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23

第23章 有责任心的孩子才会最优秀(4)

有的家长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任务,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家庭不积极配合,效果就不理想。因为家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家长与孩子的亲缘关系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家长与孩子的共同生活有利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

历史上也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文章,家长应尽可能地利用起来,既能增长孩子的知识,又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不但促进孩子的品德发展,也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除了言传,身教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父母应跟孩子一起参加爱国主义的实践活动。应积极参加抗灾救灾、扶危济困、希望工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祖国统一等各种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家长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不要狭隘、“近视”。精力、经济的付出,会获得精神上丰富的收获。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出于某些原因,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有看法甚至有些怨气,发表言论应注意场合、态度,免得在孩子心中留下不良的种子。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心理层次上来说,要从培养孩子的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着手。责任感,就是对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有一份责任;对于一个单位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家庭的和睦、幸福,都要有一份责任。责任感的最高境界,就是传统美德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感是形成正确荣辱观的心理基础。

热爱祖国是人类一种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感。做家长的要让“爱国”这崇高神圣的感情在孩子心灵中扎根,形成一种风尚。让民族责任感伴随着孩子成长。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要通过激情、明理、导行,让孩子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好思想好风尚。

从家庭角度来说,要让孩子多读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经常讲一些爱国故事。节假日时,父母不妨多带孩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学校组织集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长要大力支持。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全家人一起去参观,能够看得更仔细,感受更深。

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

父母应该尊重和引导孩子的独立行为,为孩子创造条件,多一点鼓励,不要向他们“泼冷水”。家长们应让孩子更自立,可以让孩子本有的生存本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孩子具有独立的生存意识,2岁多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再比如,孩子幼小的时候喜欢和妈妈一起睡、玩耍,但长大一点,他们就开始不愿意这样做了,他们有自己的自我意识、活动了,这是人的本性使然。生物界经过上千年的优胜劣汰的发展而来,生存本能使得人类具备独立的素质,不能自立的物种都已经被自然界所淘汰了。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不能自立,竞争力不如父母之意等情况,这与孩子的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孩子很多珍贵品质无意中被父母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毁灭了。因此,我们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

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非以下几点: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尊重孩子的本性、既重视孩子的聪明又重视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但同时我们很多父母却在毁灭孩子珍贵的生存天性——独立意识。

有一位英国心理学博士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孩子就会越成功。但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孩子要求独自出门去上学,父母千叮嘱万嘱咐:马路很危险,会发生车祸、会有骗子。把孩子视为弱者,孩子很容易担惊受怕,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懦弱,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称的“退缩行为”。一位心理专家认为,这样的人轻者是碌碌无为的生活弱者,重则会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患者。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决定了他将是怯弱的、不能自立的。要毁灭孩子的珍贵天性很容易,虽然不是出于本愿,但父母经常在无意中毁灭着孩子本应有的勇敢和独立,毁灭着孩子的生存本能。

镜头二:一个小孩子独自嬉戏不小心摔了一跤,倒地之后并没有哭也没有叫,不料妈妈十分紧张地一边抱起孩子,一边甚至有点凄厉地反复询问摔疼了没有?,反复检讨自己的失职,此时孩子才意识到问题的重大,于是开始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于是开始放声大哭。本来什么事也没有,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也许还可以训练他的独立性,这个母亲硬生生地强化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怯弱。妈妈疼爱孩子天经地义,但爱孩子不能用这种方式。

镜头三:小姑娘兴致勃勃将被子叠好,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妈妈跑过去喊着:“我说你不会叠,你偏要逞能,看!叠得乱七八糟,像什么样子!让我重新给你叠。”妈妈毫不犹豫地把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叠好的被子打开,重新叠了起来。孩子灰溜溜地走到一边,伤心透了,从此不愿再“逞能”。“既然你叠这么好,那以后你就帮我叠吧。”也许孩子当时就是这么“恶狠狠”想的。

家长必须相信,孩子是有天生的生存力的,独立意识不是谁教会的,它是在孩子渐渐长大中自我形成的,上述例子都表现出孩子的这种意识,第一个孩子他要求独立去上学;第三个孩子更是表现出自我料理生活的生存能力,父母没有去引导、鼓励,反而将这种本能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因此,要发挥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具有生存竞争力,上面的现象足以启发我们的父母三点教育原则:第一,不要用“怕”字当头教育孩子,别轻视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以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竞争;第二,爱孩子的目的就是激发孩子的本能,是培养孩子的生存力和应变力;第三,看孩子不要总是看消极面,多看孩子的长处,使家庭教育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独立意识本能地支配着孩子的自立行为,这种力量会慢慢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因此父母要解决的主要是孩子的独立的本能意识。父母应该尊重和引导孩子的独立行为,为孩子创造条件,多一点鼓励,不要向他们“泼冷水”。家长们应让孩子更自立,可以让孩子本有的生存本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首先家长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直接帮孩子解决困难,铺平道路。这有意无意地阻碍了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立行为的发展。比如有些家长喜欢陪孩子做作业,而且家长也习惯在“陪读”时对孩子的作业进一步干涉,这更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意识的加重。家长应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

其次,家长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塑造了一批所谓的“好孩子”、“乖孩子”,就是那些只懂得听老师与家长命令和经验的孩子。但是这往往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有人做过调查,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几乎都不是什么“乖”孩子。因此家长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真乖”,“听话”等评价。反倒是那些上课“调皮”的学生,会独立思考,经常会弄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为难老师,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会是大有益处的。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能玩几次则要父母说了算。

家长应该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

1.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孩子独立做事失败后,不要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者父母干脆包办孩子的事。而是再给孩子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2.给孩子制定一个活动计划

给孩子指定一些家务劳动,但期限不宜过长,一个星期为最好。让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3.尝试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自己独自去上学,带孩子去旅游,或者让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试探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