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15711000000014

第14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糊涂”法则二(13)

做儿子的应当只知道有父母,做臣子的应该只知道有主子,不应该想到自己。”

这里说的就是“无我”与“忘我”的意思。

2烦恼皆抛

读者诸君,你知道这人生为何有诸多痛苦?诸多烦恼?

一言以蔽之曰:只缘“我”字在心头!“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

这许多嗜好,便是人的种种欲望;而当这种种欲望不能满足时,人的种种烦恼便由此产生了。

禅宗初祖达摩大师也认为,人生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苦恼,都是由妄想而来的,是由于我的出现造成的。因为烦恼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执著于己。他道:“为己者,横生计较,即会感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寒热风雨等一切不如意之事,这都是妄想之所现。”达摩祖师的舌锋非常锐利,他说明了“忘己”的重要性,并道出了圣人不觉苦乐的真谛。他说:“圣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这是因为他们不见自己的缘故。不觉苦乐的人,是因为灭己之故。”

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都有苦乐,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愁眉不展,而另一些人则常常笑逐颜开,欢欢乐乐?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人生观,在于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小试验。他用一方白手绢,上面滴了几滴红墨水,让不同的人看则有不同的说法。乐观的人看了说像几朵盛开的梅花,悲观的人就说它像几滴鲜血。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以“原本应比这更糟”的思想看待事物,而从中消除烦恼。

他说:假如你手上不慎扎了根刺,疼痛难忍,这时你不应该烦恼,而应高兴,庆幸这根刺没有扎在眼睛里;要是你家里来了个要钱的穷亲戚,这时你不要烦恼而应当庆幸,庆幸来的不是强盗;如果在烧火中不慎烧破了衣服,你应该庆幸,庆幸烧着的是衣服而不是房子。

3不计恩怨

受人之恩,虽非常深厚也不想回报。相反的,受人之怨,虽微不足道,却非报复不可;听到别人丑闻,虽然知道不是事实却也轻易相信,而对于别人的善行,虽明知是事实却总要存几分怀疑,这种现象是人之常情。

一般之人,受人恩惠的时候,都有感激之情,而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过境迁,也就渐渐淡忘,不再想报答之事。然而,世人交往之间,有些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忿懑,有时甚至是互相多看一眼,多说一句话的小事,也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存着报复之心。

懂得了这些,我们要想活得潇洒快活,就要尽量抛弃恩怨,做到施恩不图报,小怨不计较,大怨不迁人。

传说从前有一个人,他为了报杀父之仇,从小苦练武功,刻苦学习,到处寻访名师,其目的就是一个,长大后要去杀仇人。等到长大后,武艺学成了,远近闻名,他便去寻找仇人。当他费了很多周折,查清仇人之时,仇人却因积郁成病,已经死了。这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杀死仇人的儿子,父债子还,天经地义。这时他的妻子却劝他说:“算了吧,既然仇人已死,就不要再迁恨于他的儿子。如果你今日杀了仇人之子,那么仇人的孙子就会来杀你,或你的儿子,你的孙子再去杀他的子孙,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后来经过冷静地思考,他觉得妻子的话说得对,就改变了主意,结束了这桩仇怨。

4忘却功绩

春秋战国时期,魏王怨恨公子信陵君偷走他的兵符,假传命令杀死晋鄙。

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件事得罪了魏王。公子已经击退了秦国军队,保全了赵国,便打发一个将军率领晋鄙的军队回到魏国去,公子本人和他的宾客却留在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传命令夺取晋鄙军队保全了赵国,与平原君商量,把五个城封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存着骄傲自满的念头,脸上露出功劳显赫的神色。有一位门客劝公子说:“有的事情不可忘记,有的事情不可不忘记。人家有恩于公子,公子不可忘记;公子有恩于人,希望公子把它忘记了吧。再说,假诏魏王命令,夺取晋鄙的军队来救赵,对赵国是有利的,对魏国却算不得是忠臣了。

公子却以这件事为有功而骄傲,我认为公子不应该这样。”于是公子立刻责备自己,羞愧得无地自容。赵王打扫庭前台阶亲自迎接公子,从东阶而上。公子称自己有罪,现有负于魏国,亦无功于赵国,好像把救赵之事给忘了。赵王更加佩服信陵君。

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傲,忘记自己的功劳,而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这才是真正的君子。有功并不都是好事。如果功高震主,那则是灾祸了,所以正确对待功劳,把它作淡化处理才是聪明的。

历史上能够作到功成身退、忘记功劳的例子很多,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介子推辅助晋主得了天下,然而他的处境却相当困窘。跟从介子推的人很怜悯他,就写了几句诗悬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重耳出宫,见到这几句话,说道:“这是说介子推啊。我正在为国事操心,没有来得及奖赏他的功劳。”就派人邀请介子推,却找不到了。又派人探听他去的地方,听说他已经隐居到绵上地区的山里面。因此,文公就把围绕绵上山的土地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取名介山。文公还说:

“用这来记下我的错失,并且表扬好人。”

但是中国历史上不能做到功成身退,居功自傲最终招致身败名裂的却也比比皆是。

秦朝的李斯,依附秦始皇,被当作客卿。开始当廷尉,后来作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推行法制,控制舆论,焚书坑儒,翦除异己,使秦朝成为一个强大的严苛刑法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曾和宦官赵高伪诏而杀了公子扶苏,可谓功劳无与伦比。可他不知功成身退,夸耀功绩,与赵高发生矛盾。赵高是个指鹿为马的主儿,他挑拨二世胡亥说:“李斯大儿子李由是三川守卫,同盗贼陈胜勾结,而且丞相身居在你之外,权力却比你还大。”胡亥正害怕有人功高慑主,因此以为赵高说得对,于是把李斯关进牢房,施完五刑,在咸阳把他腰斩了。李斯临刑的时候似乎有所悔悟,回过头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带着黄狗一块出去,到上蔡东门去追野兔,怎么能够做到呢?”于是父子相对痛哭。李斯被灭了三族。这真是“功成不能谋身退,直待云阳染血衣”。

张居政,明隆庆元年入阁,后为首辅(宰相)。万历初年,神宗年轻,国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当时军政破败,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危机严重。他以“得盗即斩”的手段加强镇压,并立志改革。万历元年,下令清丈土地,清查大地主隐瞒的庄田;三年后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把各项税役合并为一,按亩征银,封建政府财政情况有所改善。这时他本应见好就收,万历皇帝已成年,应当交权引退。但他却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生活腐化堕落,爱好声色犬马,家中财物珍玩无数,还和妃子勾搭成奸,名声很糟。

终于因他贪婪权势而怕为父奔丧时权力被人剥夺,终于没有奔丧,为清议所不容,等到万历皇帝长大后,就没收了他的财产,还扒了他的坟墓,被他排挤的人逐渐恢复了官职。

周公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尚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纣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率军两次东征,经过三年奋战,终于平定叛乱。东征胜利后,成王把殷民六族和旧奄国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他,国号鲁。周公因需在朝中辅助成王,于是派遣儿子伯禽去鲁。在儿子伯禽临行前,他告诫道:“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尊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周公的这些谆谆训导,对今天我们这些后人仍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卓有功勋和才华的人,要做到锋芒不要太露,相时而动,适可而止,功成身退,不要过贪。既能有效地护全自我,又能充分发挥才华实现自己的报负和理想,不但要克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毛病,凡事不要太张狂,太跋扈,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花盛开娇艳的时候,就越容易招人采摘,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在你最得意的时候,就埋下了祸患的种子。所以即使在你最辉煌的时候,也要做好引退的打算,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成非我不可救国救民的圣人君子,还是收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有道是激流勇退,适可而止,能够好好把握自我的人,才会有更成功幸福的人生。忘记你自己吧!

5名利存何

求取学问一定要排除杂念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从事研究,如果立身修德却又在乎功名利禄,必然不会取得真实的造谐;如果读书做学问不重视学术上的探讨,只把兴趣寄托在吟咏诗词讲求风雅上,以取得名利,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取而取得心得。

中国向来都认为“学而优则仕”,把读书当作搏取功名的手段。其实,这出发点就错了。所谓地位,也就是官衔和职务,它往往和名利联在一起,做官可以做人上人,没做官就有此种动机,这样的人能当好官吗?现代人崇尚“五子登科”

,即“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全都捞到。现代人当官可以不完全走读书一条道了。有的用金钱买官,有的奉承拍马仰人鼻息去要官,有的是昧着良心诬陷他人去换官。当上官时一时的快乐,当不上官痛苦不堪。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必须做到:无官一身轻,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

说起当官的路途,就其正途来说无非有三条:一是靠血水,二是靠汗水,三是靠墨水。

所谓靠血水就是一些武将靠用生命抢夺天下,保家卫国,驰聘战场,建功立业,然后封爵加官。殊不知这需要把脑袋系在裤带上,随时准备献出生命才能得到。当兵者成千上万,血洒战场者不计其数,成功者有几人?

靠汗水主要是依靠努力工作,多出力多流汗,多出成绩,以求受到同事的拥戴、领导的欣赏,然后才能当官。但也并不是所有出大力流大汗的人都能当官。

靠墨水就是凭借读书进仕,靠学历,靠知识去做官。中国历代对科举考试都有严格的制度,读书求仕的成千上万,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有许多人都是从小奋斗到老,从黑发奋斗到白首,有的到老也没有达到目的。有的达到了,则激动地无法自控,致使发疯发狂,像范进中举那样。

就算当上了官,也并不是像想象的那样滋润。要得罪人,要抵挡名利诱惑,仕途多险径,弄不好身败名裂,求名之路是风险难测的,干脆将它忘记。

对待金钱也应该采取这种善忘的态度。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确实给人带来不少快乐,也给人带来很多烦恼。

对于有些人来说,把钱财看得太重,自己无钱时眼红别人,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得到钱财;自己有钱财又非常吝啬,亲兄弟之间甚至于对父母也是分厘必争。

对这些人来说他已成为金钱的奴隶,钱财不但是烦恼,而有时却能使其丧命,当然不会给他们带来快乐。

这些人获得钱财,对自己非常大方,吃喝嫖赌全沾。而对别人则锱铢必较。

而另一些人却对钱财看得很淡,他们不贪图享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自己有钱不吝啬,别人有钱不眼红,往往乐善好施,回报社会,多行善举,捐资助学等等。他们有钱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纸醉金迷,自己消受。

在社会上并非每个人都有同样多的钱。由于个人能力、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差异,还有着差别,有些人也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也是我们生活快乐的一个关键问题。

其实,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又何必要斤斤计较,为此伤了和气,自己受罪。据说有钱人死后把棺材两边挖两个洞,把双手伸在棺外,表示不带分文。这难道不是对人生的大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