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15707900000008

第8章 激发潜能才会让孩子最优秀(2)

(2)写出十项物品的特征和摆设位置,让孩子记住,再进入房间寻找。由于孩子已经把物品的特征和摆设的位置同时记在脑海中,这样,他将很快地找到并说出这十项物品的名称。

3.复习功课时

(1)和孩子联手制作汉语“字卡”,同时玩“猜猜看”的游戏。也就是把字卡摆在桌面上或地板上,当一句解释或造句出来时,猜猜看是属于哪一个字卡的。

(2)念到历史、地理之类时,孩子可以用编故事,或画地图说明的方式,来增加趣味性。

4.睡前睡醒时

(1)鼓励孩子在睡前花上10分钟复习一下功课的重点。在第2天早晨睡醒时,赖在床上回想一下。

(2)让孩子自制需要学习的内容的录音带,睡前、睡醒时也可聆听。

以“心像法”来辅佐孩子的记忆,并不只是为了背诵功课,最主要的是加深在与人相处或进行一般的智慧学习时,能够有细心的观察、清楚的记忆和有趣的过程。

开发孩子的潜在体能

孩子的优秀体能一旦得到正确开发,那么孩子另外的潜能也会随着爆发。

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期间,不论是电视记者还是一般民众,都对日本奥运选手的表现投以热切的关注。其中介绍日本金牌选手船木和喜的一段,让人印象深刻。屏幕上首先介绍的,是船木和喜在五、六岁时接受父亲训练的录像带。当时,船木和喜站在高处,身子由上往下平行地跳,父亲则在下面承接。船木和喜在冬季奥运会上的表现非常精彩:他从山丘出发点滑下,又纵身飞越,再精准平稳地落地。屏幕上显示的是姿势优美的身影,这使人联想到,在这一刻,船木和喜勇夺冠军的一跃,应该与当年父亲训练他不断地向下纵身一跳,有很重要的关系。

类似这种从小的体能启蒙训练,在很多运动员身上,我们都可以找到印证。今天,我们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变成国家冠军而强调体能启发,而是从小培养孩子有好的体能,一方面是直接发展出体能方面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和其他潜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一回,一位教育家接受一所大学“教育学课程中心”的邀请,主讲“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当天由于冬阳乍现,教授灵机一动,邀请这些准老师在草坪上奔跑、跳跃、滚爬、嬉戏,去享受肢体舒放的畅快感觉。当时一位实习老师好奇地问:“像我以后教经济学,又怎么能够在课堂中带学生去做体能活动呢?”教授后来描述说,她问的没错,每位老师各有专业,又如何在赶进度、维持课堂秩序之余,还有空带动学生做体能启发?教授这样回应她的问题,体能启发不只对孩子有益,就是大人也能得到好处。你将因此发现自己举手投足的空间更宽阔,无形中比较能提供自在表达、引发潜能的机会。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孩子在家里还算活泼,但是一到社交场所,就明显地害羞,所有的才能似乎一下子都不见了。这种下意识的自我限制,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孩子所喜欢的体育活动,让“心理”和“身体”之间有一条更舒畅的管道。

从今天起,看到孩子在客厅钻来钻去,或者学生在教室跑来跳去时,我们千万不要泄气,以为没有把孩子教好。相反,我们要努力为他们提供尽情游戏和开发体能的时间与空间。可能你曾经看到有些父母把小婴儿带到游泳池,让孩子在水面上浮动;可能你曾经看到有些父母把小娃娃放在草坪上爬动;可能你也曾经看到有些父母和孩子共乘双人脚踏车在郊外踏青……在这样游戏、活动的时刻,孩子的生命空间正因此而开始扩大;孩子的潜在体能也正因此得到开发。

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

能够容许“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会栽培出更有创造力的孩子。

“创造力”看起来仿佛和“想象力”类似,事实上,细分起来还是有点不同。以观察一个正在玩积木的孩子为例,如果他组合了城堡、桥梁、森林、河流……正在述说一个骑士勇战群魔的故事。我们可以说,孩子比较有“想象力”。如果孩子正在组合积木,变化出许多不同的内容,有时候是未来太空城,有时候是芭比娃娃的梦幻世界,有时候是三只小猪的家,有时候又是机械战警出击等。像这样,我们可以观察出孩子比较有“创造力”。

有时候,“创造力”和“想象力”互相重叠,难分彼此。有“创造力”的孩子,“想象力”自然就丰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自然“创造力”也是源源不断。有个小小的指标,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有“创造力”,那就是:看孩子会不会“举一反三”,是否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构想和做法。简单地说,常常会有“不一样”表现的孩子,是比较有“创造力”的。

有一位妈妈一早就被闹钟吵醒,睁眼一看,怎么闹钟上贴着一张“密函”?她取下来看,上面写着:“你一定觉得很奇怪,但是不要犹豫,赶快起床,请将床头这套衣服穿上,再到书桌旁的椅子下找一张便条。”妈妈果真依照指示将一套咖啡色衣服穿上,再走到“神秘人物”的书桌前,蹲下身子一摸,果然椅子下有另一张“密函”,上面写着:“请打开左侧最上一层抽屉,将领巾围上,并立刻下楼,在茶几上有个礼物送你。”已经越来越有“姿色”的妈妈,这时不敢怠慢,飞奔下楼,在茶几上果然又看到一封“密函”和一副耳环。“密函”上写着:“妈,这是我自己做的耳环,让我教你怎么戴上……”密函上还有图形指示,并且有下一步指示:“戴好耳环,请走到鞋柜,取出那双咖啡色的鞋……”这一天,妈妈好开心,走到办公室,碰到同事朋友,都忍不住要与人分享“神秘人物”女儿的创意。

异想天开的奥格威一个6岁的小男孩因为碰到一位对他非常好的非洲主教,于是认为:“显然黑人是比较优秀的人种。”当天晚上,他和几个姐姐一起洗澡时,就要姐姐拧他,而且要一直拧,拧到他变成一个黑人为止……这个异想天开的小男孩从小就喜欢和大人在一起,然后问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如果按大人的标准来看,会担心这个孩子莫非精神异常,或是中了邪?事实上,这却是广告界创造大师奥格威的童年故事。奥格威在学校的时候是个喜欢恶作剧的学生。离开牛津大学后,曾到法国当厨师,也当过厨具销售员;到美国担任盖洛普的调查人员,然后加入广告业。他的创意和冒险精神,为他赢得了成功的事业和多姿多彩的人生。

各位家长,当我们被孩子气得七窍生烟的时候,可能孩子正在显现他的创造力;当我们被孩子追问得“落荒而逃”的时候,可能孩子正想多问出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因为父母发挥想象和孩子一起玩;而一个开始尝到失败滋味的孩子,常常是因为他看到父母厌烦的眼神或听到他们不耐烦的语气。

一般家庭都会玩“故事接龙”游戏。例如,爸爸首先起头:“天边有一道彩虹……”接着有妈妈说:“这时候,白雪公主出现了……”接着奶奶说:“7个小矮人一起跑来找白雪公主。小鹿斑比也来了。”不料,孩子语出惊人:“它们站成一排,正在伸手踢腿做早操。”孩子这么一说,实在令人意想不到,让全家人大笑。

没错!“想象力”就是让孩子有自由联想的能力,而且还能想出一些有趣的、有创意的、有启发性的内容。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总会经历一段“被孩子问得很烦”的时刻。孩子大约三、四岁吧,常常拉着我们的手,向琳琅满目的玩具部跑去:“哇!妈妈,这是什么?”孩子稍微再大一点吧,约五、六岁的时候,他脑海中装满了“为什么”。当我们告诉他:“糖果不能吃太多!”他会问:“为什么?”“因为会生蛀虫啊!”刚开始时,我们通常都会很耐心地回答,可是等到孩子继续问:“有蛀虫,为什么不好?”“蛀虫长什么样子?”“蛀虫有没有爸爸妈妈?”我们可能已经嫌烦了。

芝加哥《太阳时报》曾经报道儿童教育专家的看法。这些专家指出:“在学龄之前,家庭和照料儿童的保姆,已经为儿童未来的成功或失败埋下伏笔。尤其在最初的三岁,孩子必须学会具有好奇心,并获得自信心……”究竟在这样成长的关键时刻里,父母应该如何来引导孩子呢?

一个婴儿拿起一块积木,咬一下,在头上碰一碰,然后扔到桌边去,看你会不会捡给他。这时候,一个孩子的潜在能力就会有两个发展方向了。

一个注定会优秀的孩子,是因为父母发挥想象,和孩子一起玩,或者把积木用“滚”的方式,一边唱歌,让积木“又唱又跳”地回到孩子身边;或者让积木在掌心上下跳动,爸妈转身去衔接,积木变成了“小球球”那样好玩。

而一个开始尝到失败滋味的孩子,常常是因为爸爸妈妈或者怒目相视,或者把积木捡回来,并且凶巴巴地说:“积木不是拿来丢的。”

当孩子敲着杯子正在唱歌,当孩子把椅子翻过来变成火车头在开,当孩子兴致高昂地告诉你一个很有趣的梦境,当孩子要求让他做一天“爸爸”或“妈妈”,当孩子拿着硬币在你面前变魔术,当孩子告诉你:他把内裤穿反了。

亲爱的父母们,在容许的范围内,欣然接受孩子的想象力吧!这个正在营造自己美丽的想象花园的孩子,说不定此刻正从我们的赞许和鼓励中,看到自己无限的潜能!

父母若能鼓励孩子,积极引导他们的想像力,没有什么理由不使孩子变成一个最优秀的孩子。

1.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想像力需要一定的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特别是幼小孩子的观察力,比如要孩子去观察日落、晚霞等自然景观,这不仅丰富孩子的视觉想像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辨别力。

2.锻炼孩子的双手

科学表明右脑掌管孩子的形象思维和想像力,而右脑支配左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不要排斥“左撇子”,可以锻炼孩子左手与右手的结合训练,比如在美术绘画中可以教孩子双手并用。在吃饭时,当孩子一手拿匙勺,一手拿筷子,父母不必反对。

3.通过音乐让孩子进行遐想

鼓励孩子的音乐联想,音乐会带给人无穷的遐想,让人心情放松。父母可以给孩子放一些描写小动物的曲子,孩子很喜欢听,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这些小动物快乐游戏的想像。大一点的孩子喜欢流行音乐,父母不应排斥。

激发孩子的应变力

在引发孩子的“应变力”时,千万不要用“吓阻”的方式,也不要用“担心”的方式,最好运用“提醒”加上“信任”的口吻。这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有“应变力”的孩子了。

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在一次模板支架崩塌事件中,从6楼坠落。两个同时摔下来的同事不幸丧生,他却奇迹般地活下来。这其中的关键在哪里呢?根据报道上他所说的:“当时在往地面摔下去的一刹那,我心想,这下子铁定是没命了,但不甘心就此枉送一命,于是拿出全身的力量,往大楼的内缘跳回去,只要让我抓住可以支撑的东西,就有活命的机会。而奇迹真的出现了,竟然让我掉在5楼突出的平台上,因而捡回了性命。”

的确,“不甘心”、“拿出全身的力量”、“跳回去”点出了一个人在危急时刻、在存亡之际,从生命的内在所激发出来的“应变力”。

“应变力”往往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凭借“体力”或“智力”作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决定。首先我提供10个状况,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孩子的“应变力”。

1.有陌生人在电话中询问家中状况。

2.大门电铃响时,是否能先问明身份。

3.有陌生人进教室而谎称代替老师收款。

4.有陌生人问路,并要求上车一起去寻路。

5.已超过到幼儿园或学校接人的时间,可爸妈还没来。

6.家中大人正好不在,弟妹却受伤。

7.单独在外,身上的钱不翼而飞。

8.在学校或在路上,身体突然不适。

9.有不怀善意的同学来“强取”东西。

10.在教室被同学误会(作弊或偷窃等)。

以上这些,相信父母也都有标准答案。重点是,当我们在引发孩子“应变力”时,千万不要用“恐吓”的方式说:“你给我小心一点,不然会被坏人抓走。”也不要用“担心”的方式说:“像你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骗,怎么办哪?”勇于尝试、面对失败、孩子的应变力最好运用“提醒”加上“信任”的口吻对孩子说:“爸妈对你有信心,相信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会用机智和冷静来照顾好自己。”同时让他们有机会勇于尝试,一个人惟有犯过错事,才晓得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从而磨炼自己,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以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反应。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失败时,应该采取“支持”而“不干涉”的方式,给他自由发挥的空间,发挥主动进取的精神,以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然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有“应变力”的孩子了。

有一个小学女生,有一天,一个歹徒闯进她家店面准备抢劫。当时只有一位叔叔和小女孩在楼下,爸爸妈妈正好在楼上。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小学女生突然拿起玻璃柜上的电视遥控器猛敲……歹徒被突发的敲击声吓了一跳,叔叔趁歹徒分神之际,立刻把歹徒制服;而楼上的爸爸妈妈听到奇异的响声,也马上下楼察看,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共同逮住了歹徒,并且立即报了警。这个小学女生为什么知道要敲击遥控器?相信这个场面,是爸妈未曾和她演练过的,但是她却能够“灵机一动”,分散歹徒的注意力,这就是“应变力”。

建立孩子的沟通力

父母别忘了,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有回应的机会,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需要“暂停”一下,等候孩子的回应,而且需要很有耐心地等候。

你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孩子问话的时候,你漫不经心地回答“我不知道啦”,要不就是“没什么”,或是“再说吧”,等等。你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和孩子沟通重要事情时,你或许正要匆忙外出;或许正在车上,手握着方向盘;或许还在办公室,隔着电话线“喊话”……孩子的回应,有时也让你很泄气,他可能眼睛正盯着报纸、画书,或是电视、电脑屏幕,大多数的时候是“有听没有到”。这种沟通实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因为彼此的漫不经心,容易造成心结。为达到沟通的“双赢”局面,做父母的我们实在需要调整沟通的习惯了。

如果孩子正在专注其他活动,最好暂缓交代事情。如果真的很紧急,最好走到孩子的面前,要求他们停下眼前的事务,让他们看到我们脸上的表情,听到声调高低,听清我们要交代的内容。别忘了,在讲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有回应的机会,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需要“暂停”一下,等候孩子的回应,而且需要很有耐心地等候。因为对一位过去没有机会或习惯向我们表达的孩子,我们这时候催促他:“你说,你说呀!你再不说,我可没空等你了。”或者说:“你就是这样,每次都吞吞吐吐的,你到底说不说?”如此一来,孩子想要说的心里话,很可能就又吞回肚里去了。

为了建立孩子的“沟通力”,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重点来培养,包括:主动聆听、主动表达、主动建议和主动道歉。

1.聆听

这个部分是为了训练孩子的“同理心”。有时在谈话过程中,孩子会显得一脸茫然,这可能是不明白爸爸妈妈此刻为什么生气、难过或快乐。这时不妨问他:“你猜猜看,爸爸妈妈现在的感觉是……”“为什么爸爸妈妈会有这种感觉?”让孩子从小学会善解人意、懂得察言观色,同时明白“专心聆听”的重要性。

2.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