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34

第34章 心理健康的孩子最优秀(3)

孩子的抑郁情绪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即个体内部的性格特点和心理过程。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认知和评价因素。由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极端,常常不能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有抑郁情绪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偏离或歪曲的。第二,归因因素。有抑郁情绪倾向的孩子对失败或不利的情况作归因时,往往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原因是比较稳定的。第三,自主性因素。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控制感低,因而自我评价低,这样就导致孩子不敢开拓自己的行动范围,行为模式僵化,思维不开阔,其结果是无法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于是进一步强化了消极的自我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为了孩子能顺利成长,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发展,决不能让抑郁成为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暗礁。对于已经有了抑郁表现的孩子,教育专家认为下列方法有助于家长对孩子抑郁心理的矫治:

1.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

“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这句至理名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让孩子感到抑郁的,并不总是糟糕的事情,而常常是孩子对事物的消极的认识。因此当孩子情绪低落、抑郁的时候,家长需要冷静、理智地帮助孩子分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是否周到。如果能帮助孩子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用理智控制消极情绪,就可以使消极情绪减弱,最终消除。

2.帮助孩子转移情绪

转移调节就是根据自己的要求,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已有情绪转移到另一方面上,使消极情绪得以缓解。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时候,家长可以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比如和同学讲讲笑话,打打球,或是出去踏青等,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让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消化他们心里的积郁,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家长要教孩子千万不要一个人闷在自己的世界中,陷入死胡同。

3.教会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宣泄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倾诉、哭泣、高喊、运动等。适度的宣泄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当孩子心中有烦恼和忧愁时,家长要教导孩子可以向老师、同学以及兄弟姐妹诉说,也可以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倾诉;情绪低落时,也可以大哭一场;在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运动,使自己精神振奋。但是,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不要伤害到别人和自己。

4.对孩子适时暗示

暗示是通过语言的刺激来纠正或改变人们的某种行为状态或情绪状态。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暗示来减少或是消除孩子的低落情绪。比如说,当他们情绪低落、抑郁的时候,家长告诉他们:“忧愁于事无补,还是面对现实吧。”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告诉他们:“新的一天开始了,昨天的忧伤已经过去,你要开开心心地度过今天。”这些都是很好的积极暗示,它们会悄然地改变孩子的心境。

5.对孩子进行目标激励

当抑郁情绪缠绕着孩子时,孩子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什么事情也不愿想,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完全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时应该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最好是一个近期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不会感到无事可做。家长应教导孩子在给自己树立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树立自己在近期内能够完成的目标。

如果用上面介绍的5种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家长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朋友或是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让孩子把烦恼和想法说出来,这样会帮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能帮助孩子成长。同时听听别人的看法和建议,综合平衡一下,就不难找到方法,然后适时运用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孩子从犹豫的阴影里走出来。

防止孩子焦虑的9个技巧

如果孩子出现焦虑的情绪,家长要引导孩子讲出自己所担忧的事情,对孩子的痛苦表示同情,并尽量消除孩子的顾虑,帮助孩子控制不安和失败的心情。

纪红是一个初中女孩。在学习上,纪红的各科成绩都较为理想,但就是怕考数学。为什么呢?因为初一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她就栽了跟头——数学只考了60几分。从此之后,只要考数学,纪红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生怕数学考不好。因此,每当考数学的时候,她就十分紧张,尽管她一再告诫自己沉住气静心去答题,可就是紧张得头顶手心都有些冒汗。若有一点不顺利便觉得耳旁有千军万马一样混乱,种种不好的考试结果让她心惊胆战。每次数学卷子发下来之后,虽然成绩较为理想,但考试时的状态实在不好。其实,小学的时候,纪红的数学一直名列前茅,只因为初一的那次期中考试的失误,才变得如现在这样,一考数学就紧张害怕。父母和老师告诉她不必这样压抑,而应适当放松,但就是不管用。

后来,爸爸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听了敏敏的叙述,告诉她这是一种反射性心理异常,通常被称为焦虑症。对于纪红的情况,医生建议爸爸平时多对纪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自己设计几张数学试卷,星期天就让纪红像真正的考试那样考一下,考试的时候,尽量模拟学校考试的各种氛围。后来,在老师的配合下,纪红班上几个朋友一同参加了对纪红考数学紧张的矫正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她终于不再害怕考数学了。

焦虑是孩子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焦虑总是和精神打击以及可能的威胁相联系,让孩子感到恐惧、烦躁、担心、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严重时还伴有生理反应。过度的焦虑往往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并且容易诱发抑郁、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发现孩子的焦虑情绪后,应予以科学引导,以便使孩子尽早摆脱困扰。

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但是许多人以为焦虑只是成人的“专利”,实际上,孩子也有焦虑的时候。由于孩子年龄小,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和打击往往会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灵失去平衡,因此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焦虑体验是暂时的,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焦虑变得很严重并已逐渐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时,家长就要注意了。

焦虑的孩子对紧张压力异常敏感,他们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发泄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有强烈焦虑体验的孩子,对外界事物比一般孩子敏感、多虑。他们常是一些温顺、老实、守纪律的孩子;只是缺乏自信心,他们在家长心中是乖孩子,受到宠爱。他们平时克制自己的能力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是过分紧张,特别是对陌生环境、陌生事物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反应。有的孩子对学习过度紧张,害怕考试成绩不好;有的到了新的学校,担心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还有的因为自己的缺点,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敢去上学等。

一般来说,孩子的焦虑有以下类型:有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的素质性焦虑;由于突发事件使得孩子心理难以承受而整天担心害怕而产生的境遇性焦虑;由于与亲属特别是家长的分离而出现的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走的分离性焦虑;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害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责备而产生的期待性焦虑;还有由于家庭不和睦使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环境中从而产生的环境性焦虑。

无论孩子属于哪一类型的焦虑,都与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有关。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呵护,当孩子走出了家庭进入社会后,就如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即使是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使孩子产生过度焦虑。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情过于急切,不考虑孩子的负荷能力,对儿童要求过高,甚至过度惩罚,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身体不适,如“写不完作业,不许出去玩,不准看电视,做错一道题罚十道”等,以至于使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出现很强的焦虑反应。

焦虑是青少年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这种情绪往往和精神打击以及将来的、可能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在主观上感到恐惧、烦躁、担心、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等难以自制,严重的时候还会伴有一定的生理反应。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焦虑呢?

1.家长不要苛求孩子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孩子,担负着好几代人的希望。家长难免会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但是一旦要求失当,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提出的要求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同时,要尊重孩子,不能苛求孩子,当孩子未达到要求时,千万不要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从而加重孩子的焦虑。家长应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时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甚至采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须知任何与孩子心理和生理不适应的行为和方式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的。

2.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要防止儿童过度的焦虑,家长应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切不可动辄就施高压搞处罚。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己对孩子的管理、教育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产生的问题。平时,要尽量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与孩子交心,一方面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另一方面增进感情。要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有条理;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有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实现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3.帮助孩子消除焦虑的方法

当孩子对某事表现出过强的焦虑时,家长要引导孩子讲出自己所担忧的事情,对孩子的痛苦表示同情,并尽量消除孩子的顾虑,帮助孩子控制不安和失败的心情。由于焦虑往往是和紧张的气氛相联系的,所以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或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这都有益于孩子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焦虑的不良影响。任何恰当的指导,对孩子都是有益的。

4.家长需要做的

孩子如果容易紧张、焦虑,家长需要自我反省:和孩子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不良?和孩子的沟通怎么样?对孩子有没有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在教育理念和方法、技巧上需要做哪些调整和改变?如果爸爸妈妈自身难以调整,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5.澄清孩子的认识

如果孩子的个性气质容易紧张、焦虑和恐惧,家长应该引起重视,帮助孩子澄清认识。有些孩子的焦虑,往往不是真实的困难造成了焦虑,而是不合理的消极思维和臆测夸大了困难,贬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帮助或者识别和监测不合理的思维和担忧,代之以合理思维,对于预防焦虑的发生很重要。对于胆小怯懦、优柔寡断的孩子,需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促使其尝试探索、冒险和犯错,不惧怕承担责任。如果自己无法帮助孩子,应该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6.提倡孩子多运动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啡肽的分泌,增加愉悦感,另外,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氧含量,消除大脑疲劳。游泳、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跳绳均可。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紧张和疲劳,提高孩子对紧张情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增进意志力。

7.尝试音乐疗法

在家庭中,选择一些曲调比较舒缓、柔和、优美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步步高》、《喜洋洋》等古典名曲或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经常播放,有助于调节和梳理情绪。

8.调整孩子的食物结构

在孩子每天的膳食中,应该注意搭配足够的蛋白质、水和热量,特别是新鲜蔬菜和水果。研究已经证明:缺乏维生素可以造成疲劳,并且难以缓解,维生素B1、B6、B12和维生素E、C对活化脑细胞、增加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和恢复脑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消除压力造成的脑疲劳和失眠都有助益。

给孩子一颗勇敢的心

家长对胆怯的孩子,只可以表示同情和谅解,并予以安慰、解释和引导,千万不可以强迫孩子去做他感到害怕的事,这样会使他压力更大而吃不消,以致产生更大的恐惧。

有一个孩子因着凉患了感冒,吃了一些药后仍然不见效,后来还发起了高烧。妈妈赶忙去请了大夫。大夫说,立刻需要打针,否则高烧有可能导致肺炎。当孩子听说打针这个词后,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大夫在摆弄针头、药品,就哇哇地哭了起来。大夫将注射器准备好一针扎下去后,孩子顿时哭得更厉害了。妈妈想,如果孩子连打针都害怕,怎么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呢?第二天,大夫按约定的时间来给孩子打针。孩子一见大夫进门就立刻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大夫看见孩子的模样,一下子就笑了起来:“喂,小机灵,不要害怕,我可不是个大坏蛋。”“孩子,快出来,大夫是来给你治病的。”孩子对妈妈的话装作没有听见,仍然躲在房间里。妈妈只好把大夫带进孩子的房间。这一次,妈妈采取了非常平静的态度:“打针并不可怕,不是吗?昨天你刚打过,并没有什么呀?”孩子哭着说:“可我害怕疼……疼……”妈妈鼓励孩子说:“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妈妈在小时候打过无数次的针,也没有什么损害。何况,为了治病忍受一点疼痛有什么关系呢?我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孩子一听到“勇敢”这个词,顿时就忘记了害怕。在这一次,孩子不但没有哭,还不停地与大夫说这说那。

胆怯现象在孩子的生活中非常普遍。过度的胆怯心理,不但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害。有些孩子胆小,对什么都感到害怕,原因是他有许多恐惧感。例如,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痛楚的恐惧、对人的恐惧等。由于孩子被恐惧困扰,从而产生胆怯,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软弱的性格。这些多源自大人对小孩子严密的保护,令孩子觉得自己很脆弱,需要依赖大人,一旦大人不在身边,就感到害怕。

但是我们要培养孩子坚强、自信,给孩子战胜胆怯和软弱的勇气,就要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时时细心观察孩子的不安情绪,及时给予安抚,并设法解除孩子的不安,给予适当的爱护。千万不要说恐吓的话,以企图令孩子害怕而不敢犯错。虽然这个方法可以收一时之效,但因此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将会影响孩子一生。试想,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如何能独立起来,去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