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虚心:山外青山楼外楼
15721800000030

第30章 恃才傲物,必毁前程

自我表现应该说是人类的天性。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渴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个人风采。这也是适应激烈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当我们展现自我才华的时候,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的表现要恰如其分。不分场合、情境的高调表现自己会产生一种压力,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危机,甚至会和许多机会擦肩而过,使本来应该辉煌的人生之路变得暗淡无光,反而和表现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从小就文采出众,才思敏捷。每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别人对那些试题都要苦思很久,可他却能在顷刻之间完成。据说,他只要把手交叉八次,就能做出一篇八韵的赋来。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温八叉”。按说,温庭筠有这样的才华,早就应该金榜题名,青云直上了。可他屡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始终没有中第。

原来,温庭筠有一个习惯。由于他富有才华,所以在考场上早早就答完了考卷。剩下的时间,他不肯闲着,就开始帮助起左邻右舍的考生来,替他们把卷子一一做完。那些考生自然对他感恩戴德,但却引起了主考官的不满,多次将他黜落。后来,他这个名声越传越远,弄得人人皆知。主考官就命令他必须坐到自己跟前来,亲自看着他。温庭筠对此不满,还大闹了一场。可即使这般严防,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考生的忙,自然,他自己又是名落孙山了。

考了十几次还没有中第的温庭筠渐渐对科举考试失去了希望。他投到丞相令狐绹的门下去做幕客,替丞相代笔写些公文、诗词。令狐绹很看重他的才学,给他的待遇也十分优厚。但温庭筠却恃才自傲,对这位丞相特别看不起。

有一次,皇帝赋诗,其中一句有“金步摇”,令大臣们作对。令狐绹对不出来,就去问温庭筠。温庭筠告诉他可对“玉条脱”。令狐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温庭筠就说“玉条脱”的典故来源于《南华经》,并不是什么生僻的书。丞相在公务之暇,也应该多看点书才是。言下之意,就是讥讽令狐绹不读书。令狐绹十分不高兴。又因为皇帝喜欢《菩萨蛮》的曲调,令狐绹就让温庭筠为自己代填了十几首进献给皇帝,还特别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把这件事泄露出去。可温庭筠却将此事大肆宣扬,使得尽人皆知。令狐绹就对他更加不满了。

温庭筠对令狐绹的为人颇为鄙视,还经常做诗讥讽他。令狐绹作了宰相,因为自己这个姓氏比较少见,族属不多。所以一旦有族人投奔,都悉心接待,尽力帮助,有很多人都赶来找他。甚至于有姓胡的人也冒姓令狐。温庭筠讽刺道:“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他还看不起令狐绹的不学无术,说他是“中书省内坐将军”,虽为宰相却像马上的武夫一样粗鄙。令狐绹得知这些事情,就更加恨他了,后来温庭筠又想参加科举考试,令狐绹奏称他有才无行,不应该让他中举。就这样,温庭筠终身与科举及第无缘。

温庭筠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得罪了主考官,得罪了宰相,还觉得不够,又把皇帝也得罪了。唐宣宗喜欢微服出行,一次正好在旅馆碰到了温庭筠。温庭筠不知道他是当今天子,言语中对他很不客气。皇帝认为他才学虽优却德行有亏,把他贬到一个偏僻小县去作了县尉。

温庭筠一直当着各式各样小得不能再小的官,穷困潦倒。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而犯夜,被巡逻的兵丁抓住,打了他几个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那里的长官正好是令狐绹,温庭筠便将此事上诉于他,可令狐绹却记着当年的旧恨,并未处置无礼的兵丁,却因此大肆宣扬温庭筠的人品是如何糟糕,后来这些关于他人品的差劲的话传到了京城长安,温庭筠不得不亲自到长安,在公卿间广为致书,申说原委,为己辩白冤屈。

这个时候,他对于自己过去恃才凌人的作法感到后悔,写诗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之句。可是这种悔悟并没有使他吸取教训。后来,他做了国子监考试的主考官,又忍不住自我表现了一回。按照一般规矩,国子监考试的等第都是由主考官而定,并无公示的必要。温庭筠可能是饱受科举不第之苦,又对自己的眼光特别有自信,于是别出心裁,将所选中的三十篇文章一律张榜公开,表示自己的公平。他觉得自己的眼光很高,态度公正。所以并不害怕“群众监督”。可他选中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指斥时政的,温庭筠还给了这些文章很高的评语,不免让那些权贵们心中不满。后来,丞相杨收干脆找了个理由,把他贬到外地,温庭筠郁郁不快,还没有到贬所就因病去世了。

像温庭筠这样才华横溢之人,本来是应该有一番大作为的。可是,他却不懂得低调做人,太喜欢表现自己的才华,甚至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所以,他的才华不但没有成为成功的助力,反而却处处招惹是非,使他丧失了很多本来应该把握的机会,潦倒终身。可以说,他的仕途是被他自己亲手断送的。

那些有着满腹才华的成功者,懂得低调处世的重要性,往往不会恃才自傲,反而表现得平易谦逊,这才是有着真正的大智慧。“空心的稗子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就说明了这个道理。