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中国农产品批发行业发展报告
15707400000041

第41章 市场专论(12)

我们先前进行的专题研究显示,一般而言,结构问题往往以局部总量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总量问题容易掩盖结构问题。但就总体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总量问题对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已经显著地趋于减弱,结构问题对于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已经显著地趋于增强;甚至结构问题已经超越总量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问题。这些结构问题主要包括品种结构、区域结构、用途结构和品质结构的平衡问题。2007年,我国曾出现在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下跌的同时,广东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象。这种现象正是玉米供求区域结构性平衡问题的反映。近年来,我国蔬菜面积小断扩大,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出口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蔬菜种植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目前,我国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达311公斤,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5公斤)。一方面,蔬菜生产总量已严重过剩,供过于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另一方面,蔬菜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时有发生,甚至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蔬菜供求的季节性、品种性、品质性和区域性失衡。

(三)特定种类农产品的总量平衡问题,相对于整个农产品仍属结构平衡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部分农产品,存在较大的供求缺口,甚至已经形成对国际市场较大程度的依赖,总量平衡问题尽管比较突出,但相对于整个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仍属结构问题。况且,当前有些农产品的供求虽然存在较大缺口,但部分缺口与周期性的供求因素有关;从长期来看,作为总量平衡的问题至少比其现实表现要小得多。如油料作物和油菜籽分别出现了连续2年、3年的减产,今后如果价格持续提高刺激其增产,可能导致其供求缺口有所缩小。近年来,国内棉花的供求缺口较大,需要大量依赖进口,这里面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轻视的。

二、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的压力加大,中长期内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很可能维持偏紧状态

尽管农产品供求中的结构问题的影响已经超越总最问题,但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在较长时期内,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在总体上将会保持偏紧状态。主要原是:

(一)在中长期内我国农产品需求仍将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推动需求增长的因素也将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近年来,人口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甚至对粮食等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均动物性产品消费量的增加,会带动社会对粮食间接消费量的扩张;表现为社会对口粮的需求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对工业用粮特别是饲料粮的需求量会迅速增长,从而引发社会对粮食需求总量的不断扩张。况且,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引发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主要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社会对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产品新的用途不断得到开发,由此导致农产品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形成和扩张。当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农产品能源用途的开发,是最有可能引发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即使撇开相关国内需求的直接扩张不说,国外相关需求的增长也会通过影响国际市场的粮食或农产品价格,而间接推动我围粮食出口需求的扩大。

(二)从中长期角度看,今后我国稳定和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将会不断加大

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正在显著增强,耕地和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配置和现有的资源利用方式,都构成了对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硬约束;二是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的状况,也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供给的增长和农业结构升级,三是今后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增加,日益受到市场的考验和农业比较利益的约束。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户已成为利益相对独立的微观群体,产业盈利能力和比较利益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农户资源配置和产业选择的主要依据,从事农业经营的企业就更是如此。而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提高农业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水平,其难度将越来越大。甚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粮食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下降的压力很可能不断增大,这会对增加农产品供给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情况尤其如此。此外,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结构转型的现实特点,也导致增加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相应增加。如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正处于由分散饲养向集中饲养,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饲养、副业化饲养向专业化饲养的转型阶段。尽管从长期趋势来看,转型的方向是明确的,但在特定时期内转型的速度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在部分时期内转型过程出现一定的反复也是可能的。

(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粮食等传统农产品增加供给的难度更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的阶段。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工业化、城镇化,甚至农业结构多元化争资源、争要素的矛盾将会日趋激烈,由此必然形成对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传统的主要农产品增加供给的强大制约。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农产品消费需求总量扩张的同时,对需求弹性较高的非传统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会更快增长,甚至导致牛奶等传统的非主要农产品逐步转变为主要农产品。为满足这些非传统或非主要农产品迅速扩张的需求,增加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往往会导致粮食等传统的主要农产品稳定和增加供给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为这些非传统或非主要的农产品生产,会通过土地占用、资源竞争,挤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比如,从一定意义上说,棉花单产水平的提高,就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为它有利于节约棉花生产用地,以便腾出更多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在棉花单产既定的前提下,对国内棉花需求的扩大,会通过市场价格效应,挤占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水资源,甚至劳动力等。

(四)影响我国粮食乃至农产品增加供给的不确定因素,正在明显增加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通常呈现出“两年增产、一年减产”的周期性波动,这与气候因素和粮食价格的周期性变化有密切关系。但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同粮食产量的上述波动周期遭到破坏,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为止出现了连续5年的粮食减产。此后,从2004年开始,又出现了连续4年的粮食增产。但这种粮食增产形势源于政府对粮食生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超常重视,高密度地出台了诸多有利于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最近几年来,粮食价格的总体形势较好,特别是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带动了国内市场粮价的提高。今后这些非常规因素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在总体上很难长期维持像最近几年这样的状态。今后惠农政策的力度可望不断加大,但其中惠及粮食生产政策的实施力度能否像最近几年这样,长期保持年际增量的状态,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伞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加,导致粮食乃至农产品减产的可能性和产量增减的不确定性,都会相应增加。近年来,重大动植物疫病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的提高,国外绿色壁垒、国际贸易摩擦事件和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都会构成妨碍农产品增加市场供给的不确定因素。加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地的空间分离程度将会不断扩大。由此不仅对加强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流通环节影响农产品增加供给的不确定因素相应增加。

三、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正在显著加大,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出现大涨大落的风险也在明显增加

(一)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格局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实现供求平衡的难度显著加大

基于前文分析,紧平衡很可能成为较长时期内我国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常态。因此,对当前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如果仅像20世纪90年代末期那样说是“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则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常年偏紧,歉年有缺,结构性矛盾突出,不确定因素增多,主要农产品实现供求平衡的难度加大,特定农产品供求平衡出现异常变化的风险明显增加。”

主要农产品实现供求平衡的难度加大,原因大致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总量平衡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迅速凸显;二是今后我国农产品供求增长和供求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性都在显著增强,由此进一步增加了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以至于部分农产品的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问题很容易交替发生。即使是像牛奶这样长期被认为供给严重短缺的农产品,也时常面临暂时性.阶段性的相对过剩问题。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形势发生重大阶段性变化,进入价格波动幅度放大或波动频率增加的阶段

如前所述,今后在中长期内,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将会维持长期偏紧格局。因此,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在总体上将会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今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会是一路坦途,也不意味着在任何时点我国任何种类的主要农产品都会保持供给偏紧的状态,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由于农产品供求和供求结构变化的不确定性都在显著加大,农产品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也将显著增加。如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没有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将很容易出现脱销断档的问题,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将很容易出现大涨大落的现象。

近年来,影响农业的极端天气灾害和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且大多具有随机性大、转折突发性强的特点。这实际上提醒我们,拓展农业发展的思维空间,甚至多一些逆向思维是必要的。在周期性因素和新需求扩张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导致农产品供给缺口相对较大,故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是必要的;但是,在此背景下,很容易因为惯性思维,进一步放大对未来农产品供给短缺的预期,从而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在社会普遍预期农产品价格进入上涨通道的前提下,如遇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迅速下跌,更容易出现农民农业收入的萎缩或增速下滑问题,挫伤农民增加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使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陷入措手不及的状态;如遇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更可能影响农民生活和农业支持政策的稳定性,妨碍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此外,在社会普遍预期主要农产品供求将长期维持偏紧格局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在增加特定农产品供给上用力过猛或用力过于集中,很可能导致特定时期特定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出现异常变化,甚至加剧特定时期特定农产品供给的短期过剩和价格下跌问题,导致因此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大幅度增产之后,由于粮食连年高产,随之而来出现了粮价长期低迷的问题。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深思。2008年元月,在国际粮价继续上涨的同时,国内市场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价格出现了小幅回落,在全球粮食供应趋紧的同时,国内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的问题或粮食“无价无市”的现象。这表明,上述问题的出现,不仅在总体上是可能的,在局部地区或部分时期已经成为现实。

鉴于农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和价格的迅速上涨,可能对城市农民工和低收入阶层的正常生活、对城市社会稳定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减少这种负面影响,采取必要的临时干预措施,甚至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在此背景下,也容易因为贪恋行政手段的速效作用,疏于建立稳定增加农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轻视行政干预对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破坏作用,从而导致政策操作失当或非常措施经常化,人为放大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波动。在此背景下,也很可能为迅速缓解某种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短缺状况,使政府对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支持过分偏向于该种农产品。过分偏离其他农产品,从而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受到动摇,使政府行为对资源流动和重新配置的影响过度,导致不同种类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短缺和供给过剩交替发生,使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陷入被动,缺乏前瞻性。尤其是在社会普遍预期农产品价格进入上涨通道的前提下,如遇主要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与通货膨胀“碰头”,政府很可能“被迫”出台农产品价格管制和限制农产品出口等措施,从而扭曲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导致在农产品成本提高的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受到打压,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水平的提高。尽管在非常情况下临时采取这些措施,或许有其必要性;但采取这些措施的时间如果过长,其结果将是损害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成长,导致农产品供给的减少,扩大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供给缺口,进一步形成支撑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可见,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出台限制农产品出口和实行农产品价格管制的措施,尽管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平抑农产品价格的效果,但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由此形成的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充其量如“扬汤止沸”,甚至会助推农产品价格的长期上涨。此类措施只能属于非常措施,应该慎用。只有切实加强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和流通能力建设,才能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