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现代奥运会开幕式历史演进的研究
15707700000008

第8章 开幕式各纬度的发展变化——分析与讨论(3)

第一,以国家为单位来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主义,在现代社会具有合理性;第二,作为新生事物,开幕式从古代奥运会中学习和借鉴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形式;第三,顾拜旦对开幕式影响深远;第四,虽然强调了开幕式的世俗性,但此时的开幕式与宗教的关系还很密切,甚至其唯一的文艺表演——大合唱也充满了宗教意味。在探索如何用世俗化的方式获得类似宗教感情方面,尽管顾拜旦已经给出了“艺术取代宗教,审美创造崇高”的目标,但由于历史条件以及地域等局限,开幕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五,除了纵向上对古代奥运会的批判继承,此阶段开幕式对世界博览会和1906年届间运动会的横向借鉴也不容忽视。此后的三个阶段,随着开幕式日益成形并发展壮大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件,这种横向借鉴已然变换了位置;第六,因为是仪式,所以此时的开幕式不需要彩排。即使不成功,也没有人怀疑其效力,这是仪式的特点之一,与后来的文艺表演截然不同。

(二)1920~1936年:战争夹缝中的突进

二十年代是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中对比最强烈的阶段之一,这是因为顾拜旦要尽其所能让国际奥委会跟上历史的步伐。拥有自己文化的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国际主义确认了自己的独立性。顾拜旦认为奥运会不应该仅仅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表演,在4届奥运会后,他还不停地强调对庆典的精挑细选。

1914年在索邦举行的纪念大会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权宜年代结束了。体育运动在全球普及,人们对体育运动表示的关注日益增多。本阶段开幕式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维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图15所示:

(1)纵向方面奥林匹克运动标识得以全方位和立体化发展,同时,开幕式空间逐步规范,增强了仪式的效力。这些变化发生在对上一阶段基本框架的继承和发展中,仪式意味得以传承和积聚;(2)横向方面,文艺表演随着媒体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异军突起,从侧面加强了仪式的效力。在本阶段最后一届奥运会上,二者借助国家的强大力量,同时达到了开幕式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图151920~1936年开幕式基本结构图

1仪式结构的完成

社会文化活动是不断创造意义、利用意义、规定意义又被意义所规约的过程,因此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顾拜旦是一位善言词、重形象的人,会歌和入场式等还不足以构建他心目中完整的奥林匹克世界。在这个阶段,国际奥委会要实现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统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自己的标识。

象征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外在事物,暗示着更深层的意义。理解象征有两个关键因素——意义和意义的表现形式。在开幕式中,奥林匹克运动持续不断地涌现着新形象和新标识,它们以可以感知的形式,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

(1)奥林匹克会旗

1914年6月17日在索邦举行的纪念仪式上,由顾拜旦设计的奥林匹克会旗第一次亮相,并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第一次升起。

人类之所以创造各种各样的符号,主要是为了把一个复杂或者抽象的事物或意义用简单、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奥林匹克标识就具有这样的作用。首先,相对于它要表现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主义,它有一个可被感知的简单形式;其次是它具有表现能力,简单明了的形式包含了深刻的内在寓意。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取决于形象的符号化,白底加上蓝、黄、黑、绿、红五色互相套接的圆环,标志着五大洲团结在奥林匹克主义周围,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功。象征越是来自人类经验的共同积淀,对它的接受就越是广泛和固定,在经历了一战的浩劫后,人类最终又返回到和平和团结的象征上来,而且日益发扬光大。从此,在开幕式上升起奥林匹克会旗成为最能代表奥林匹克运动身份的标志之一。

(2)和平鸽

1920年,奥运史上的第一批和平鸽系着参赛国国旗颜色的飘带,带着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腾空而起,翱翔蓝天。从此,放飞和平鸽成为历届开幕式必不可少的传统仪式,这不但使得场面更加壮观和好看,而且传递了奥林匹克运动深刻的和平思想。

(3)运动员宣誓

古代奥运会有运动员逐个宣誓的仪式,誓词是:“保证不用不正当手段取胜。”这也可以从古代找到渊源。那时,参与者在体育比赛中将他们的身体献给了宙斯。宙斯有两个形象,一个位于神庙,另一个形象则有所不同,手持霹雳闪电,让人顿生敬畏之心。在它之前,即将参加奥运会的裁判和运动员要庄严宣誓。之所以称其为誓言,是因为它是一种宗教形式的许诺。现在的宣誓则由宗教许诺变成了像诺言一样的法定的社会许诺。

1913年,顾拜旦移植了古代奥运会的方式并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决定从1916年第6届奥运会开始(后因一战,顺延至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增加运动员代表宣誓仪式,作为对运动员的一种教育手段,“使荣誉的观念成为一种奠基石,引导他们走向真理”。

早在1906年,顾拜旦就阐述了将运动员宣誓列为开幕式内容的想法。在他看来,就运动员的业余地位而言,这样的宣誓比其他的控制手段都更重要。这种宽松的被运动员认可的约束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他当然知道有违反情况存在。然而,与规则紧密联系的公开誓词,对顾拜旦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这就是他为什么坚持运动员要在开幕式上宣誓。当宣誓运动员手握自己国旗进行宣誓的时候,其他国家的旗手在其身后围成半圆,放平旗帜。全体运动员都高举右手,以示支持。

(4)入场式

战后,协约国数以十万计的士兵闲散在军营中,体育是个让他们发泄精力的好办法。1919年协约国间的军事运动会表明“肌肉力量的价值及参加体育的热情并未衰退”,使悲观者哑口无言,也把军事风格带入了开幕式。

1920年奥运会入场式上,法国代表团在路过主席台的时候进行“奥林匹克敬礼”,即举起右手,这后来成为了一个习惯,直到二战。

1928年奥运会入场式中,希腊第一个入场,作为传统被保留了下来。之后,根据荷兰字母顺序入场,举办国根据战前的习惯最后一个入场。入场式的顺序从此成为传统。在路过主席台时,旗手降低旗帜到胸前平行位置,对贵宾行礼,举牌手则将牌子的正面转向主席台。

军事化风格几乎充斥着整个入场式的全过程,见图16~18,不只是队伍的行进大多严格按照军队的标准精准进行,而且如1932年冬奥运会的举牌手是童子军,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很多政要显贵都身着军装出席。考虑到当时很多运动员都是军人出身,这样的风格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届奥运会上,举牌手身着白色服装,腰系五环色腰带;旗手身着深蓝运动夹克,白色裤子;运动员一般身着制服。后来,顾拜旦关于运动员身着运动服入场的愿望越来越不被重视,各队都身着最时髦的服装相抗衡。

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开幕式中,运动员代表国家和民族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入场式俨然如同“军事表演”:各国方队编成整齐的方队,身着制服,走过主席台。整个过程伴随着节奏强烈、强劲有力的普鲁士进行曲。压轴入场的德国代表团身着“闪亮的白色”。白色是洁净和净化的颜色,显示了本届开幕式的主题,是死亡与重生的标志。在基督教中,白色标志着新生命的诞生。人们对此种意义都非常了解,白衣运动员变成了标志性的复兴和新纳粹国家的重生。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此阶段出现的冬奥会的入场式。虽然采用了与夏季奥运会一样的庄严仪式,但大概是由于开幕式后就要进行比赛,运动员们大多身着比赛服,拿着比赛装备和器材,使得冬奥会入场式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情,见图19,这种情形持续到了六七十年代。

总之,在这一阶段,入场式的顺序和风格得到了完善。

(5)圣火

火,是人类文化的第一个成就,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祭祀众神时,尤其要点燃圣火纪念普罗米修斯。他们烧的不只是动物,还包括丝织品和宝石,为的是让它们的气体能够升高,到达神灵那里。此外,为了便于人们辨认自己的城邦,人们在圣坛上燃起火炬,给人们指引方向。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和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祭坛上总是圣火长明。除了在三月火种暂时熄灭以打扫、清洁祭坛,奥林匹亚城市公共教堂里的火苗常年不熄。古希腊人还认为火是洁净的象征,与神一样至高无上,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同样敬重火。奥林匹克圣火与古代奥运会宗教仪式的祭祀之火有某种潜在的联系,颇具异曲同工之妙。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协约国将士,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会场中首次点燃了焰火。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第一次在马拉松塔点燃了奥林匹克圣火,见图20。这个想法来自其设计师杨·威尔斯(JanWils):“为了让人们知道奥运会在哪里举行,马拉松塔白天将放出烟雾;晚上则点燃熊熊火焰。”顾拜旦本人十分偏爱“夜间联欢”,他认为“现代烟火技术为此开辟了前所未料的潜能”。他在讲话中常常使用“火焰”、“光亮”这些字眼。其实,“火”这个因素早在首届奥运会上就已经出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纪念古代奥运会,也因为火是复兴与净化感情的标志;同时,它还为黑暗中的人们指明方向,更用其温暖将人们聚拢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1896年和1906年的火炬游行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的原因。

图20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体育场夜景

虽然当时的火炬燃料落后,火炬台设计平平,点火仪式也很简单,但每届奥运会都要在主会场点燃圣火,以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当绚丽的焰火燃起时,场面壮观而庄严。

(6)圣火传递

虽然在古代奥运会中没有与火炬传递明确对应的仪式,但古希腊祭祀前要进行短跑竞赛。参赛运动员中,谁先跑到祭司前接过火把,将火神普罗米修斯像前圣坛上的圣火点燃,他就是胜利者,会被人们视为英雄而受到尊敬。后来,短跑竞赛逐渐演变为体育竞技大会,而圣火点燃仪式也伴随着体育竞技大会一直延续了下来。

以历史为基础,深深景仰古希腊文化的卡尔·迪姆使这项传统旧貌换新颜,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创意——圣火接力。迪姆认为,奥运火炬应该由身着古代服装的女祭司们主持,从穿过奥林匹斯山的阳光中引燃,并举行一个专门的仪式。点燃的圣火在到达会场之前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国际旅程,最后还要跨越整个举办国,终点是奥运会的主会场。在奥运会举行期间,圣火一直燃烧。火炬接力手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并具有一定的声望及影响的运动员或者社会各阶层的代表。柏林奥运会开幕之前几个月,组委会在希腊奥林匹亚组织了隆重的点火仪式。圣火途经雅典、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到达柏林,行程长达3000多公里,约有3000人参加,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促进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传播。这样,自1928年的阿姆斯丹奥运会和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点燃圣火之后,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正式且完整的圣火点燃程序终于出现了,成为以后历届开幕式必不可少的内容。迪姆伟大的创意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并将其固定为开幕式的组成部分,写进奥林匹克宪章,成为此后每届开幕式上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之一。

顾拜旦去世后,在历届奥运会圣火点燃之后,持火炬的运动员都要首先绕顾拜旦墓碑一圈,以示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的崇敬。

(7)体育场

作为开幕式的空间维度,体育场从一开始就承载着崇高的意义。首届奥运会的体育场座落在阿克罗波利斯(Acropolis)山的背景之中,见图21~22;1908年,体育场第一次向观众提供了钢结构的看台,气势颇为恢宏;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是实现顾拜旦理想的重要里程碑,瑞典人以北欧风格设计了美观实用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外观酷似中世纪的城堡,看台由花岗岩砌成,至今仍在使用。1956年,那里举行了第十六届奥运会的马术比赛;1958年,举行了欧洲田径锦标赛;1970年,举行了欧洲杯田径赛。

图211896年雅典奥运会体育场外观

图221896年雅典奥运会体育场内场

安特卫普奥运会主体育场第一次使用了400米的标准跑道,标志着体育场走向规范,之后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也都在相同规格跑道的体育场上进行,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开幕式的空间规格;1924年,扩建的科龙博体育场在主席台上方修建了顶棚;192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造型美观,布局合理,马拉松塔屹立在马拉松门附近,高46米,在顶端有4个阳台,是吹响比赛开始的喇叭声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单元。正是在马拉松塔上,奥林匹克圣火第一次被点燃了。这时的体育场,已经逐渐成为开幕式不可或缺的场景。

体育场是比赛的地点,也是开幕式结构的空间维度,让人们回想起了古代。那时,祭坛是圣地上最基本又必不可少的建筑,其重要性远胜于界石、树木和山泉,因为这是祭火燃烧之处。祭祀时,人们环祭坛而立,祭司则将牺牲放在祭坛上烧烤,洒酒使火焰腾起,将所献之物直送天宇。坛火由专人照看,昼夜燃烧。祭坛的建立和坛火的点燃是一个新城邦创立的标志,是其象征中心。这些也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了现代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在一战和二战之间,作为仪式空间纬度的体育场在开幕式中日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开幕式氛围的营造作用重大,也日益成为历届奥运会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