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Elizabeth A. Hanley,Aesthetics and Sport in the Olympic Flame Torch Rela:An Historical Analysis from 1936-1996,Olympic Perspectives: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Olympic Research,1996,p227-236.
[48] Karl Lennartz,The Story of the Rings,Journal of Olympic History,2002 (1):29-61.
[49] John Rodda,Splendour and symbols,Olympic Review,1996 (10):7-12.
[50] Bill Mallon&Ian Buchanan,To No Earthly King…,Journal of Olympic History,1999 (3): 21-28.
[51] Karel Wendl,The Olympic OathA Brief History,Citius, Altius, Fortius, 1995 (1):4-5.
[52] Lord Philip NoelBaker,Olympic ceremonial,Olympic Review,1981(163):297-299.
[53] Juan Antonio Samaranch,Protocol and Olympism,Olympic Review,1978(124):92-94.
[54] David Wolper,The 1984 ceremonies,Olympic Review,1984(201):508-509.
[55] JeanLouis Meuret,Defending solemnities,Olympic Review,1972(56-57):258-262.
[56] Roberta J. Park,Cells or Soaring?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Visions of the Body,Athletic,and Modern Olympism.,Olympik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lympic Studies,2000(9):1-24.
[57] William J. Morgan, Coubertins Theory of Olympic Internationalism:A Critical Reinterpretation,Critical Reflections on Olympic Ideology: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Olympic Research,1994, p10-25.
[58] Nicholai Guerguiev,Tradition and protocol ceremony, Olympic Review, 1971(49):559-563.
[59] Thomas Alkemeyer & Alfred Richartz,The Olympic Games: From Ceremony to Show,Olympik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lympic Studies,1993(2):79-89.
[60] Miquel de Moragas & John MacAloon & Montserrat Llines (Ed.),Olympic Ceremonies: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Cultural Exchange,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lympic Ceremonies,BarcelonaLausanne1995, Lausanne: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1996.
[61] Kang Shinpyo & John MacAloon & Roberto DaMatta (Ed.), East/West and South/North:The Olympic and Cultural Exchange,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lympic and East West and South North Cultural Exchange in the World System,The Institute Ethnological Studies,Hanyang University,1987.
[62] 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63] 马岳良:《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文化特点及启示》,《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5期,第33—36页。
[64] 张颖:《当代艺术中的“冷抽象”风格对团体操设计的影响——解读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6期,第29—32页。
[65] 林惠芬、朱寒笑:《奥运会开幕式音乐编排和效果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7期,第39—40页。
[66] 1908 London Official Olympic Reports. http://www.aafla.com,2006-02-25.
[67] 1932 Los Angeles Official Olympic Reports. http://www.aafla.com,2006-03-23.
[68]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思想—主席—成就(上卷)》,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98年,第123页。
[69] 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70] 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杨德友、董友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71] 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三联书店1995年版。
[72] 蒋述卓:《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4] 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76] 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77] 王岳川主编:《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 吴爱丽、吕学峰:《宗教深思 艺术浅唱——宗教与艺术的哲学话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 宗白华:《西方美学名著译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0] 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版。
[81] 叶继元:《学术规范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关照》,陈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 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三联书店2006年版。
[84] 任海:《运动员在21世纪奥运会中的地位》,《体育文史》1996年第1期,第36—38页。
[85]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第5—20页。
[86] 贾爱萍:《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教育与体育背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300—301页。
[87] 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理想》,《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5期,第45—49页。
[88] 陈纬华:《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52—56页。
[89] 程大力、周西宽:《脱胎换骨太阳——论奥林匹克的现代文明原则和普世思想》,《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4期,第19—22页。
[90] 董小英、李其、师曾志、余艳、陈文广、马张华:《奥运会与国家形象:国外媒体对四个奥运举办城市的报道主题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第1—9页。
[91] 余虹:《天地人神的游戏与人的狂欢——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与奥运精神》,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4447,2009-02-14.
[92] [法]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9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94]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95] [美]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译新、汪培基、张泽石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96] [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7]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思想—主席—成就(中卷)》,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98年版。
[98]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百年:思想—主席—成就(下卷)》,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98年版。
[99]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0]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