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32

第32章 心理健康的孩子最优秀(1)

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3岁看大7岁看老,正确的个性培养对孩子一生成长至关重要!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孩子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孩子的任性,孩子的自私,孩子的虚荣心,孩子的嫉妒心,都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

消除孩子的自负心理

家长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造成孩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些家长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父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滋长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使孩子养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孩子经常穿漂亮的衣服,就会看不起那些穿旧衣服的孩子。

第三个原因是,家长对孩子夸奖过度。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导致孩子看不起别人。如果父母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产生自负心理。

自负的孩子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自负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自负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去理睬他时,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当他们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自负与自卑相似,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不同的是,自负者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他们仿佛通过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长处,甚至视缺点为优点,而在看别人时,则总是容易贬低他人的优点,夸大对方的不足。自负者往往自视过高。他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自负者通常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自负者往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他们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容易遭受失败的体验。总之,自负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既然,自负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那么当孩子出现自负情绪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教会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出现自负情绪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因此,他们往往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作为家长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家长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自负情绪,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2.对孩子表扬时要适度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爸爸妈妈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自负情绪。

3.奖励孩子时以精神鼓励为主

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爸爸妈妈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负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引导孩子摆脱害羞

如果你的孩子有害羞的心理,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紧张的局面。

美国教育专家欧文斯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重演:你把女儿送到幼儿园,但当你离开时,却发现她独自呆在一个角落里,如果地上有缝,她可以把头钻进去。要么是你的儿子,不论小伙伴们邀他进行什么活动,他都不想参加。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害羞。害羞一般是从童年开始的,从最初时起,就可能产生消极后果。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害羞是男女儿童所共有的病症,从襁褓之中就可能患上。遗传基因可能对孩子的害羞起一定作用,但缺乏集体活动也是导致害羞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估计,只有15%~20%的婴儿生来就害羞。这就是说,将近50%的成年害羞者是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害羞习惯的。婴儿通过父母的不断照料、喂食和爱抚养成对父母的依赖。当孩子不能再获得一贯的爱护,从而得不到安全需要的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不安的心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一切人际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婴儿时期与父母关系的不稳定可能会造成成年后的害羞。随着孩子长大,面对新的挑战,比如与同辈人的关系紧张,可能会养成害羞的习惯。缺乏自信心的少年可能会对上学这种新的经历感到畏惧,他们可能会感到为难或感到自己不行。教师或许会给孩子戴上“害羞”的帽子,使孩子无意中养成这种习惯。在孩子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和发育期情绪的不稳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难堪感和不安感。

父母的责任和作用都是重大的。在家长的支持下,就连生来就害羞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成为彬彬有礼、信心十足的成年人。措施如下:

1.正确对待孩子的害羞

孩子是极端敏感的,如果父母认为害羞是一个缺点,或者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孩子是会察觉到父母的这种看法的,因而会更加内向。父母应当让孩子放心,他们是永远爱孩子的。

2.不要给孩子下定论

如果你必须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的话,那么就请用“不爱说话”来形容孩子。

3.帮助孩子适当地放松

害羞的孩子往往很孤单。爸爸妈妈必须设法向孩子表示,他们了解和同情孩子的问题。在可能情况下,讨论孩子的感情问题,使之认识到如果能够直面自身的恐惧心理将会创造多么大的奇迹。最重要的是,不要迫使孩子陷入紧张的局面。

4.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要求孩子参加同辈人的集体活动,并提供这方面的机会。鼓励孩子邀请小伙伴们来家里玩耍。让孩子参加娱乐小组或其他组织。

5.只有紧急情况下才助孩子一臂之力

一些专家说,对害羞的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应当扮演感情救生员的角色。尽管袖手旁观,虽然孩子的痛苦可能违背爸爸妈妈的职责,但是专家们说,这往往是帮助害羞的孩子解决生活中难题的最好办法。

6.为孩子寻找解决方法

鉴于害羞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的怯场,所以要帮助孩子做到有备无患,并同孩子讨论如何处理新的情况。

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长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主观方面来看,孩子到了青春期,思维方式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孩子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孩子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做小孩儿,处处以大人自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通过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大人感”。当孩子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第二,从客观方面看,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是教育思想“僵化”。有的教师或父母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研究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知识贫乏。父母不了解孩子,不能掌握教育规律,更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有的家长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孩子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报告,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其次是教育方法的“注入式”。有的家长习惯于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孩子的单纯看管。从“管”字出发,置孩子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孩子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孩子施加压力,迫使孩子就范。有的父母则定下许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安排和灌输。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孩子只会按教育者的眼色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则与父母、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是教育内容“单一化”。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思想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是划一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成长到十二三岁时,往往产生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孩子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不顺从”、“不耐烦”的情绪。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家长情绪急躁,沉不住气,往往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家长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但挽回不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萧萧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在班里担任中队长。萧萧的妈妈反映,萧萧以前是比较乖巧听话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最近她发现萧萧“越来越不听话了,主意多得很”,经常像故意跟父母“对着干”,而且倔强得很,不肯认错和服输。曾经有一件事情令父母伤心不已:萧萧的一位同学过生日,准备邀请几个同学一起到“肯德基”庆贺一番。萧萧的爸爸、妈妈心里不太愿意女儿跟那几位同学交往,认为那几位同学不求上进,而且,一贯节俭的他们也无法接受小孩子采用这种方式过生日,因此坚决不允许她去参加。萧萧则认为妈妈对同学有偏见,说爸爸妈妈“老土”,坚持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爸爸、妈妈见女儿不听劝告也很生气,威胁女儿说:“你可以去,不过,去了就别想再进这个家门。”没想到,女儿竟然说:“我就去,我再也不愿意见到你们。”尽管萧萧最后没有去参加聚会,但她一直在跟父母怄气。萧萧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明白平时一贯听话的女儿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

萧萧的妈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请教教育专家,从专家那里得知:孩子现在正处于性格逆反期,因此才会有这些表现。专家提醒萧萧的妈妈这时候千万不要用家长的身份压迫孩子屈服,并教给她许多对付逆反孩子的有效措施。回家之后,妈妈依法而施,不久,萧萧和父母的关系便有了很大改善。

可见,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父母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父母不当的教子方式、不当的行为。一旦明白了逆反心理产生之源,家长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有时候,叛逆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父母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阶段,此种叛逆行为就会逐渐消失。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值,则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和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和孩子平等沟通

许多时候,家长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许多家长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家长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家长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2.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家长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因此不听管教。所以,做家长的应该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一旦家长行得端、做得正,孩子就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从教导。

3.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家长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家长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比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们心里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做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和家长融洽相处,都想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4.家长要懂得批评的技巧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家长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

5.家长要有耐心,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