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27

第27章 懂得感恩的孩子最优秀(4)

只要孩子开始尝试付出,他就会发现:快乐原来如此容易——只要孩子付出,他就可以得到,而且他给予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家长教育孩子,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能够“施”是幸福的,不要计较别人不“施”给自己,不要当弱者。为此,家长可帮助孩子列一张清单,写下孩子觉得他可以做的事情,他可以付出什么,他可以帮助谁,然后在今天就完成其中一件事情,体验自己是否从中获得了快乐。

4.教育孩子端正付出的态度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施与并不是一场交易,不应期待相等的回报:别斤斤计较,要付出便要付得心甘情愿,不要让别人感激。其实老天爷很公平,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是回报不一定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因此无所求的态度才最健康。假如为他人付出时还心想:他应该感激我,我应该得到回报;他应该感到内疚。那根本不算是付出,那是像做生意一样在讲条件。

总之,要让孩子知道,人一定要学会付出。付出才产生爱,有爱才有收获,只有孩子爱别人,他才会得到别人的爱。付出真诚的心和爱,必会使孩子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时时付出的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带给了这个世界和平与快乐,这本身就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们要记住:选择对你和孩子有意义的事,不要丧失兴趣,尽量与孩子一起参加。家长要想让孩子关心爱护他人,亲身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光靠说教是绝对不够的。

爱心是什么?爱心,是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对人、对事、对物一贯关心的态度;爱心,就是能体察别人的心情,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与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着想,能够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失望之情。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你播种什么,就会生长什么。如果不给孩子播下爱心的种子,孩子肯定不会有爱心的生长。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充满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才能让孩子懂得感恩。

1.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

有人说,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必定会萌生出阴暗的心理,冷酷无情的躯壳内必定包裹着一颗残缺的心灵。

培养孩子的爱心一定要趁早,要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灵中撒下爱的种子,让他具有爱人之心。有专家研究指出,人的品德形成都有一个年龄阶段,越小的孩子越好教育。俗话说:“一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会情感的投入和移位,热爱家庭和周围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一切美好的人、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爱及具体表现,并让孩子尝试用同样的爱心、感情和行为去对待爱他的人。比如说孩子过生日时,我们送给他生日蛋糕,这时,要告诉孩子我们的生日,还要告诉孩子:“你也要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哦,要记得给爸爸妈妈一份生日礼物啊!”到我们过生日时,可提醒孩子,并鼓励孩子为我们做一件礼物,比如手工制作,一幅图画等。这样既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动手的快乐,也会让孩子明白给予父母一份爱心是件更快乐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培养孩子的爱心。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要让孩子主动地从内心深处明白应该对别人有爱心。

2.培养孩子学会爱

当一个孩子学会了去爱别人的时候,他就有了一颗爱心。爱心也就是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广丰富的内涵。孩子从小就会受到各种爱心教育,如尊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善待自然、保护弱小等。毋庸置疑,这些包含着爱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更加友善。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孩子也有,但孩子的爱心表现得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3.给孩子上一堂爱心增长课

孩子的仁爱之心,在3种情况下最容易激发出来:一是对别人的艰难和困苦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同情的时候;再是个人的关爱和救助活动能够得到他人乃至社会肯定的时候;还有是把自己帮助他人真正当成是一种快乐的时候。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帮助才能愿意帮助,让别人快乐才能自己快乐。而“爱心增长课”恰恰起到了这样3方面的作用。

4.多给孩子讲一些爱心故事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承受了太多的爱却不太会付出爱,那么,怎样才能既不受到孩子的排斥,又能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小动物呢?要知道,故事永远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中的内容也常常会被他们当成格言一样信奉。作为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有意识地将包含此类教育意义的故事读给孩子听,比如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这样的方法,孩子很乐意接受,父母也不用费太大力气,同时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爱心活动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通过一些途径帮助孩子找到奉献爱心的机会。比如,帮助邻居打扫卫生,给老年人阅读书报,给小孩当家庭教师,给生病的小孩做玩具,利用假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或者带着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玩等。当然,还有一种获得这种亲身经历的方法,就是参加一个当地或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组织的助人为乐活动,没有比这种亲身经历更能促使孩子产生爱心的了。一个中学生在参加了儿童安居工程建设之后说,她真的学会了在购物甚至在买口香糖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真需要这个吗”?

6.父母要懂得示弱

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做事。家人生病时,给孩子表明,家人需要他的照顾,比如让他削水果、倒水等。平时工作回到家可以直接跟孩子说:“妈妈累了,想躺一会儿,你给妈妈拿一个靠垫吧?”家长时常有意地“懒”一下,有利于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情感。

7.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给我”、“我要”,这是孩子最常说的几个词,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大人们也习惯用这些来证明“人生来是自私的”这个说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自私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条件,只要将自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会让爱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孩子最先学会的话一般是“爸爸”、“妈妈”,这表明在孩子的意识中最先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的爱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但是,作为父母,一定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父母也有享受的权利,孩子也有为这个家庭服务的义务,从而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形成“长辈先用,最后轮到我”的意识;让孩子在学会享受时应首先考虑他人,如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总之,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父母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富有爱心的家庭,同时也给孩子机会让其学习照顾父母、长辈,让孩子明白爱心是相互交流的,不只是单方面的索取。

8.培养孩子关照他人的好习惯

姨母到哈里家做客,哈里叫出自己8岁的女儿泰密,让她向老人问好。随后的几天,哈里将照顾老人的任务交给了泰密。泰密是个很乖巧、很听话、很懂事的女孩,也很乐意照顾老人,但问题是,她以前从来没有照顾过老人,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泰密终于学会了如何关照老人。姨母在哈里家玩得很开心,走的时候摸着泰密的头,不住地夸她是个好孩子,是一个会关照人、有爱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关照别人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孩子的善良、爱心在关照父母、关照老人甚至关照陌生人身上得到体现。在关照别人的同时,也是付出爱心、显示善良的时刻。

总之,作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进行爱心教育,只有这样才有良好的心态去感恩与助人,享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美好!

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作为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同情心,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话他,哪怕是善意的。

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其实要有丰富的善良的情感作“根基”。而同情心则是基本的细胞。面对一些弱势,要有基本的同情心,这是做到感恩的前提。如果没有基本的同情心,感恩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现今许多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舍得花大本钱进行智力投资,可惟独忘记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似乎孩子除了学习外,别的什么都不需要。渐渐地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感受不到爱,更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他们不仅不爱社会,不懂生活,同样也不爱父母,不懂感恩父母。从来没有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不知道为他人做些什么更不要说帮助他人、欣赏他人、感恩他人。殊不知,我们的孩子经常面对的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充斥暴力、毒品、残忍或不公正……这些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缺乏爱心而变得冷酷无情。当孩子所遭受的残忍越多,他们就会越感到苦恼,开始容忍不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负面影响最终会使孩子变得为人刻薄,卑鄙,甚至麻木不仁,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他们同时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在人际交往中,感受不到人间珍贵的友情和同情,也不善于与人相处,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1.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如果在幼儿时期错过了同情心的培养,孩子长大了,变得强壮了,再想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就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弱小者了。对于十八九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渴望长大,崇尚力量,渴望自己的力量被社会承认,一时冲动的暴力事件常常是十八九岁的男孩所为。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同情心得到培养,到十八九岁的时候,就会努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弱小者,并且在未来的人生中时刻准备关怀弱者。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天,妈妈带玲玲在外边玩,一个比玲玲还小的妹妹跌倒了,大哭起来。玲玲的妈妈鼓励玲玲去扶起小妹妹。玲玲帮小妹妹擦眼泪,嘴里还不停地说“别哭了,别哭了,我来和你一起玩”,并把自己手里抱着的一个布娃娃给妹妹玩。玲玲的这种表现就是具有同情心的表现,这与玲玲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玲玲能理解语言,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达时,妈妈就给她讲故事,告诉她痛苦者的感受。当爸爸生病时,妈妈让玲玲帮助拿药、递毛巾,摸摸爸爸是否发烧等,以此来培养玲玲的同情心。玲玲妈妈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两岁多的孩子看见别人痛苦时,会诚恳地去轻拍或抚摸别人,以表示同情。她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安慰别人,如她认为玩具可以解除痛苦,于是便把心爱的玩具送给悲痛者。当她听到故事中小白兔被老狼吃了时,会为白兔而哭。所以父母有责任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2.言教与身教并重

家长要有意识地把同情别人的举动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譬如,亲友或者同事病了,带着孩子去看望;亲朋好友遇到了困难,热心、主动地去帮助解决;看见老人或者小孩走路跌倒了,主动上前去扶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感觉到,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还要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种耳濡目染的效果比给孩子讲大道理、告诉孩子“做人要有同情心”效果强得多。

3.引导孩子同情、关心小朋友

周围邻居的小孩不当心碰痛了,孩子见状却哈哈大笑,此时父母不要责怪孩子“幸灾乐祸”。孩子是被邻居小孩突如其来的表情动作惹笑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当赶紧说:“哎哟,某某小朋友碰痛了,真可怜啊!上回你不当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吗?”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就会止住笑了。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去关心那个碰痛的小朋友,问问他还痛不痛。如果邻居小孩跌倒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把他扶起来。经过几次类似的行动之后,孩子一般对小朋友的苦痛就会比较同情、关心了。

对于孩子表现出有同情心的举动,父母千万不能不加分析便胡乱指责。如孩子在看电视时,看见以强凌弱、坏人欺负好人,心里就难过,甚至流泪,有些父母每每这个时候就骂孩子:“哭什么?没出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同情是一种没出息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麻木,亦就谈不上感恩了。作为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同情心,不要用冷言冷语去打击孩子的同情心,也不要笑话他,哪怕是善意的。

4.要教育孩子爱护动植物

当发现孩子残忍地对待小动物时,要及时给予制止和解释。平时也可把孩子带到动物园、自然博物馆或水上世界去参观,或让孩子自己饲养小动物,让孩子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对小动物的残忍行为。

年幼的孩子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小生命、小灵魂的,也是知冷知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动物、小生物表示关切,很喜欢,甚至把它们当人一样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家长不必去向孩子解释这些动物与人不同,相反,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借此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孩子们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总之,同情心是爱的萌芽,是人类一种很珍贵的感情,它表现在对别人的痛苦表示关心和安慰。自然流露的同情心,不仅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花蕾,而且是和谐社会的温泉,由同情心的养成之水,可能会较顺场地流向学会感恩之渠。所以,父母要重视孩子同情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