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02

第2章 会学习的孩子最优秀(1)

只有优秀的家长才能教出优秀的孩子。孩子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习,孩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人生最需要的知识或能力。所以优秀的家长会注重开发孩子的学习力,为孩子未来成为优秀者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在未来让孩子成为最有出息的人。父母这样教,孩子才会最优秀!

谨慎对待孩子的分数问题

对于教育在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孩子而言,一两次考试成绩不让父母知道并没有什么,但如果孩子连自己所面临的小小挫折都无法勇敢去面对的话,无疑父母的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孩子日后也很难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现代的一些教育学家对孩子的考试分数有了新的主张,他们认为分数,仅仅是个人学习水平的一个参照。但是对很多学生、父母、老师来说,却成了一种经常会遇到的“分数挫折”。孩子为之忧心忡忡,父母为之心急如焚。可是,很多父母都忽视了,除了一些选拔性的考试分数有其特殊意义外,其他阶段性的考试都只是对孩子在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一个大致评估。它只跟孩子有关,让孩子知道在这一阶段学会了多少知识,给孩子一个关于学习情况的反馈。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分数完全符合一般意义上对隐私的定义。考试得了多少分,完全是孩子的隐私,他们有权利选择是否透露给别人。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幼儿园奖了一颗五角星星,他们会得意半天,早一期入少先队他们觉得无比的光荣,考试考好了更是会邀功请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感到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青春期心理闭锁的影响,希望父母最好少管自己一些。尤其是会吸引父母极大关注的名次和得分,当然还是不说为妙。孩子考得好可以没事偷着乐,一旦考砸了也不至于要在家里“夹着尾巴做人”。弄得孩子考好了可以兴高采烈地宣布成绩,考砸了就想以隐私为由来当挡箭牌。

逃避、退缩和幻想,是“分数挫折”的消极表现。所谓的挫折,其一是指个体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的情境,就是个体动机性行为遇到困难、障碍,致使行为失败或不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情况;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个体在以上的这种情境中,其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目的无法达到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与心理状态。

挫折的产生必须具备一些条件,首先个体必须具有某种动机,为了实现这种动机,个体会出现欲求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手段或行动,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要取得好成绩。然后就要有挫折的情境,即在行动过程中,确实遇到了阻力、干扰等困难,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又暂时难以逾越的障碍,也就是考砸了。而且孩子对挫折情境也有所知觉,继而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使其产生了紧张的状态和情绪反应。一个人对挫折情境已经知觉到和体验到,如果无动于衷,毫无反应,或者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他就没有挫折。只有那些对挫折情境不仅已经知觉、体验到,而且在情绪上有反应,出现紧张的心理状态的人,才真正产生了挫折。

在遭受挫折以后,孩子通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一种是攻击,或是发脾气、砸东西、抱怨、迁怒于他人;一种是合理化,就是千方百计找理由,比如试卷太难,临场发挥失常;还有就是逃避,否定自己、压抑自己,使自己变得冷漠,这是最要不得的。

作为父母来说,当孩子面临考试不理想,可尝试采取以下的办法:

1.先猜测出结果再说话

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表现,与平时对照,不用具体问分数,一般父母看到孩子的脸色,就能猜出十之八九。

2.父母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决不能一开口就问分数问题,要像平时一样让孩子做功课、休息,等孩子先开口说分数的问题。这是考验你耐心的最好时刻。谁先开口就说明谁的压力大。如果是父母迫不及待地问,那么无疑孩子的压力有一大半是你们的“功劳”。

3.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态度

孩子说分数的时候,父母切不可大惊小怪,要表现出自己知道了,尽管孩子考得不太理想,但还是可以接受,或者对孩子说:“这没有关系,只要记得努力就行了,任何人都有出错的时候!”

4.父母要适当地安慰孩子

如果孩子很内疚,你要不以为然地说一些理由,帮他进行合理化,或耐心听他倾诉,安慰他。让孩子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然后再客观地找出挫折的原因。

5.鼓励孩子变压力为动力

在经历挫折之后的一个月内,孩子一旦有任何方面好的表现,都要及时加以肯定、主动赞扬,鼓励其将挫折转变成动力。

由此可见,父母们最好将这柄能刺伤孩子心灵的利剑妥善保管,先培养孩子勇于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勇于将自己的成功、失败都主动地与家人分享,这远比一分两分、一名两名的起伏更为重要。孩子有了良好的心态,有了比同龄人更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帮孩子轻松应对考试

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对孩子的注意、回忆、思维等产生不好的影响,影响孩子的应试能力与真实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连一些很简单的题目都解答不出。要想让孩子考个好成绩,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接触焦虑的情绪。

刘伟小学时学业一向优异,直到升到某重点中学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刘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她时常担心不能一如既往地处于领先地位,于是更加刻苦地学习。每天她从教室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教室,放弃了所有娱乐和社会活动,情绪十分紧张。开始,她还能正常地参加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但由于长期的紧张、担忧,渐渐地大脑中只被一个念头占据着——“拿不到前三名怎么办?”久而久之,刘伟没心思看书,没心思听课,就连吃饭也是心不在焉,而且晚上常常失眠。结果刘伟从一个学习优异的学生发展到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只得休学在家。刘伟的问题出在哪儿?她的失败就在于她过于看重考试,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焦虑过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正如故事中的刘伟一样,非常害怕考试,严重的甚至达到恐怖的程度。他们在考试前或考试中,心理极度紧张,大脑思维活动水平低下并伴有呼吸紧促、出汗、发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等生理反应,严重的还会在考试前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考试是一种紧张的学习活动,孩子在面临这样的情境时,往往会产生考试焦虑。焦虑指的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情绪反应,用通俗的话来讲,它和忧虑、紧张、担心的意思有些相近。适度的焦虑、紧张可以促使人学得更主动,更抓紧时间,更集中注意力,更讲究学习效率,这种紧张是积极的,但如果焦虑水平过强,就会给考试或日常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过度的紧张使人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情绪波动较大,思维迟钝。那么父母应当怎么帮助孩子对付考试焦虑的问题,从紧张的情绪中缓解出来呢?

1.要让孩子端正对考试的态度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考试是一次再学习的机会,是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知识的途径。考试并不是在衡量一个人聪不聪明,也不是一次考试就定终身,它只是告诉你最近所学的知识当中,你哪些掌握得不够,哪些则不错。所以不要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也不要毫不重视。

2.要让孩子抱有恰当的期望值,树立正确适当的目标

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有待改进,要知道自己这门课学得程度如何,要清楚按照自己的正常水平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绩水平。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绩有适当的期望标准。

3.父母要让孩子有良好的身体准备

考前的身体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身体状况不好,没有清醒的头脑,成绩自然不会理想。即使在复习迎考阶段也不要“开夜车”。每天必须保证有7~9小时的基本睡眠时间,才能保持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对复习迎考要有认真的态度,但也不要排斥适度的休闲娱乐活动。一般早上6∶00~7∶00,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晚上7∶00~10∶00,这些时间段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工作效率极高,所以这几段时间也要好好利用。最后,充沛的精力除了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保证,还要有足够的能量给予补充。尤其是在复习迎考阶段,除了体力消耗之外,脑力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因此,除了一般的日常饮食之外,适当补充一些健脑的食品,对于高效的学习会有一定帮助。

4.父母帮助孩子做好复习工作

首先,父母要提醒孩子做全面复习,不要存侥幸心理。有的孩子在考试前喜欢猜测“这个内容老师会考吗?”或者存着侥幸心理,对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就不加以复习了。等到考试中碰到问题的时候,自然会紧张起来。所以,孩子全面复习做到心中有底是保证考试时心情稳定的前提。

然后,父母要让孩子做到归纳总结,力求融会贯通。复习时要将所学的内容贯穿起来而不是像碎片一样。融会贯通之后的知识在提取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总之,这样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在考试前充分做好态度上、认识上、身体上与知识上的准备,他们就不会再害怕考试了。

帮你的孩子成为记忆超人

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孩子把已知的知识经验与眼下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这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并把新知识有序地纳入记忆的网络,易于巩固。

记忆是一种心理的功能,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使人们对于记忆的了解越来越多,与之相应,我们参考这些研究结果提高自己的记忆力的可能也越来越大。美国心理学家胡德华说:“凡是记忆力强的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要想树立起这种信心就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记住!”当孩子表现得对能否记住缺乏信心时,父母可以鼓励他回忆过去的成功经验,如“我几岁的时候就能背许多唐诗”。当这些过去良好的记忆形象再次浮现时,就会增强孩子“一定能记住”的信心。

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谈谈关于记忆的一些小窍门。

1.有的放矢,要让孩子明确记忆目标

据说古时候,有的人记忆力极好,甚至可以把文章倒背如流,过目成诵。可是郑板桥却看不起这种人,把他们叫做“没分晓的钝汉”。怎么叫没分晓呢?就是不分主次、轻重,不管有用、无用,一股脑儿全都背下来。读书学习并非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大脑,想记住什么,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意图,通过一定步骤、方法来进行,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记忆效果。比方为了考试去看书,肯定要比随便翻翻记得牢。所以,明确目的是提高记忆力的重要前提。

教材和笔记中很多详细的说明性文字、同一类型的很多道习题、非重点的内容、可以根据其他公式推导出来的那些较复杂难记的公式等,都可以忽略不记。这样,就可以拿出主要精力记忆那些对考试来说最重要、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材料。许多公式、定义、定理、定律是精髓和本质所在,要理解,也要牢记。它们往往能以一当十,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有些人对一些难题过程和答案也要强行背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学习好的人,记忆力强的人,往往善于抓住重点,抓住精髓,善于组织材料。

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目标,是成功地改进记忆效能的一个前提和基础。记忆时有目的地记,采用一定方法地记,比没有目的、不采用一定方法地记效果好。研究表明,在识记某种材料时试图回忆,即在学习中不断自问自答,可以增加长时记忆的效果。把全部学习时间的80%用于试图回忆,记忆效率是最高的。试图回忆之所以能提高记忆效率,其原因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都处在积极学习状态,有明确的记忆目标。

2.让孩子确立记忆目标的技巧

其中的关键是要让孩子学会安排记忆进程,把长远目标划分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一个一个地跨越。每当孩子达到了一个近期目标,就能增强信心,改进记忆效能,提高记忆速度。当达到了所有的近期目标后,处心积虑所要追求的长远目标也就胜利在望了。而对长远目标的靠近,无疑会更强有力地刺激记忆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就拿学习英语来讲,如果孩子笼统地确立一个目标,将来出国深造——实在会令人感到前途渺茫;如果确定不同的近期目标,先完成容易的部分,如每天学习10个单词,进而掌握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就会使人感到信心十足,感到学习语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工作。每一次克服了困难,每一次获得了成功,孩子的自信心便会随之增长,而自信心同时又鼓舞着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记忆活动,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化整为零,使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不断地刺激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孩子给自己提出一个记忆目标,充分利用有意义记忆,可以使记忆效果大大提高。

3.让孩子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有的孩子喜欢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强化记忆,结果花时不少,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与不理解所要记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心理学认为,孩子的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形式,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记忆在全面性、速度、精确性和巩固性方面,比机械记忆效果要好。因为孩子积极地用脑去思考、琢磨、研究、领会所要记的内容,他们才能将材料与已掌握的知识融为一体,加深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只是死记硬背,那是费力不讨好。孩子要尽可能“先理解,后记忆”,而不要从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死记。

4.让孩子了解人的4个记忆高潮

生理学家研究认定:人的大脑功能有四个记忆高潮,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轻松自如地掌握、消化和巩固知识。

第一,清晨起床后。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没有新的记忆干扰,此时记忆印象清晰,学习一些难记忆而必须记忆的东西(如语言、定律、地名、事件等)较为适宜,有时即使强记不住,大声念上几遍,记熟的可能性也强于其他时候。这是第一个记忆高潮。

第二,上午8点至12点。这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脑具有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记忆和处理能力较强,此刻是攻克难题的好机会,应当把握战机,充分利用大脑兴奋来攻关。

第三,下午6点至8点。这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习过的东西,加深印象,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第四,睡前1小时。这是记忆的第四个高潮。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5.让孩子“吃”出记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