进行计划生育工作。

学子们在农村的落后地区看到一对夫妇生好几个小孩,生不到男孩誓不罢休,置基层干部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于不顾。

学子们经过连续几年的实地考察,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农村干部的工作太辛苦,计划生育工作还要下大力气抓。

学子们在各高校内所受锻炼,是无法与学以致用的育人效果相比拟的。

第一,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检验和锻炼。

在某校汇报会上,学子们的发言就非常耐人寻味。

例如:中文专业的学子们到各出版社、报社、电视台实习时,他们被社会中的典型所感动,满怀激情地写出了自认感人肺腑的报道,结果编辑却说他们的文章有太浓的学子味。他们经过编辑指点后,才明白了“作文”与实用新闻之间的差异。

例如:家电维修队到农村进行学以致用时,广大的农民群众非常欢迎他们,但刚开始时却不相信他们的技术水平,于是农民们就先用一些无关紧要的电器“试”他们,试出“效果”后,才把家里的重要电器搬出来让他们修理。

毫无疑问地,学子们在经过学以致用的活动后,发现了他们的不足,并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了弥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第二,提高于是非的辨别能力。

对于书上的是非讲述,学子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形态接受的,并没有真正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生活中的人和事才使他们受到了真正的震撼。

例如:前些年出现的先进典型孔繁森的事迹,学子们都听说过,但当他们到了英模工作的地方时,听到老百姓发自肺腑之言,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善恶美丑。

例如:某高校的学子在对天津的大邱庄进行考察时,不但看到了大邱庄经济发展的一面,也看到了禹作敏的另一面:

住着豪华别墅,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门口还有24小时值班的门卫;禹作敏所说的话在大邱庄就是“法”,无人敢说不,禹作敏就像是大邱庄的“土皇帝”。

由于禹作敏的所作所为,学子们认为禹作敏已不再像一位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共产党员了。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印证了学子们的感受。

第三,开拓创新意识受到强烈激发。

大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活动中,接触到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引发了学子们的思考。学子们在总结学以致用时,分析了某些地区落后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

由于落后地区的现实激起了学子们的责任感,所以学子们不断的探讨改变落后地区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条件、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进行论证。

当大学生们走人社会后,他们的责任感就会为社会带来巨大改变。

除此之外,大学生们还通过挂职锻炼,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经济案例,感受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大学生不但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能力的锻炼,还在学以致用中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读书要联系实际

读书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东西,它就好比水可以载舟,也能覆舟一样。

美国近年国运衰落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之中便包括了大学过多。美国的大学,养了许多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空想派知识分子,他们所拥有的仅是一些统计数字和一些被过滤了的资料。有些知识分子,手上拿着的则是用了二三十年或更久的讲义,随便进行一番修饰以后,就在新的学期开始派上用场。

由于这些大学的不切实际,所以教授们的地位也日见下降。

例如有一位留学美国的学子,在读了十多年书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这位学子面对着茫茫而又有不可避免困难的前途之时,也惟有硬着头皮出外工作。而出外工作要做什么呢?都已30多岁的人了,除了识字打字以外,竟没有一点专长,也真是人浮于事。

结果,他只找到了一份年薪15000元左右的工作。其时,一位文员的每年的薪水,大概只有12000到15000元,而这位博士又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呢?

原来,他的母校让他在学校教两个科目,每个科目6000元,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学校也不能给他太多的科目,但由于博士经济上入不敷出,所以他又在另一间大学,找了个兼职。

对于那些不赞成学以致用的人来说,确实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史中出现过倒退,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灿烂、倒退到了秦汉时期的地步,最大的原因就是读书的人太多了,社会中出现了一个病症:“仕途臃肿症”。由于学者不事生产,清谈误国。

中国历代的皇帝都很自私,他们为了巩固政权,打击天下英才,实行迂腐的教育,对于那些有精力、有造反潜能的英才则实行一网打尽,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才。后世对于唐太宗的歌颂,也不外是半讽半颂,其中有一句就是:“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在大学,人们可以将一生之中最富有挑战性、最勇敢的光阴,送进图书馆。那些本来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却在图书馆里死读书,自身的前途被大学所蚀。而有的人则相反,一边读书,一边学以致用,即活读书。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读书方法,即死读书法与活读书法。

死读书法盲目地对书进行崇拜,认为凡是书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不看现实,与实际脱离,其结果就是把书读死了,成为了一个地道的书呆子。

活读书法则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与实际密切地联系,对于书进行分析批判地读,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所读之书有所发现,有所应用。

毫无疑问地,前者是错误的读书方法,后者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下面以研究式读书法为例来说明。

研究式读书法的特征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读书的范围和内容,并围绕等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学与用、读与思相结合,让读书的成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体现出来。

研究式的读书法能激发你的学习动机,刺激你的阅读兴趣。但是你在读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读书要与战略性的专攻目标相结合。

读书的目的要明确,读什么样的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应当清清楚楚。

如果读书不是为了消耗闲余时间,而是为了给自己的长远目标和奋斗方向提供工具,就应有极强的针对性。

在为研究而读书时,学的东西大都带有强迫性,非读不可。至于要选什么作为自己的专攻目标,归结为以下“三个符合”。

(1)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前社会或长远的需要。

(2)必须符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扬长避短。

(3)必须切合所学的课程,立足于基础,为将来服务。

目标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选定的战略目标,就是人们对于教育领域内所普遍关心的的问题,追其来龙去脉,探求其规律。

因此,他的阅读活动,几乎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他从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以及各科教学专著中摘录、做笔记,然后编辑成40多本不同种类的专题研究笔记,写出了很多有创见的论文,被人们誉为当代“学校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所以,毛泽东选择了脚踏实地地了解中国,他发现仅读二十四史,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他把科学与历史相结合,对于井田、均田制、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都进行一一地研究,不受前人的束缚,他在读这些资料时,尽可能不遗漏,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料。他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写下了长达几十万字的笔记,恰如其分的评价了中国的旧社会。

以上的例子,都是选准目标后不放松。这些成功的研究式阅读实例,我们应进行效仿。

第二:坚持读书、研究和解决学习的难题相结合。

这种方法也是攀登治学高峰的一条“捷径”。你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急于亟待处置的问题,都应成为你读书研究的突破口。

如果你不善于抓住实际的课题,就等于你失去了很多较容易作出开创性成绩的机会。

曾有一位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看到了葡萄球被污染了的霉菌消灭的现象后,就在想这个现象要怎么解决?

后来,因为他对于这个忽然冒出的课题没有兴趣,所以止步了,但他也因此他失去了发现青霉素的机会。

美国加州工学院的鲍林教授与他相反,鲍林教授是个非常善于在教学中发现研究课题的人。

鲍林教授所取得的关于化学键的三种类型之一的共价键的研究成果,与对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都是从读书或研究解决自己所遇难题的产物。鲍林教授的作法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读书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法,下面的九个方法值得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