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15711000000027

第27章 了心悟道运用自如——糊涂韬略二(12)

赵母听说后,心中很焦急。在赵括领兵将要出发的时候,赵母便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派赵括当将领。”赵王把她召来询问原因,赵母说:“当初我嫁给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正奉命做将领。他父亲亲自捧着饮食的东西进献给那几十个受奉养的最有才识的人,还有几百个人当朋友看待。大王及王室赠给他的赐品,也全部分给那些部下有才能的人们,自从接受率兵出征的命令那天起,便不问家里的私事。如今,赵括一旦做了将领,自己便坐在高位上接受下属的朝见,所属官兵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赐的金帛,全都收藏在家里,每天打听哪里有合适的田地和房屋,可以买的便买了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哪一项像他的父亲?

父子的心不一样,希望大王不要派他担当重任。”赵王说:“你不要再谈了,我已经决定派他去了。”赵母于是说:“大王一定要派遣他,倘有不能称职的地方,我能不随受牵连吗?”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之后,把原来军中的纪律都改了,撤换了许多将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件事,派出奇袭的队伍,假作败走,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割为两半,赵国军心瓦解了。赵军被困了四十多天,军士饥饿,赵括亲自带着精锐部队出战,赵括被秦军射死,几十万军队投降了秦国,秦军把赵国的投降士兵全部活埋了。第二年,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多亏魏、楚两国的解救,才免于灭亡。

赵括纸上谈兵,逞其私智,殃军误国,死有余辜;赵母能从国家大局出发,不为名利驱使,明察子过,可说高风亮节,终竟不诛。

母亲能亲自出面揭其儿子的短,当众批评儿子,这是很难得的。按常人理解这老太太有神经病,儿子当了大元帅有何不好,其实她正得糊涂教子学之真髓,她是真替儿子考虑,替国家考虑,可惜赵王未听她的规劝,但这种严格教子、律子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

在唐代,自魏晋形成的世家大族与庶族出身的权臣们的“名分”之争,产生了尊门第、重家世的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世家大族都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护家业,历代相传,不堕门第;而出身于寒微庶族的权臣们,也希望子孙们承继父业,在将来立于世族之林。因此,与其它朝代相比,他们似乎更重视严诫子孙后代。唐后期名相柳公绰之孙柳笿著书诫子孙的事例,颇具代表性。

柳笿,柳公绰之孙,柳仲郢之子。年轻时,以明经考试补选为秘书正字,后因书判出类拔萃,提升左补阙。柳家虽不属于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却也因家学隆盛而名噪于时。

为了使子孙后代避开骄奢、淫佚,不坠家风,柳笿亲自著书,综合柳家数世以来严束子女的家规,用以教育子孙。

在书中,柳笿首先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书中说道:出身于高门世家的后代,尽管可以因祖先的荣耀而得到封位。但是,行事如若不慎,则会使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因此,子孙后代必须严于修己,注重德行。

接着,柳笿强调了立己的四个准则:一个人想要立己,必须做到以孝悌为基,以谦恭为本,以谦让他人为务,以勤俭持家为法。只有依靠这样的处世原则,才能克奢侈,远祸患,使家世门第源远流长。

为了充分说明这一处世准则,柳笿又列举了许多孝悌、谦恭、勤俭的例子:号称四大名族之一的崔氏家族,之所以是其他世族所不能相比的,是因为他们世代以来,注重以孝悌为本。崔盧的曾祖母年高无牙齿,崔盧的祖母竭尽孝心,使她数十年不吃成粒的饭食。尚书裴宽后代众多,也是当世名门,武则天时,裴尚书的先人与当时的宰相魏玄同约为儿女亲家,还未及成婚,魏玄同被罗织罪名入狱,魏家被放逐岭南,地位一落千丈。裴宽的先人却以信为本,当魏家北还时,就隆重迎娶。这种不重势却重信义的行动,才使裴家有今天这样的强盛。和我一同在官府任职的高公先兄弟三人,为人谦恭、勤俭,直到今天还被世人称赞。

列举了这些例子后,柳笿接着论述道:现在,人们都爱谈论因果报应,却不详细考究这是什么原因。大凡名门世族,都是由先祖遵循忠孝、勤俭的原则而立下的基业,而后世的坠落,却都是由于后代子孙的骄奢淫佚、不严于律己导致的啊!

所以,柳笿谆谆告诫子孙道:

余家本以学识礼法称于士林,比见诸家于吉凶礼制有疑者,多取正焉。丧乱以来,门祚衰落,基构之重,属于后生。夫行道之人,德行文学为根株,正直刚毅为柯叶。有根无叶,或可俟时;有叶无根,膏雨所不能活也。至于孝慈、友悌、忠信、笃行,乃食之醯酱,可一日无哉?通章书诫,“望子成龙”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足为后世人诫。

唐代宗李豫(726—779),在位18年,既无璀璨的文治,也无显赫的武功,被认为只是“中材之主”。但他也有其突出的长处。史书称他“宇量弘深,宽而能断”。尤其在涉及到亲属子女的问题上,往往能够从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可谓“治家有方”。

四女癉平公主平时最得代宗宠爱。十余岁时,下嫁大功臣郭子仪六子郭暧为妻。“恩宠冠于戚里,岁时赐赏珍玩,不可胜纪。”可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代宗却从不迁就姑息她。《资治通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郭暧尝与癉平公主争言。暧曰:“汝倚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公主恚,奔车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慰谕令归。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这件事,就是著名的戏曲《打金枝》的来源,如今已是尽人皆知。唐代宗身为皇帝,能够深明大义,不因家庭问题伤害君臣关系,不以子女之言为进退,且能教育子女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对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关系看得如此透,诚属难能可贵。

同样发生在代宗与癉平公主之间的,还有另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长安附近的白渠,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关系到关中农业生产的重要水利设施。

唐代,有人在渠旁安装碾籹,获利甚多。于是豪富权要之家竞相为之,结果不仅与民争利,并且妨民灌田,以致民怨沸腾。大历十三年(778),代宗下诏,令毁除白渠水支流碾籹。癉平公主有脂粉籹两轮,郭子仪也有私籹两轮。有关部门慑于他们的权势,未敢拆毁。癉平公主想保留这些碾籹,就去见代宗,希望素来宠爱自己的父亲能网开一面。代宗却对她说:“吾行此诏,盖为苍生,尔岂不识我意耶?可为众率先。”

癉平公主终于被劝服,当天就令人毁掉了四轮碾籹。于是豪门的八十余所碾籹,都被消除。

唐代宗不因私废公,严格要求子女以身作则,这是难能可贵的。

清朝乾隆年间,有位礼部尚书裘曰修,不仅以治学严谨著称,而且以教子严格而有名。

裘曰修(1712——1773),字叔度,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官吏、户、礼、刑、工各部。裘曰修担任官职多年,为人处世“有大度,自号漫士,人亦亲之。生平未尝言人过,见失意者即恻恻于怀,必曲折代筹,俾得其所”。他是位待人极宽的忠厚之人。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他对儿子的要求却十分严格。

裘曰修做礼部尚书时,曾主持复核会试的考卷。在复核到某省一位考生的试卷时,众考官发现该卷内有“社稷镇公子”一语。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这是该考生自己杜撰出来嘲讽朝廷的,因而主张予以追查。裘曰修虽知道那句话有出处,但又一时想不出到底出自哪本书。由于不忍对考生进行追究,于是他便劝各位考官暂时不要声张,待他回家查找资料,弄清情况以后再说。

回家之后,裘曰修顾不上休息,立即查找各种资料。但是,翻了几本书之后,也还是没能找到那句话。正巧,就在裘曰修焦急的时候,儿子裘麟从外面回来。

于是,裘曰修便问当时已任翰林院编修的裘麟,是否知道“社稷镇公子”的出处。

裘麟也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然而他一时也想不起出处,由于怕父亲责怪自己学识浅薄,便信口胡诌,说大约出自《国语》。见儿子说得不够肯定,裘曰修又追问他是不是记得准。裘麟见话已出口,不便更改,只好硬着头皮肯定是《国语》。

裘曰修信以为真,又加上政务繁重,因此未来得及去对《国语》,便告诉了其他考官。这样,总算使那位考生免于追查。

然而,事隔不久,裘曰修因其他事情翻阅《左传》,偶然中竟发现了“社稷镇公子”一语,他意识到儿子可能欺骗了他。为了弄清《国语》中是否也有这句话,他将《国语》从头到尾查阅了一遍,结果事情大白。他对儿子这种不懂装懂的态度十分恼火。待裘麟回家后,裘曰修立即把他叫到面前,责令他跪下,并以圣人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训斥儿子,何以不遵圣言,不懂装懂?裘麟被训斥得面红耳赤,连声称错,深刻自责,并表示今后再也不干这种事,老老实实地做学问。

这件事,对裘麟的教育极为深刻。以后,他牢记父亲的教诲,并以父亲为榜样,严谨治学,后来,学问大有长进。

后人曾就此称颂裘曰修,说他“课子之严,待士之宽,一举而两善备焉”。

3善于“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这是天下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但对儿女的期望能否达到,这就要看父母的期望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是否能成为其成长的动力。对孩子的要求、希望,也是大有来头的。

华盛顿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是希望他不赌博,交好朋友。看起来似乎很细小,没有什么眼光,但恰恰是他培养出美国第一位总统。

他在1783年1月15日给华盛顿的信中说:“我作为一个朋友,我向你提出以下忠告。

“要时刻牢记你去费城的目的。要记住你不只是去研习法律,并且要在此项职业中出人头地,才可成名有利。学法律是你的志愿,成名是你的雄心,而行为放纵与二者均不相干。你交结的朋友中对你帮助最大的,你需要为他花费的钱将会最少。当然,我不是禁欲主义者,并不认为你必须时刻都与参议员及哲学家为伍,但在年轻朋友中你必须慎重挑选。交友容易,但是交友以后不论朋友如何烦人没有好处,要摆脱却很难。此类朋友常于不知不觉之中使人行为失检,进退两难,既添烦恼,又增羞辱。

对所有人都要有礼貌,但只对少数人表示亲近。而且在未经考验以前,切不可对他们推心置腹。真正的友情是成熟缓慢的植物。必须经得起逆境的磨炼,才能算真正的友谊。

对一切人的痛苦与不幸都要有同情心,并依照自己的收入情况给以帮助。要时刻记住雪中送炭的教导。但不是所有要求施舍的人都值得同情。要弄清情况。

不然,值得同情的人就得不到帮助。

不要以为华丽的羽毛既可使鸟美丽,华丽的衣着就可使人高贵。在有识之士的眼中,平凡而文雅的服装比花边与绣饰更值得称颂。

我要提及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可赌博。赌博为万恶之源,不但损害道德,而且危及健康。赌博产生于贪婪,其本身则产生罪恶,结果则带来种种不幸。它使许多有名声的家庭毁灭,使许多人丧失名声,也造成许多自杀事件。一切参加赌博的人,无不为赌博神魂颠倒。赢了钱的赌徒,总是想凭借手运,有进无退,不输不止。输了钱的赌徒则只想扭转逆运,不肯罢休,结果是每况愈下,直至孤注一掷,全部输光。总之,在可耻的赌博中,可说是万人受害,无人获利。

从小处入手,从坏处考虑,这样在教子中可以不局限于一种浪漫的幻想之中。

华盛顿的父亲这样做了,他成功了。

司马迁的父亲对他的要求和希望也很奇特,但他有远见,有眼光,做出了俗人们所说的愚蠢之举,让儿远游访书,访人,但他却成功了。

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当时的历史学,除了孔子在四百多年以前作的《春秋》之外,差不多是一片空白。战国时代,各国都各有自己的历史记述。秦始皇焚书坑儒,把书几乎都烧光了。秦国自己记的历史,又被项羽进咸阳时一把火烧掉了。所以急需有人搜集资料,重新整理出一部历史书来。这就需要阅读和研究许多古代留传的书籍。而汉朝以前的古文字和汉朝通行的文字又有很大的区别,很不好读。因此,司马迁才10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叫他学古文。后来,还让他向当时有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时候历史和经典文献。

然而,由于古代没有印刷术,纸张在当时也还没有发明,书籍本来就很少。

再加上秦始皇推行的高压统治,只留下一点断简零章,记述也很简略。不少事的记载还互相矛盾,真假难辨。司马谈就鼓励年轻的司马迁亲自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观瞻历史遗迹,搜集书本上没有记述的遗闻轶事。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当时司马迁才20岁。根据儒家的规矩,“父母在,不远游”,到远方旅行是属于“不孝”的行为。古代的交通又很不便利,孤身出外,十分危险的。

司马谈不但鼓励儿子远游,而且详细地告诉他,一路上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线索,怎样才能收集到可靠的材料。

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出武关,经过南阳,到江陵,然后渡江南下,到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葬身之处。然后他又来到九嶷山,瞻仰了舜的葬地。再到庐山,考研大禹治水的遗迹。他到会稽,访禹穴,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到姑苏,拜访伍子胥的神祠。过长江,到淮阴,收集韩信的故事。到曲阜,了解孔子的生平。看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泽乡。他这一个大圈子,走了二、三年,为后来撰写《史记》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司马谈临危以前,和司马迁作了一次长谈。他说:“我们家的祖先原是在周朝做太史的,后来家道衰落了。我虽然当了太史,也搜集了许多资料,想著一部历史,但始终没有完成,难道我们家的事业就断绝在我的手里吗?我死了之后,假如你能再当太史,就可以继承我们的祖业了。希望你当了太史以后,不要忘记我想著的书。从孔子作《春秋》到现在,四百多年了。诸侯互相征战,历史记录全被毁弃了。汉朝以来,全国又得到统一,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可是,我作为一个史官,却没有能作出一部书来把这些事一一记录。这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事!

”说着,眼泪也流了下来。

司马迁感动得流着泪说:“请父亲放心!儿子一定要把您整理的历史旧闻全部写出来。”

临终遗言,往往能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记。三年以后,司马迁果然当了太史令。

他利用国家的藏书,开始撰写《史记》。可是,后来司马迁得罪了皇帝,受到腐刑。他受到这样大的悔辱,真想一死了之。可是,想到父亲的遗志,想到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搜集来的资料,他又觉得自己不能死,还是要忍辱负重,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司马迁终于用毕生的精力,写成了《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后来各代的史书,大都仿效《史记》的体裁。在文学上,它的成就和影响也很大。《史记》上写的许多人物和事件,成为后来小说、戏剧的题材;它的艺术手法,成为许多文学家揣摩效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