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中国农产品批发行业发展报告
15707400000030

第30章 市场专论(1)

正确认识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于淑华

伴随近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流通逐渐引起关注。然而必须看到,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同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样,主要靠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以及快速扩张和粗放式经营管理为支撑,市场或流通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多数企业在快速竞争的发展中,只注重企业自身的交易规模或建设规模,而忽视了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商业现代服务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赖以发展的和谐的流通环境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等。结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就农产品批零关系、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等谈几点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农产品批零和谐发展的内涵

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双方所站立场不同,批发企业作为农产品交易的代理者,站在农产品供应方(农产品生产者)的角度上,力争大量集货,以较理想的交易价格呈交商品,稳定或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规模及总交易量,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而从事农产品销售的零售业是消费者的农产品代理采购者,千方百计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以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采购产品。批发和零售通过合理的价格形成,达成交易,并通过现代服务,扩大交易和消费。

二、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农产品批发和零售业都以服务为立业之本

从事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的企业,都是起中介功能作用的交易性流通组织,是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服务性组织,良好的交易服务是其立业之本。所以,改善批发市场交易环境,树立“经营商户”的理念,为商户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是现代批发商业应有的发展方向和立业之本。

三、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三农”发展的贡献

我国农产品流通基本形成了以民间经营为基础、以市场导向为机制、企业自主经营、政府适度调节、适合我国当前生产和消费发展状况且比较有效的、多元化市场流通体制,对确保城乡市场供应起到巨大作用,并已初步形成了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市场统筹发展、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互补互进、以大中城市为核心、遍布城乡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流通格局,有效地促进了“三农”发展。

1.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经济的贡献率逐渐提高。根据2008国家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达30万亿以上,以2007年增长率11.9%计算,第一产业占2008年GDP的11%以上,而农产品流通交易额达16000亿元以上,占农业产值的50%以上,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经济的贡献率逐渐提高。

2.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民就业的最大基盘。2007年我国仅蔬菜流通领域就业人口就约达9000多万人,他(她)们掌握了大量的菜源,作为蔬菜供应链中的一部分延伸到城市的批发市场,成为蔬菜产、销地批发市场的大商户,为全国蔬菜不同流通模式提供了采购、供应,目前为止,众多离土不离乡或离土离乡不离行的农村农产品专业组织或经纪人等已成为我国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不同流通模式的主力军,仅以蔬菜流通为例,约占全国从事蔬菜流通业人员的80%以上。农产品大流通在提供就业、解决小农生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农业产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3.农产品流通业有效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农产品作为我国13亿人口生活的必需品,其生产和流通是我国经济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农村从事农(业或)产品生产的人口仍占我国总人口的半数以上,在农村生活的人口中,大多数仍以从事农产品的生产、收获、初加工、销售等为主。近年,在一些产销地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较好的地方,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产品生产逐渐步入商品化生产轨道,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正逐步得到克服。

四、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超对接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互补作用

伴随我国现代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出现了以市场需求信息为载体,走新型农商发展道路的做法,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农民以土地租赁、土地入股、土地转让、种植技术管理等多种方式,与农产品销售企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使种植有目标,销售有收益,购买有信心,在某些品种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不畅的根本问题,从而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上彰显了应有的功能,为活跃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大力支持零售业的农超对接,会不会影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和发展呢?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业的农超对接在农产品流通中有互补作用:一方面,农超对接可使零售减少环节,以有竞争力的价格销售新鲜度高、较标准化的农产品,但品种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批发市场能以其强大的集散功能,为众多零售商提供有选择的农产品,更能满足或弥补零售的多品种需求。

五、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政府出台的农产品流通相关政策的促进作用

1.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政府重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将农产品流通纳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先后出台双百市场工程、三绿工程建设等政策与措施,积极支持和开展农产品绿色市场建设和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绿色市场审核组织等。政府对不同层次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支持,并有效地带动了民间投资市场建设。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变了农产品流通长期以来设施落后、体系不完善的状态,使农产品流通逐渐向规范化、组织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2.农产品流通企业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已提高到了事关国民生活质量、健康的高度,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政府积极组织专业人员研究,明确各种不同农产品流通渠道安全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农产品实行科学合理的监管,吸取发达国家对农产品流通环节卫生质量安全的管理经验,逐步使我国农产品流通纳入食品卫生安全监督体系之中,发挥农产品流通企业在防止“问题”农产品流入市场,流向消费者的餐桌方面的重要作用。

3.在市场的引导下主要农产品产地日趋集中,品种结构日益丰富。以蔬菜为例,2007年我国山东、河南、广东、四川、江苏、广西、河北、湖南、湖北、安徽等十大蔬菜生产省所生产的各种蔬菜种植面积约1.8亿亩,占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的60%左右;各种蔬菜产量约4.02亿吨,占我国蔬菜产量的70%以上;海南作为我国反季节性蔬菜的主产区,2007年生产各种蔬菜341万吨,其中80%销往岛外。随着市场的不断活跃,南菜北运、西菜东运以及大棚菜等作为季节性的品种调剂,使我国蔬菜品种结构日益丰富,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六、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消费发生的巨大变化

1.城镇消费快速增加,昔日生产者变成今日消费者。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07年,全国城镇人口5937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4.94%,若加上旅游等流动人口,实际城镇消费人口在6.5亿左右。按此比例进行估算,我国70%左右的农产品作为商品供城镇人口消费(因为农村72750万人多数是自产自消)。城镇消费快速增加,昔日生产者变成今日消费者,我国农产品在消费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2.城乡消费者农产品购买支出增减各异。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展报告统计: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997元,其中,受食品价格上涨较高因素影响,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为3628元,同比上涨16.6%。从恩格尔系数分析,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为36.3%,比2006年的35.8%上升了0.5个百分点。在食品消费支出中,由于猪肉、羊肉、鲜蛋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多,消费量略有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禽类、水产品等消费量有所增加。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389元,其中有190元是在外就餐消费。从对主要农产品消费数量分析,2007年农村居民粮食、蔬菜、猪肉等消费量均有所下降(而这种消费下降是与以前比较而言),而牛羊肉、奶、水产品等消费数量呈增加态势。而影响城镇居民主要农产品消费支出的问题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明显,2007年最低10%收入家庭人均食品支出比2006增加了318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49.6%,从恩格尔系数分析这部分人的食品支出占总体消费支出的47.2%。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最低10%收入家庭人均消费猪肉数量下降18.9%,人均消费鲜蛋数量下降7.3%,人均消费鲜菜数量下降8.2%;

3.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增强,需要消费“放心农产品”。我国人民经过非典、禽流感、暴风雨雪、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后,更加注重生存价值,尤其面对人为因素发生的诸如毒大米,问题肉、菜、奶等众多影响消费者信心的农产品事件,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消费“放心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市场需求促使农产品流通者通过各种渠道向农产品生产者提出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以及生产绿色农产品等要求,消费环境变化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流通。

七、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我国主要农产品流通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国农产品在全面市场化流通过程中,逐渐向有监管、有组织、有秩序的市场化流通方向发展,主要农产品多渠道流通模式基本适应了大市场需求。根据农产品的商品特性,无论是小生产还是大市场、大流通,由于产地、品种的不同,形成了一定的流通模式。不同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区域、生产方式、收购时间、储存方法、物流距离、销售方法、流通费用、消费需求以及经营者对其各自的用途不同,其储存时间、流通渠道、流通环节也不同,市场供求存在较大差异性。以蔬菜流通为例,全国蔬菜供应基本以本地为主外地为辅。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7年全国蔬菜供求及抽检大致情况表

供应情况流通情况

总产量

(亿吨)本地自产外地运入蔬菜商品量

(亿吨)

比重%抽检合

格率%比重%抽检合格率%

5.633760%—70%97%40%—30%96%3.36亿吨

通过表中数字可以看出,全国蔬菜需要大流通的部分,基本是季节性的品种调剂需要的长距离运输和本区域内需要调剂的部分,约占蔬菜供应消费量的30%-40%左右。从流通渠道分析,全国蔬菜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占70%以上;产地直接流通等占20%以上。具体见下表。

全国不同蔬菜流通渠道销售的大致情况表

批发环节

(占成交量比)不同零售模式(占总销量的比重%)

农产品批发市场

菜市场

(农贸市场)超市类

(便利店)社区菜店

固定摊贩

流动摊贩

75%以上70%15%5%6%4%

注:本表为本文作者整理、编制。

八、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承担的农产品物流功能

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都具有农产品的交易和物流功能,无论流通渠道的长短,都有物流的结点作用,对于合理开展农产品物流均起着导向作用。我国不同农产品流通模式都具有小而全、大而全的特点。以集散能力强、规模较大些的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和中转型集散市场为例:无论是专业性还是综合性的市场,都具备仓储设施、运输组织能力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具有商品组合丰富、产品多样、数量大、信息量大等特点,体现了城市物流重要结点的功能。即便是零售连锁企业的生鲜物流或配送中心模式或社会上的第三方生鲜配送模式,为了满足稳定地向不同经营者提供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也都建有功能较全的仓储、加工、搬运、配货等相关设施,确保零售店或服务对象企业的正常经营。

九、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小农经济与农产品流通成本高的问题。近年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或环境受到了各级政府、企业的关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多数小规模、分散生产的农产品与大市场、大流通和多品种、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形成的矛盾,依然导致一些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或因流通渠道不畅,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缺少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体系问题。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弱、依据少;缺少公开的市场需求信息支持。主要表现为:缺少公开的竞价机制,市场叫价不透明;销地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产地,更不能到达众多的产地生产者处,造成产地价格形成缺少依据;出现少数产地农产品价格高于销地大型批发市场价格,即价格倒挂现象;国家缺少对生鲜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监督与管理手段,造成类似经济杠杆的职能与作用缺失。

3.现有基础设施不能确保“放心农产品”流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产销地市场的流通设施少而简陋,有的产地市场连简陋的大棚都没有,建设或改造缺乏资金支持;农产品运输保鲜设施落后,封闭车或冷藏车运输使用率仅为5%左右,由于蔬菜流通保鲜技术应用差,蔬菜综合损耗高达20%以上;产地基本无相关标准农产品的选别设施,丧失了在产地提高商品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机会。

4.缺乏与农产品大流通相适应的配套的政策、法规问题。缺少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法;农产品采摘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或监管;产地经纪人多而无组织;缺少中立性的产销地农产品检测机构和强制性的规定;缺少产销地不合格农产品处理机制;缺少持续性的预防措施和财政预算,一些措施基本是问题出现后的“拯救式”对策。

5.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及时的产品结构调整问题。由于对市场信息分析不够,缺乏对市场产品生产结构的掌控,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者很难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因此往往在生产结构调整时存在矫枉过正倾向,加之农产品周期性生产存在的时间差异性等,农产品的产品结构调整很难到位。

十、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